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芺
《中华本草》:苦芺
拼音注音
Kǔ ǎo
别名
钩芺、苦板、苦菜、败酱、败酱草
英文名
Herb of Linearleaf Thitle
出处
出自《本草经集注》。1.《尔雅》郭璞注:钩芺,大如拇指,中空,茎头有薹似蓟,初生可食。2.陶弘景:苦芺,处处有之,人取茎生食之。五月五日采,暴干。3.《唐本草》:苦芺,今人以为漏芦,非也。4.《食疗本草》:苦芺,生食治漆疮。不堪多食尔。5.《蜀本草》:《图经》有云,苦芺子若猫蓟,茎圆无刺。所在下湿地有之。6.《本草纲目》:《尔雅》钩芺,即此苦芺也。许
来源
药材基源:为菊科植物蒙山莴苣的全草。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Lactuca tatarica (L.) C.A. Mey.采收和储藏:夏、秋季采挖,除净泥土,晒干。
原形态
蒙山莴苣 多年生草本,高30-100cm。茎分枝。叶互生;下部叶长圆形,灰绿色,基部收窄,半抱茎,羽状或倒向羽状深裂或浅裂,质厚,稍肉质;茎中部叶与下部叶同形,但披针形或狭披针形,不分裂,全缘;上部叶全缘,抱茎;有时全部叶全缘而不分裂。头状花序多数,有20个小花,在茎枝顶端排成开展圆锥状花序;舌状花紫色或淡紫色。瘦果长圆状条形,秒压扁或不扁,灰色至黑色,无边缘或有不明显的狭窄边缘,有5-7条纵肋,果颈渐窄,较长,灰白色,冠毛白色。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粘土或砂质土壤上,常风于河边、湖边。资源分布:分布于东北、华北及西北等地。
化学成分
开花的地上部分含山莴苣苦素(lactupicrin),山莴苣素(lactucin),α-香树脂醇(α-amyrin)[1]。
性味
味苦;性微寒
功能主治
清热解毒;凉血止血。主暑热烦闷;津疮;丹毒;痈肿;痔疮;外伤出血;跌打损伤痛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5-30g;或生嚼。外用:适量,捣敷;或烧灰敷;或煎汤洗。
各家论述
1.《名医别录》:主面目通身漆疮。2.陶弘景:烧作灰以疗金疮。3.《日华子本草》:治丹毒。4.汪颖《食物本草》:煎汤洗痔。5.《本草纲目》:下气,解热。6.《医林纂要》:解暑去热。7.《湖南药物志》:破宿血,生新血,解热毒,利胸膈,除烦闷,补虚损。8.《广西药植名录》:凉血,止血,活血,解毒。
摘录
《中华本草》
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不是医药网站,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资料仅供参考。
别人正在查
- 猬胆
- 疔毒草
- 牛脂
- 牛蹄
- 飞扬草
- 腽肭脐
- 豆豉姜
- 柞木皮
- 菝葜
- 铁筷子
- 铁包金
- 赤铜屑
- 豆黄
- 蚺蛇胆
- 猪毛针
- 龙眼花
- 赤楠根
- 茯苓皮
- 柯蒲木
- 空心莲子草
- 空青
- 牛角七
- 牛藤
- 龙舌兰
- 饱饭花枝叶
- 胆矾
- 赤车使者根
- 赤腹松鼠
- 龙牙楤木叶
- 龙船花茎叶
- 荛花
- 绒毛粉背蕨
- 短齿楼梯草
- 热带灵芝
- 中华石楠果
- 棕树根
- 龙舌箭
- 短柄五加
- 鸱肉
- 井边草
- 遍地金
- 蜈蚣藻
- 香构
- 牛腰子果
- 豆腐渣
- 长瓣金莲花
- 猪肚
- 败酱
- 铜钱细辛
- 无柄卫矛
- 碗花草根
- 蜈蚣萍
- 龙骨莲
- 蝮蛇胆
- 牛髓
- 玳瑁肉
- 新香草
- 粉团花根
- 霞天曲
- 榼藤
- 猪蓼子草
- 香艾
- 掌叶半夏
- 苦檀叶
- 挖耳草根
- 猪毛
- 龙眼壳
- 雪山甘草
- 陈仓米
- 短茎独活
- 梧桐子
- 车前草
- 跌破竻
- 峨眉黄芩
- 蜈蚣七
- 苦天茄叶
- 糯芋
- 无花果叶
- 香橼叶
- 柘耳
- 樟木子
- 鹿藿
- 朱砂莲
- 瑞香狼毒
- 蜂斗菜
- 雪药
- 长白楤木
- 无名子
- 肥肉草
- 瑞香叶
- 浙皖粗筒苣苔
- 醋栗
- 长松
- 香胶木根皮
- 猪毛菜
- 蝙蝠草
- 藕
- 猪耳掌
- 蚌花
- 赤小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