蝙蝠葛根
《*辞典》:蝙蝠葛根
拼音注音
Biān Fú Gě Gēn
别名
狗葡萄根、磨石豆根(《吉林中药手册》),山花子根、光光叶根(《山东中药》)。
出处
《中国药植志》
来源
为防己科植物蝙蝠葛的根茎。4~5月或8~10月间采挖,除去残茎、须根及泥土,晒干。
生境分布
产河北、山东、辽宁、吉林、黑龙江、内蒙古、四川等地。
形状
干燥根茎呈圆柱形(四川商品都对开呈半圆状条形),长30~50厘米,径1~5厘米,常扭曲,有稀疏细根、细根痕或芽痕,顶端有地上茎残基,具纵皱,皮孔稀少。外表棕黄色至棕黑色(刮去粗皮者呈灰白色或灰棕色),木栓易剥落,内部现淡黄色。折断面平坦,呈纤维性;木质部深黄色,分列成束,常8~15束或多至18束,辐射如轮;髓部棉白色。气无,味甚苦。以根茎租长、色外黄内白、无须根者为佳。
化学成分
日本产蝙蝠葛根茎含生物碱山豆根碱、山豆根醇灵碱、山豆根二醇灵碱、华紫堇碱、光千金藤定碱、光千金藤碱、尖防己碱、N-去甲基尖防己碱。
前苏联产蝙蝠葛根茎含生物碱光千金藤碱、尖防己碱、N-去甲基尖防已碱、蝙蝠葛碱、木兰花碱、山豆根碱、青藤碱及山豆根异醇灵碱。
性味
①《四川中药志》:"味苦辛,性寒,无毒。"
②《浙江民间常用草药》:"苦,寒。"
功能主治
祛风清热,理气化湿。治扁桃体炎,咽喉炎,风湿痹痛、麻木,水肿,脚气,痢疾肠炎,胃痛腹胀。
《四川中药志》:"除湿祛风,行气利水。治膀胱水肿,风肿,脚气湿肿,风湿关节疼痛。"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0.5~3钱。
复方
①治痢疾,肠炎:蝙蝠葛根五钱至一两,水煎服:或用蝙蝠葛根五钱,徐长卿三钱,水煎服。(《浙江民间常用草药》)
②治四肢麻木:蝙蝠葛根五钱。水煎服。(《浙江民间常用草药》)
③治绦虫病:蝙蝠葛干根一至三钱。水煎服。(《东北常用中草药手册》)
④治胃痛腹胀:蝙蝠葛根或茎藤二至三钱。水煎服。(《陕西中草药》)
临床应用
[b]治疗扁桃体炎和咽喉炎:[/b]取蝙蝠葛根、鬼针草各2.5斤,磨粉过筛,制成浸膏片,每片0.5克。每次2~4片,日服3次。治疗扁桃体炎16例,咽喉炎4例,除2例因高烧加用退热药外,均未用其它药物。治程2~5天平均3.15天,皆愈。
此外,用蝙蝠葛根各种制剂(针、片、煎剂)治疗慢性气管炎,亦有一定疗效。
摘录
《*辞典》
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不是医药网站,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资料仅供参考。
别人正在查
- 冬里麻根
- 狗蹄
- 漆树根
- 紫金沙
- 土牡蛎
- 石首鱼
- 木香花
- 马尾伸筋
- 黄秦艽
- 鸡爪槭
- 桃耳七
- 鹅肠草
- 点地梅
- 乌桕木根皮
- 鸽粪
- 剪刀股
- 金刚刺
- 迎春花叶
- 五爪龙
- 玳玳花
- 博落回
- 一支箭
- 红榔木
- 紫堇花
- 带刺马鞭
- 水鳖蕨
- 菜豆树
- 吴茱萸
- 薄叶卷柏
- 金鸡尾
- 苦碟子
- 老鼠耳
- 药用倒提壶
- 米油
- 柃木
- 雀翘
- 水蓑衣
- 篱天剑
- 蛇含石
- 全毛悬钩子
- 巴山虎
- 葶苈子
- 莲雾根
- 黄蜀葵叶
- 尼泊尔鸢尾子
- 黄麻子
- 冬瓜皮
- 雷公连
- 东北红豆杉
- 象牙
- 野前胡
- 密穗砖子苗
- 野芭蕉
- 霹水草
- 冷水丹
- 山牛蒡
- 林背子
- 西施舌
- 毛鬼头伞
- 紫青藤根
- 山豆花
- 华南实蕨
- 郁金香
- 花斑叶
- 樱桃核
- 茅膏菜根
- 小五彩苏
- 马鬃参
- 乌药
- 五爪风
- 青鳞鱼
- 毛竹
- 结血蒿
- 蚕砂
- 四叶细辛
- 柠鸡儿果
- 豆瓣绿
- 山苦菜
- 岩白菜
- 老虎须
- 獾骨
- 桤木
- 曲花紫堇
- 五叶泡
- 清香桂
- 毛茎马兰
- 蔓胡颓子根
- 尖叶川黄瑞木
- 金老梅根
- 鳖甲
- 船形乌头
- 毛叶白粉藤
- 佛指甲
- 藏菌陈
- 新疆雪莲
- 臭梧桐花
- 漆树皮
- 旋复花根
- 水茄冬子
- 五气朝阳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