篦子舒筋草
《中华本草》《中药大辞典》:篦子舒筋草
拼音注音
Bì Zǐ Shū Jīn Cǎo
别名
牛肋巴、舒筋草、凤尾草
英文名
Rhizome of Tapering Tri-vein Fern, Rhizome of Downy Wood-Fern
出处
出自《四川常用中草药》
来源
药材基源:为金星蕨科植物齿牙毛蕨的根茎。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Cyclosorus dentatus(Forsk.) Ching[Polypodium dentatum Forsk.]采收和储藏:春、秋季采收,洗净,去须根与叶柄,晒干。
原形态
高30-70cm。根状茎斜上或短而横走,疏被褐色鳞片,鳞片先端弯曲。叶近生或亚簇生;纸质;叶柄长20cm,叶柄基部黑褐色,被棕色鳞片,叶柄与叶轴有棱槽,均被黄白色刚毛;叶片线状倒披针形至长矩圆状披针形,长35-50cm,宽8-15cm,先端长渐尖;羽片12-18对,线形,长渐尖,成尾状,长7-11cm,宽1-1.8cm,基部羽片稍缩短,下部4-5对羽片间隔稍远,羽状半裂,裂片圆头,叶两面被毛,脉羽状。孢子囊群圆形,每裂片上4-6对,着生于小脉中部,囊群盖圆肾形,灰色,被毛。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林下山谷湿地或溪沟边石缝中。资源分布:分布于华南、西南及江西、福建及台湾等地。
性味
微苦;平
归经
脾经
功能主治
舒筋;活络;消肿散结。主风湿筋骨痛;手指麻木;跌打损伤;瘰疬;痞块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0-30g;或炖肉;或浸酒。
摘录
《中华本草》《中药大辞典》
《全国中草药汇编》:篦子舒筋草
拼音注音
Bì Zǐ Shū Jīn Cǎo
别名
牛肋巴、舒筋草
来源
蕨类蹄盖蕨科篦子舒筋草Cyclosorus dentatus (Forsk.) Ching,以根状茎入药。
生境分布
四川。
性味
微苦,平。
功能主治
舒筋,活络,散寒。主治风湿筋骨痛,手指麻木,跌打损伤,瘰疬痞块等症。
用法用量
0.3~1两,水煎服或炖肉服。
摘录
《全国中草药汇编》
《*辞典》:篦子舒筋草
拼音注音
Bì Zǐ Shū Jīn Cǎo
别名
牛肋巴、舒筋草
出处
《四川常用中草药》
来源
为金星蕨科植物齿牙毛蕨的根茎。秋季采挖,晒干。
原形态
高30~70厘米。根状茎斜上或短而横走,疏被褐色鳞片,鳞片先端弯曲。叶近生或亚簇生;纸质;叶柄长20厘米,叶柄基部黑褐色,被棕色鳞片,叶柄与叶轴有棱槽,均被黄白色刚毛;叶片线状倒披针形至长矩圆状披针形,长35~50厘米,宽8~15厘米,先端长渐尖;羽片12~18对,线形,长渐尖,成尾状,长7~11厘米,宽1~1.8厘米,基部羽片稍缩短,下部4~5对羽片间隔稍远,羽状半裂,裂片圆头,叶两面被毛,脉羽状。孢子囊群圆形,每裂片上4~6对,着生于小脉中部,囊群盖圆肾形,灰色,被毛。
生境分布
生于山谷湿地及沟边。分布四川、云南、贵州、江西、福建及台湾。
性味
微苦,平。
功能主治
舒筋,活络,散寒。治风湿筋骨痛,手指麻木,跌打损伤,瘰疬,痞块。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0.3~1两;或炖肉。
摘录
《*辞典》
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不是医药网站,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资料仅供参考。
别人正在查
- 黄连花
- 蚌花
- 雪山鼠尾草
- 青棉花藤叶
- 画眉草
- 黄蜀葵花
- 蚌兰叶
- 黑乳菇
- 鸭公藤
- 山桂花
- 薄雪火绒草
- 饱饭花枝叶
- 黑风散
- 蚌兰花
- 黄颡鱼颊骨
- 黑种草
- 芙蓉叶
- 雪莲花
- 黑种草子
- 黑龙丝
- 胡椒
- 莸
- 鼬瓣花
- 南枳椇
- 蓖麻子
- 篦子草
- 鼬瓣花根
- 黑塔子叶
- 蚌粉
- 鷩雉
- 香秋海棠
- 补血薯
- 黑塔子
- 红牛尾七
- 野黄麻
- 地棠花
- 鳙鱼
- 鰕虎鱼
- 黑鹅脚板
- 边缘鳞盖蕨
- 黄鼠狼
- 鳆鱼
- 鞭叶耳蕨
- 雪下红
- 鸭脚板草
- 青海鸢尾子
- 钝齿铃子香
- 黄背草苗
- 蝙蝠草
- 蝙蝠
- 风轮菜
- 蝙蝠藤
- 椰子浆
- 须花参
- 萹蓄
- 青胡桃果
- 风湿木
- 香叶根
- 鸭屎树
- 飞龙掌血
- 鸭脚蓼
- 黄海葵
- 铅霜
- 黑节草
- 驱风通
- 雪上一支蒿
- 鸢嘴
- 笔管榕
- 香樟根
- 腐卑
- 薄叶黄芩
- 黑面叶根
- 薄叶卷柏
- 紫金莲
- 粉霜
- 粉瘤菌
- 黄麻灰
- 黑藁本
- 蝙蝠葛根
- (鱼彭)鱼脑
- 黄鳝藤
- 鸦片
- 黄栌
- 仙人掌
- 费菜
- 辫子草根
- 雪人参
- 飞蛾树
- 青桐翠木
- 香樟果
- 刺葡萄
- 贝齿
- 雪胆
- 香樟
- 青木香
- 粉萆薢
- 橙耳
- 榧根皮
- 蝮蛇蜕皮
- 雪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