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山鼠尾草
《中华本草》:雪山鼠尾草
拼音注音
Xuě Shān Shǔ Wěi Cǎo
别名
紫花丹参
英文名
Jokul Salvia
出处
始载于《中国植物志》。
来源
药材基源:为唇形科植物雪山鼠尾草的根。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Slauia euarsiana Hand.-Mazz.采收和储藏:秋季采挖,除去茎叶及须根,晒干或鲜用。
原形态
多年生草本,高13-45cm。茎直立,具条纹。根茎粗壮。其上密生鳞片叶卵圆状三角形。叶有基出叶和茎生叶两种,基出叶叶柄长2-20cm;叶片均为卵圆形或三角状卵圆形,长2-11cm,宽约为长的一增或与长约相等,边缘具小圆齿,两面密被长柔毛。轮伞花序,每轮花6朵,组成长10-20cm的总状花序;下部苞片与叶相似,上部苞片卵圆形,具长柔毛状缘毛;花萼宽钟状,二唇形;花冠蓝紫色或紫色,基部黄色,冠筒长约为花萼的2倍,冠檐二唇形,上唇直伸,半圆形,下唇3裂,中裂片最大;发育雄蕊伸在上唇下,花丝扁平;退化雄蕊短小;花柱内藏,先端呈不相等2浅裂;花盘前方稍膨大。花期7-10月。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高山林下、山坡草地。资源分布:分布于四川、云南等地。
形状
性状鉴别 根呈圆锥形,长5-10cm,直径1-3cm,表面灰褐色。质松脆。气微,味微苦
化学成分
根含丹参酮(tanshinone)Ⅰ、ⅡA,亚甲基丹参醌(methylene tanshinquinone),隐丹参酮(cryptotanshinone)[1].
性味
味苦;性微寒
功能主治
活血化瘀;消肿止痛。主月经不调;痛经;经闭;瘀血腹痛;崩漏;症瘕;瘰疬;红疹;跌打损伤;漆疮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6-15g;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煎汤洗或捣敷。
摘录
《中华本草》
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不是医药网站,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资料仅供参考。
别人正在查
- 马铃根
- 牛奶树
- 假蒟叶
- 鸡尾木
- 草木王
- 秋葵
- 野木瓜果
- 黑红菇
- 爬山虎
- 凤凰衣
- 婆罗门皂荚
- 砖子苗
- 野扁豆
- 黄背草苗
- 广西莲座蕨
- 石南
- 黄栎
- 雀瓮
- 鸡蛋壳
- 大叶马尾连
- 红辣槁树皮
- 夏枯草露
- 蚯疽草
- 路旁菊
- 黄毛山牵牛
- 桃枝
- 山莨菪
- 鳣鱼
- 滇地黄连
- 蓑草根
- 血水草
- 芭蕉头
- 雄黄
- 木天蓼根
- 东风菜
- 蒲种壳
- 地黄连
- 钻秆虫
- 山龙眼
- 圣罗勒
- 糖橘红
- 广防己
- 母菊
- 山郎木叶
- 三色堇
- 山白果
- 小茅香
- 风箱树
- 肉穗草
- 瑞香叶
- 岩松
- 鸡骨常山
- 蜂窝草
- 滇竹根七
- 芙蓉叶
- 黑果
- 红石耳
- 金箔
- 黑皮跌打
- 藕节
- 三果木皮
- 山桃树皮
- 辣椒叶
- 榕树果
- 蓝茶
- 山苦草
- 大金银花
- 栗
- 桂子
- 尾花细辛
- 鸢尾
- 盆架树
- 猕猴肉
- 黑阳参
- 法罗海
- 白鹇
- 旋花苗
- 黄花菜子
- 牛角瓜
- 簕竹
- 牡丹皮
- 震天雷
- 针刺铁仔
- 跳八丈
- 铅丹
- 香港四照花
- 太阳针
- 野酒花
- 小三叶耳蕨
- 牛髓
- 母丁香
- 澜江百合
- 鸡卵草
- 甘肃棘豆
- 干冬菜
- 水葫芦根
- 米碎花根
- 石蔓藤
- 黑骨蕨
- 盘羊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