钻秆虫
《中华本草》:钻秆虫
拼音注音
Zuàn Gǎn Chónɡ
英文名
grain insect
出处
出自《东北动物药》
来源
药材基源:为螟蛾科动物高梁条螟的幼虫。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Proceras venosata Walker采收和储藏:寻找有虫口的陈旧秫秸,劈开取虫,鲜用,或用沸水烫死,晒干。
原形态
高梁条螟,成虫体长1.2-1.4cm,展翅2.4-3.4cm。头、胸部背面灰黄色,腹部黄白色,前翘灰黄色,翅外方有多数暗褐色条纹,外缘翅脉间有7个小黑点,后翅银白色。幼虫体长2-3cm。头棕褐色,前胸硬皮板及末节硬皮板淡黄褐色,胸腹部其余各节淡黄色或黄褐色,背面有淡紫色纵纹4条,各节近前缘有黑褐色斑纹4个,近后缘有2个。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寄主为高梁、玉米、粟、麻甘蔗等。幼虫在寄生主戏秆内越冬。资源分布:分布于全国大部分地区。
性味
咸;寒
归经
凉血止血
功能主治
凉血;解毒。主血热便血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5-3g,或5-10条。
摘录
《中华本草》
《全国中草药汇编》:钻秆虫
拼音注音
Zuàn Gǎn Chónɡ
别名
高粱条螟[成虫名]、高粱钻心虫
来源
昆虫纲鳞翅目螟蛾科高粱条螟Diatraea venosata (Walker),以幼虫入药。
生境分布
东北各地。
功能主治
凉血,解毒。主治便血。
用法用量
0.5~1钱。
摘录
《全国中草药汇编》
《*辞典》:钻秆虫
拼音注音
Zuàn Gǎn Chónɡ
出处
《东北动物药》
来源
为螟蛾科动物高梁条螟的幼虫。寻找有虫口的陈旧秫秸,劈开取虫,鲜用或晒干。
原形态
成虫体长1.2~1.4厘米,展翅2.4~3.4厘米。头、胸部背面灰黄色,腹部黄白色。前翅灰黄色,翅外方右多数暗褐色条纹,外缘翅脉间有7个小黑点。后翅银白色。幼虫体长2~2厘米,头棕褐色,前胸硬皮板及末节硬皮板淡黄褐色,胸腹部其余各节淡黄色或黄褐色,背面有淡紫色纵纹4条,各节近前缘有黑褐色斑纹4个,近后缘有2个。
寄主为高梁,玉米、粟、麻、甘蔗等。幼虫在寄主茎秆内越冬。
生境分布
分布东北、华北、华东及广东、广西等地。
功能主治
凉血、解毒。治便血。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0.5~1钱。
摘录
《*辞典》
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不是医药网站,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资料仅供参考。
别人正在查
- 鮧鱼尾
- 皱叶狗尾草
- 鸭嘴癀
- 皱叶羊蹄
- 赛繁缕
- 鸭脚茶
- 竹精
- 擘蓝
- 蛇婆
- 藤仲
- 高粱
- 鱼肝油
- 鱼尾葵根
- 顺江木
- 皂荚叶
- 鼠李皮
- 鸡屎白
- 竹根七
- 鹰爪枫
- 暗紫贝母
- 鱼尾葵叶
- 酸梅簕
- 霹水草
- 赶山鞭
- 粘人草
- 石灰华
- 革叶蓼
- 片姜黄
- 漂摇豆
- 鸭脚罗伞
- 鹰不泊薳
- 艾麻草
- 鬼灯笼
- 牌楼七
- 鸭涎
- 钩吻
- 窄叶南蛇藤
- 鳝鱼皮
- 地血香
- 菩提树花
- 单肾草
- 向日葵茎髓
- 钩钱草
- 铺地蜈蚣
- 龟肉
- 竹叶子
- 皮袋香根
- 桉树果
- 竹叶艾
- 葡萄根
- 皂角刺
- 鼬瓣花根
- 冰草根
- 酸浆
- 龟版胶
- 贵州追风散
- 鱼狗
- 黍根
- 钩栲
- 酸枣树皮
- 蛇藤
- 矮陀陀
- 蛇尾草
- 鱼虱子
- 片鸡尾草
- 狍茸
- 大雪上一枝蒿
- 鸭嘴花
- 鬼目
- 隔山消
- 暗鳞鳞毛蕨
- 蛇根木
- 鲨鱼胆
- 珍珠风
- 蛇果黄堇
- 鸢翅骨
- 酸藤木
- 蜀葵子
- 苹婆
- 鬼盖
- 鲥鱼
- 锦葵
- 皂荚子
- 酸不溜根
- 鬼点灯
- 鸽肉
- 鱼鳞菜
- 鸦椿卫矛
- 砒霜
- 艾虎脑
- 高山芹根
- 砒石
- 赶风柴
- 飘带草
- 辟汗草
- 皱叶变豆菜
- 鼠皮
- 闭鞘姜
- 谷皮藤
- 萍蓬草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