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芺
《中华本草》:苦芺
拼音注音
Kǔ ǎo
别名
钩芺、苦板、苦菜、败酱、败酱草
英文名
Herb of Linearleaf Thitle
出处
出自《本草经集注》。
1.《尔雅》郭璞注:钩芺,大如拇指,中空,茎头有薹似蓟,初生可食。
2.陶弘景:苦芺,处处有之,人取茎生食之。五月五日采,暴干。
3.《唐本草》:苦芺,今人以为漏芦,非也。
4.《食疗本草》:苦芺,生食治漆疮。不堪多食尔。
5.《蜀本草》:《图经》有云,苦芺子若猫蓟,茎圆无刺。所在下湿地有之。
6.《本草纲目》:《尔雅》钩芺,即此苦芺也。许
1.《尔雅》郭璞注:钩芺,大如拇指,中空,茎头有薹似蓟,初生可食。
2.陶弘景:苦芺,处处有之,人取茎生食之。五月五日采,暴干。
3.《唐本草》:苦芺,今人以为漏芦,非也。
4.《食疗本草》:苦芺,生食治漆疮。不堪多食尔。
5.《蜀本草》:《图经》有云,苦芺子若猫蓟,茎圆无刺。所在下湿地有之。
6.《本草纲目》:《尔雅》钩芺,即此苦芺也。许
来源
药材基源:为菊科植物蒙山莴苣的全草。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Lactuca tatarica (L.) C.A. Mey.
采收和储藏:夏、秋季采挖,除净泥土,晒干。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Lactuca tatarica (L.) C.A. Mey.
采收和储藏:夏、秋季采挖,除净泥土,晒干。
原形态
蒙山莴苣 多年生草本,高30-100cm。茎分枝。叶互生;下部叶长圆形,灰绿色,基部收窄,半抱茎,羽状或倒向羽状深裂或浅裂,质厚,稍肉质;茎中部叶与下部叶同形,但披针形或狭披针形,不分裂,全缘;上部叶全缘,抱茎;有时全部叶全缘而不分裂。头状花序多数,有20个小花,在茎枝顶端排成开展圆锥状花序;舌状花紫色或淡紫色。瘦果长圆状条形,秒压扁或不扁,灰色至黑色,无边缘或有不明显的狭窄边缘,有5-7条纵肋,果颈渐窄,较长,灰白色,冠毛白色。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粘土或砂质土壤上,常风于河边、湖边。
资源分布:分布于东北、华北及西北等地。
资源分布:分布于东北、华北及西北等地。
化学成分
开花的地上部分含山莴苣苦素(lactupicrin),山莴苣素(lactucin),α-香树脂醇(α-amyrin)[1]。
性味
味苦;性微寒
功能主治
清热解毒;凉血止血。主暑热烦闷;津疮;丹毒;痈肿;痔疮;外伤出血;跌打损伤痛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5-30g;或生嚼。外用:适量,捣敷;或烧灰敷;或煎汤洗。
各家论述
1.《名医别录》:主面目通身漆疮。
2.陶弘景:烧作灰以疗金疮。
3.《日华子本草》:治丹毒。
4.汪颖《食物本草》:煎汤洗痔。
5.《本草纲目》:下气,解热。
6.《医林纂要》:解暑去热。
7.《湖南药物志》:破宿血,生新血,解热毒,利胸膈,除烦闷,补虚损。
8.《广西药植名录》:凉血,止血,活血,解毒。
2.陶弘景:烧作灰以疗金疮。
3.《日华子本草》:治丹毒。
4.汪颖《食物本草》:煎汤洗痔。
5.《本草纲目》:下气,解热。
6.《医林纂要》:解暑去热。
7.《湖南药物志》:破宿血,生新血,解热毒,利胸膈,除烦闷,补虚损。
8.《广西药植名录》:凉血,止血,活血,解毒。
摘录
《中华本草》
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不是医药网站,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资料仅供参考。
别人正在查
- 臭草
- 柴桂
- 竹叶椒
- 蜇砂
- 凤尾贯众
- 竹荪
- 长刺卫矛
- 鳟鱼
- 竹黄
- 艾虎
- 菜豆树
- 木蜡树叶
- 地下明珠
- 土大黄
- 粉绿藤
- 小鱼仙草
- 灯笼草
- 滇南鸟足兰
- 竻苋菜
- 菩提香
- 蒲圻贝母
- 满山白
- 地肤子
- 盾叶唐松草
- 云南丹参
- 尖尾风
- 苏铁叶
- 南沙参
- 灯笼婆婆纳
- 条参
- 梅
- 顶头马蓝
- 拦路虎
- 石灰
- 定木香
- 薯莨
- 鯆鱼
- 唐古特青兰苗
- 竹凌霄
- 路旁菊
- 章鱼
- 大鲵
- 龙骨
- 赛北紫堇
- 粉团花根
- 粪鬼伞
- 伸筋草
- 海鳗胆
- 无漏子
- 巨藻
- 胡荽
- 莱菔子
- 掐不齐
- 珍珠伞
- 栓皮栎
- 水黄杨木
- 龟胶
- 皂荚根皮
- 皂荚子
- 阔叶水竹叶
- 款冬花
- 白石英
- 苦瓜根
- 打米花
- 竹鼠子牙
- 阔叶十大功劳
- 石龙子
- 苦杏仁
- 芫花根
- 天鹅毛
- 榼藤子
- 竹鼠子油
- 皂柳
- 竹叶
- 蚂蚁上树
- 苦茶叶
- 毛蕊花
- 盘石龟
- 苦绳
- 大白药
- 白背枫
- 走马胎
- 蛇不见
- 角花胡颓子
- 山杨树皮
- 竹(鼠留)子牙
- 竹叶心
- 冠果草
- 刺榆皮
- 小构树叶
- 水松球果
- 喜树皮
- 蝮蛇
- 柯蒲木
- 珍珠草
- 小山稔
- 沙糖木
- 苦瓜藤
- 竹叶吉祥草
- 红花栝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