锥螺厣
《中华本草》:锥螺厣
拼音注音
Zhuī Luó Yǎn
英文名
prick snail
出处
始载于《中国药用动物志》
来源
药材基源:为锥螺科动物棒锥螺及笋锥螺的厣。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1.Turritella bacillum Kiener2.Turritella terebra Linnaeus采收和储藏:退潮后于沙滩上掘沙捕取。用沸水烫死后,取厣,晒干。
原形态
1.棒锥螺,贝壳尖锥形,质坚,一般壳高108-132mm,宽约为高的1/5。螺层20-23层,每层高、宽度增长均匀。壳面微凸,缝合线深,呈沟状,壳顶尖细,螺旋部很高,约为体螺层的5倍。每一螺层表面有螺肋5-7条。肋间还杂有微细肋纹,体螺层上有螺肋9条。壳表黄褐色或紫褐色。生长线明显,有时形成褶襞,壳口近圆形,壳内面具有与壳表螺肋相应的沟纹,外唇薄,易破损,内唇较坚。厣角质,圆而质,圆而薄,易破碎,粟色。核位于中央。2.笋锥螺,贝壳长尖锥形,质稍薄,尚坚,一般壳高145-168mm,宽约为高的1/5,螺层28-29层,壳顶尖细,极易断裂,缝合线深凹。螺层中部稍膨胀,每一螺层表面通常有螺肋5-6条,在体螺层约为11条,第2条间还具细肋。壳表黄褐色或淡灰紫色,生长线较稀,近边缘常形成细的纵褶。壳口近圆形,内面紫褐色。外唇薄,锐利;内唇略厚,上端染有紫色。厣角质与上种相同。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1.生活于潮间带低潮线附近至潮下带40m深的泥沙质或软泥质海底。2.生活于10-40m深的泥沙质海底。资源分布:1.我国分布于东、南沿海。2.为福建以南沿海羽见种。
形状
性状鉴别,厣为类圆形有薄片,红棕色至棕褐色,表面有环纹。角质,坚韧。气微腥,味咸。
化学成分
壳主含碳酸钙。厣主要由胶蛋白组成,含蛋白质80%以上,还含10余种氨基酸。
性味
味咸;性平
功能主治
清热明目。主结膜炎
用法用量
内服:焙干研粉,3-9g。
摘录
《中华本草》
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不是医药网站,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资料仅供参考。
别人正在查
- 黄芽白菜
- 痢止蒿
- 五龙根
- 茶条槭
- 枸骨根
- 毛赤车
- 角翅卫矛
- 腊瓣花
- 鸡爪槭
- 西施舌
- 蝈蝈
- 羊耳蒜
- 黄三七
- 白花猪母菜
- 入地金牛
- 圆锥花南蛇藤根
- 黄金线
- 荠苎
- 长毛风毛菊
- 白杨树根皮
- 大叶树萝卜
- 血藤
- 苦竹根
- 饭汤子
- 理石
- 云牛膝
- 野饭豆
- 金橘露
- 黄山鳞毛蕨根
- 异叶青兰
- 凫肉
- 水火麻
- 狼肉
- 楮皮间白汁
- 蓝桉根皮
- 千金藤
- 胡子七
- 密花美登木
- 慈竹
- 地红子
- 菟丝
- 田螺
- 黄麻灰
- 北豆根
- 小白绵参
- 宽叶荨麻
- 广西莪术
- 五指毛桃果
- 石床
- 狗娃花
- 杨梅叶蚊母树根
- 三颗针
- 轮叶铃子香
- 白花九里明
- 红花山牵牛
- 两栖蓼
- 金珠柳
- 黄缅桂
- 断线蕨
- 蛇附子
- 薄荷素油
- 青桐翠木
- 冰片
- 仰天钟根
- 对叶油麻根
- 三叶铜钱草
- 蟛蜞
- 竻苋菜
- 钟乳石
- 红靛
- 针刺铁仔
- 细叶马料梢
- 白淋草
- 如意草
- 紫背草根
- 稷米
- 美丽鳞毛蕨
- 刺叶楤木
- 筋藤
- 山麻黄
- 猪蓼子草
- 苦竹沥
- 白胶香
- 赛繁缕
- 乌龟
- 残槁蔃
- 洋草果
- 软丝藻
- 巴豆叶
- 白花杆
- 紫鸭跖草
- 大花剪秋罗
- 大绿藤
- 白苏子油
- 落霜红根
- 花姬蛙
- 五加皮
- 苏铁果
- 追骨风
- 花皮胶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