钻秆虫
《中华本草》:钻秆虫
拼音注音
Zuàn Gǎn Chónɡ
英文名
grain insect
出处
出自《东北动物药》
来源
药材基源:为螟蛾科动物高梁条螟的幼虫。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Proceras venosata Walker
采收和储藏:寻找有虫口的陈旧秫秸,劈开取虫,鲜用,或用沸水烫死,晒干。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Proceras venosata Walker
采收和储藏:寻找有虫口的陈旧秫秸,劈开取虫,鲜用,或用沸水烫死,晒干。
原形态
高梁条螟,成虫体长1.2-1.4cm,展翅2.4-3.4cm。头、胸部背面灰黄色,腹部黄白色,前翘灰黄色,翅外方有多数暗褐色条纹,外缘翅脉间有7个小黑点,后翅银白色。幼虫体长2-3cm。头棕褐色,前胸硬皮板及末节硬皮板淡黄褐色,胸腹部其余各节淡黄色或黄褐色,背面有淡紫色纵纹4条,各节近前缘有黑褐色斑纹4个,近后缘有2个。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寄主为高梁、玉米、粟、麻甘蔗等。幼虫在寄生主戏秆内越冬。
资源分布:分布于全国大部分地区。
资源分布:分布于全国大部分地区。
性味
咸;寒
归经
凉血止血
功能主治
凉血;解毒。主血热便血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5-3g,或5-10条。
摘录
《中华本草》
《全国中草药汇编》:钻秆虫
拼音注音
Zuàn Gǎn Chónɡ
别名
高粱条螟[成虫名]、高粱钻心虫
来源
昆虫纲鳞翅目螟蛾科高粱条螟Diatraea venosata (Walker),以幼虫入药。
生境分布
东北各地。
功能主治
凉血,解毒。主治便血。
用法用量
0.5~1钱。
摘录
《全国中草药汇编》
《*辞典》:钻秆虫
拼音注音
Zuàn Gǎn Chónɡ
出处
《东北动物药》
来源
为螟蛾科动物高梁条螟的幼虫。寻找有虫口的陈旧秫秸,劈开取虫,鲜用或晒干。
原形态
成虫体长1.2~1.4厘米,展翅2.4~3.4厘米。头、胸部背面灰黄色,腹部黄白色。前翅灰黄色,翅外方右多数暗褐色条纹,外缘翅脉间有7个小黑点。后翅银白色。幼虫体长2~2厘米,头棕褐色,前胸硬皮板及末节硬皮板淡黄褐色,胸腹部其余各节淡黄色或黄褐色,背面有淡紫色纵纹4条,各节近前缘有黑褐色斑纹4个,近后缘有2个。
寄主为高梁,玉米、粟、麻、甘蔗等。幼虫在寄主茎秆内越冬。
生境分布
分布东北、华北、华东及广东、广西等地。
功能主治
凉血、解毒。治便血。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0.5~1钱。
摘录
《*辞典》
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不是医药网站,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资料仅供参考。
别人正在查
- 骨把
- 疏叶香根芹
- 小罗伞
- 厚皮树
- 睡菜
- 疏叶当归
- 鷩雉
- 地肤子
- 猪血
- 猪胆
- 乌榄核
- 大砂仁
- 单根木
- 打碗花
- 大叶蛇泡簕
- 大叶黄杨叶
- 滇苦菜
- 枫杨
- 单花鸢尾
- 白草根
- 大地柏枝
- 大百解薯
- 冬瓜瓤
- 大叶樱叶
- 望月砂
- 海蚯蚓
- 白千层
- 江南地不容
- 石蔓藤
- 林背子
- 广金钱草
- 灵砂
- 白鹤灵芝
- 黄精
- 千层楼
- 黄荆
- 鲩鱼
- 多苞糙苏
- 沙叶铁线莲
- 蓝叶棵
- 仙人掌
- 小叶黑面叶
- 地绵绵
- 砂仁花
- 西南槐树
- 单刀根
- 瓜子莲
- 炉甘石
- 大树跌打
- 野藿香
- 顶果膜蕨
- 楮皮间白汁
- 貒膏
- 玛瑙
- 女金芦
- 秋木瓜
- 九州岛岛岛岛堇菜
- 鹿筋
- 接骨草
- 霜红藤
- 蛇胆
- 鲤鱼鳞
- 龙脷叶
- 鸭脚木叶
- 丝瓜子
- 石上瓜子菜
- 刺玫果
- 大扁竹兰
- 三七叶
- 长毛香科科
- 獭肝
- 迷迭香
- 野罂粟
- 麻叶绣球
- 驴蹄草
- 黄瓜叶
- 黄花仔
- 青箭
- 蒲蒻
- 龟甲胶
- 蝇子草
- 龙齿
- 胡桃树皮
- 千年不烂心
- 水榆果
- 大金发藓
- 叉歧繁缕
- 水百合
- 鲜地黄
- 葱汁
- 大发表
- 牌楼七
- 卷柏
- 赤沙糖
- 天韭
- 千里找根
- 野苋子
- 葱白
- 红接骨草
- 赤茯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