苦瓜藤
《中华本草》:苦瓜藤
拼音注音
Kǔ Guā Ténɡ
别名
苦瓜茎
英文名
Stem of Balsampear
出处
出自《民间常用草药汇编》。
来源
药材基源:为葫芦科植物苦瓜的茎。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Momordica charantia L.采收和储藏:夏、秋季采取,洗净,切段,鲜用或晒干。
原形态
苦瓜,一年生攀援草本,多分枝,有细柔毛,卷须不分枝。叶大,肾状圆形,长宽各约5-12cm,通常5-7深裂,裂片卵状椭圆形,基部收缩,边缘具波状齿,两面近于光滑或有毛;叶柄长3-6cm。花雌雄同株。雄花单生,有柄,长5-15cm,中部或基部有苞片,苞片肾状圆心形,宽5-15mm,全缘;萼钟形,5裂,裂片卵状披针形,先端短尖,长4-6mm;花冠黄色,5裂,裂片卵状椭圆形,长1.5-2cm,先端钝圆或微凹;雄蕊3,贴生于萼筒喉部。雌花单生,有柄,长5-10cm,基部有苞片;子房纺锤形,具刺瘤,先端有喙,花柱细长,柱头3枚,胚珠多数。果实长椭圆形,卵形或两端均狭窄,长8-30cm,全体具钝圆不整齐的瘤状突起,成熟时橘黄色,自顶端3瓣开裂。种子椭圆形,扁平,长10-15mm,两端均具角状齿,两面均有凹凸不平的条纹,包于红色肉质的假种皮内。花期6-7月。果期9-10月。
性味
味苦;性寒
功能主治
清热解毒。主痢疾;疮毒;胎毒;牙痛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12g。外用:适量,煎水洗或捣敷。
各家论述
1.《民间常用草药汇编》:退热解毒。治火牙痛,外洗疮毒。2.《陆川本草》:治小儿胎毒。
摘录
《中华本草》
《*辞典》:苦瓜藤
拼音注音
Kǔ Guā Ténɡ
出处
《民间常用草药汇编》
来源
为葫芦科植物苦瓜的茎。夏、秋采取。
性味
苦,寒。
①《陆川本草》:"苦,寒。"
②《四川中药志》:"性凉,味苦,无毒。"
功能主治
清热解毒。治痢疾,疮毒,牙痛。
①《民间常用草药汇编》:"退热解毒。治火牙痛,外洗疮毒。"
②《陆川本草》:"治小儿胎毒。"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4钱。外用:煎水洗或捣敷。
复方
治红白痢疾:苦瓜藤一握。红痢煎水服,白痢煎酒服。(江西《草药手册》)
摘录
《*辞典》
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不是医药网站,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资料仅供参考。
别人正在查
- 黄细辛
- 鲤鱼皮
- 湖北楤木
- 姜味草
- 鸡肾参
- 黄花稔
- 华凤仙
- 裂叶秋海棠
- 黄藁本
- 苦白蜡
- 尖叶子打虫药
- 下冈哇
- 小连翘
- 卷茎蓼
- 鸡娃草
- 夹竹桃
- 地乌
- 陆英根
- 牛筋刺寄生
- 牛抄藤
- 胖血藤
- 芦竹箨
- 炮弹果
- 雀脑
- 杉材
- 木蓝
- 铁鞭草
- 撒发
- 伞莎草
- 小丁香
- 破头风
- 山柰
- 山马豆根
- 山岗稔
- 小乌泡根
- 山乌龟
- 青鱼
- 小草
- 四叶草
- 婆罗门皂荚
- 野藿香
- 西南槐树
- 小发散
- 沙漠嘎
- 银箔
- 小花琉璃草
- 消石
- 杨梅
- 圆叶碱毛茛
- 摇钱树根
- 野亚麻
- 杜鹃花果实
- 砂漏芦
- 披散糖芥
- 竹林霄
- 一文钱
- 石枫药
- 椆树桑寄生
- 早禾树
- 红芋
- 紫玉簪根
- 紫菀
- 普贤菜
- 云实根
- 泽泻叶
- 披叶苔
- 羊角拗子
- 可爱花
- 紫荆木
- 续随子茎中白汁
- 毛刺果藤
- 柳叶
- 婆罗门参
- 向日葵叶
- 水韩信草
- 狭果茶藨
- 野靛青
- 白地紫菀
- 南牡蒿
- 水豆瓣
- 大毛红花
- 红毛草
- 桃枝
- 柠檬叶
- 莲须
- 丁癸草根
- 菊苣
- 菠菜子
- 匍匐滨藜
- 珊瑚冬青
- 牦牛胆结石
- 草木王
- 人参娃儿藤
- 普陀南星
- 红莲子草
- 六叶龙胆
- 杏花
- 枇杷叶
- 绿结鸡骨
- 木大力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