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芺
《中华本草》:苦芺
拼音注音
Kǔ ǎo
别名
钩芺、苦板、苦菜、败酱、败酱草
英文名
Herb of Linearleaf Thitle
出处
出自《本草经集注》。1.《尔雅》郭璞注:钩芺,大如拇指,中空,茎头有薹似蓟,初生可食。2.陶弘景:苦芺,处处有之,人取茎生食之。五月五日采,暴干。3.《唐本草》:苦芺,今人以为漏芦,非也。4.《食疗本草》:苦芺,生食治漆疮。不堪多食尔。5.《蜀本草》:《图经》有云,苦芺子若猫蓟,茎圆无刺。所在下湿地有之。6.《本草纲目》:《尔雅》钩芺,即此苦芺也。许
来源
药材基源:为菊科植物蒙山莴苣的全草。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Lactuca tatarica (L.) C.A. Mey.采收和储藏:夏、秋季采挖,除净泥土,晒干。
原形态
蒙山莴苣 多年生草本,高30-100cm。茎分枝。叶互生;下部叶长圆形,灰绿色,基部收窄,半抱茎,羽状或倒向羽状深裂或浅裂,质厚,稍肉质;茎中部叶与下部叶同形,但披针形或狭披针形,不分裂,全缘;上部叶全缘,抱茎;有时全部叶全缘而不分裂。头状花序多数,有20个小花,在茎枝顶端排成开展圆锥状花序;舌状花紫色或淡紫色。瘦果长圆状条形,秒压扁或不扁,灰色至黑色,无边缘或有不明显的狭窄边缘,有5-7条纵肋,果颈渐窄,较长,灰白色,冠毛白色。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粘土或砂质土壤上,常风于河边、湖边。资源分布:分布于东北、华北及西北等地。
化学成分
开花的地上部分含山莴苣苦素(lactupicrin),山莴苣素(lactucin),α-香树脂醇(α-amyrin)[1]。
性味
味苦;性微寒
功能主治
清热解毒;凉血止血。主暑热烦闷;津疮;丹毒;痈肿;痔疮;外伤出血;跌打损伤痛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5-30g;或生嚼。外用:适量,捣敷;或烧灰敷;或煎汤洗。
各家论述
1.《名医别录》:主面目通身漆疮。2.陶弘景:烧作灰以疗金疮。3.《日华子本草》:治丹毒。4.汪颖《食物本草》:煎汤洗痔。5.《本草纲目》:下气,解热。6.《医林纂要》:解暑去热。7.《湖南药物志》:破宿血,生新血,解热毒,利胸膈,除烦闷,补虚损。8.《广西药植名录》:凉血,止血,活血,解毒。
摘录
《中华本草》
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不是医药网站,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资料仅供参考。
别人正在查
- 马蛋果
- 鸡蛋花
- 峨眉半边莲
- 艾片
- 水底龙
- 锅粑
- 鹅绒藤
- 过腰蛇
- 麦斛
- 苦荞头
- 鸡蛋果
- 鹅掌楸根
- 安徽杜鹃
- 鹅掌揪根
- 麦角
- 鸡娃草
- 阔齿兔唇花
- 高山芹根
- 贵州花椒
- 高山大戟
- 骨把
- 阔叶水竹叶
- 粗叶卷柏
- 艾实
- 苦苣
- 苦楝花
- 苦瓜根
- 二色补血草
- 苦生叶
- 峨眉观音座莲
- 矮杨梅果
- 八仙花
- 苦芦骨
- 鸡嗉子花
- 矮茎冷水花
- 款冬花
- 篑草
- 苦壶卢
- 苦葛花
- 麻鱼骨
- 节节草
- 峨山雪莲花
- 葵花大蓟
- 小红藤
- 八爪金龙
- 马蔺子
- 苦参实
- 贵州追风散
- 鸡心七
- 苦菜花子
- 二歧根莲花根
- 鸡蛋七叶
- 鸡桑叶
- 麻滓
- 苦瓜子
- 女金丹
- 阔叶假参
- 栲栗
- 龟肉
- 空心花
- 鸡肫草
- 赶山鞭
- 鹅
- 革叶蓼
- 麻叶绣球
- 麻楝
- 鲛鱼胆
- 鬼毛针
- 高粱泡
- 过江龙子
- 柯榔木
- 二仙桃
- 保山附片
- 苦刺
- 苦竹根
- 枯萝卜
- 萼果香薷
- 马蹄草
- 麻柳树根
- 鬼箭羽
- 鳡鱼
- 贯众
- 苦瓜藤
- 高粱火焰苞
- 苦瓜
- 庵闾
- 鄂西粗筒苣苔
- 麻秸
- 鸡掌七
- 浮尸草
- 安胎药
- 鹗骨
- 庵 (艹闾)
- 鸡根
- 马鞭草
- 苦木根
- 虎睛
- 伤寒草根
- 苦白蹄
- 马骝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