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鸭跖草
《中华本草》:紫鸭跖草
拼音注音
Zǐ Yā Zhí Cǎo
别名
血见愁、鸭舌草、本山金线连、鸭舌黄
英文名
Herb of Virginia Spiderwort
出处
出自《广西中药志》
来源
药材基源:为鸭跖草科植物紫露草的全草。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Tradescantia virginiana L.采收和储藏:夏、秋采收,洗净,鲜用或晒干。
原形态
紫露草,一年生草本,高20-50cm。茎稍肉质,多分枝,紫红色,下部匍匐状,节上生根,上部近直立。叶互生,无柄;叶状披针形或条形,长6-13cm,宽6-10mm,先端渐尖,基部鞘状抱茎,鞘口有白色长睫毛,全缘,上面暗绿色,下面紫红色。聚伞花序顶生或腋生,具花梗;苞片线状披针形,长约7mm;萼片3,绿色,卵圆形,宿存;花瓣3,花蓝紫色,花瓣3,广卵形;雄蕊6,2个发育,3个退化,另有1个花丝短而纤细,无花药;发育雄蕊花丝有毛;子房上位,3室,花柱累赘,柱头头状。蒴果椭圆形,有3条棱线。种子小,三棱状半圆形,淡棕色。花期6-9月。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我国庭园和温室有栽培。资源分布:原产北美。
性味
淡;甘;凉
归经
心;肝经
功能主治
解毒;散结;利尿;活血。主痈疮肿毒;瘰疬结核;毒蛇咬伤;淋证;跌打损伤。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9-15g,鲜品30-60g。外用:适量,捣敷;或煎水洗。
注意
孕妇忌服。
复方
①治痈疽肿毒: 鲜紫鸭跖草、仙巴掌捣敷。(《泉州本草》)②治腹股沟或腋窝结核: 鲜紫鸭跖草二两。清水煎服。或加仙巴掌合煎。 (《泉州本草》)③治蛇泡疮: 紫鸭跖草叶,煎水洗。 (《广西中药志》)④治诸淋: 鲜紫鸭跖草一至二两。台冰糖煎服。 《泉州本草》)
各家论述
1.《广西中药志》:活血,止血,解蛇毒。治蛇泡疮,疮疡,毒蛇咬伤,跌打,风湿。2.《泉州本草》:利水退癀,散结败毒。
摘录
《中华本草》
《*辞典》:紫鸭跖草
拼音注音
Zǐ Yā Zhí Cǎo
别名
血见愁(《广西中药志》),鸭舌草、本山金线连、鸭舌黄(《泉州本草》)。
出处
《广西中药志》
来源
为鸭跖草科植物紫露草的全草。夏、秋采收,晒干或鲜用。
原形态
一年生草本,高20~50厘米。茎多分枝,带肉质,紫红色,下部匍匐状,节上常生须根,上部近于直立。叶互生,披针形,长6~13厘米,宽6~10毫米,先端渐尖,全缘,基部抱茎而成鞘,鞘口有白色长睫毛,上面暗绿色,边缘绿紫色,下面紫红色。花密生在二叉状的花序柄上,下具线状披针形苞片,长约7厘米;萼片3,绿色,卵圆形,宿存;花瓣3,蓝紫色,广卵形;雄蕊6,2枚发商,3枚退化,另有1枚花丝短而纤细,无花药;雌蕊1,子房卵形,3室,花柱丝状而长,柱头头状。蒴果椭圆形,有3条隆起棱线。种子呈三棱状半圆形,汉棕色。花期夏秋。
生境分布
多栽培于庭园。
性味
《广西中药志》:"味淡甘,性凉,有毒。"
归经
①《广西中药志》:"入心、肝二经。"
②《泉州本草》:"入肝、胆、肾、膀胱四经。"
功能主治
活血,利水,消肿,散结,解毒。治痈疽肿毒,瘰疬结核,淋病。
①《广西中药志》:"活血,止血,解蛇毒。治蛇泡疮,疮疡,毒蛇咬伤,跌打,风湿。"
②《泉州本草》:"利水退癀,散结败毒。"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5钱(鲜者1~2两)。外用:捣敷或煎水洗。
注意
《广西中药志》:"孕妇忌服。"
复方
①治痈疽肿毒:鲜紫鸭跖草、仙巴掌捣敷。(《泉州本草》)
②治腹股沟或腋窝结核:鲜紫鸭跖草二两。清水煎服。或加仙巴掌合煎。(《泉州本草》)
③治蛇泡疮:紫鸭跖草叶,煎衣洗。(《广西中药志》)
④治诸淋:鲜紫鸭跖草一至二两。合冰糖煎服。(《泉州本草》)
摘录
《*辞典》
《全国中草药汇编》:紫鸭跖草
拼音注音
Zǐ Yā Zhí Cǎo
别名
血见愁、紫露草
来源
鸭跖草科紫鸭跖草Tradescantia virginiana L.,以全草入药。
生境分布
广西栽培。
性味
甘、淡,凉。有毒。
功能主治
活血,止血,解蛇毒。主治蛇泡疮,疮疡,毒蛇咬伤,跌打风湿。
用法用量
3~5钱。外用适量。
注意
孕妇忌服。
摘录
《全国中草药汇编》
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不是医药网站,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资料仅供参考。
别人正在查
- 大花剪秋罗
- 大绿藤
- 白苏子油
- 落霜红根
- 花姬蛙
- 五加皮
- 苏铁果
- 追骨风
- 花皮胶藤
- 姜黄
- 两面青
- 川谷根
- 苦草
- 穗花蛇菰
- 蜢臂兰
- 吊兰
- 榆树
- 礞石
- 酸水草
- 堵喇
- 蔓荆子
- 鲤鱼
- 对叶油麻根
- 圆节山蚂蝗
- 大叶树萝卜
- 小花黄堇
- 丁癸草
- 大青盐
- 假酸浆子
- 麻油
- 四楞蒿
- 胖血藤
- 癣草
- 单头紫菀根
- 山荆子
- 癞皮根
- 无漏子
- 野扁豆
- 赤扬
- 水茴香
- 射尿(虫另)
- 荨麻
- 入地蜈蚣
- 蜂房
- 蜂药
- 金荞麦
- 香圆子
- 银箔
- 水玉簪
- 水红花子
- 黄杨叶
- 对叶林根
- 荔枝草
- 火炭母草根
- 白杨树根皮
- 雄鸡口涎
- 僵蛹
- 土黄芩
- 树舌
- 红树叶
- 角蒿
- 枫树
- 菵米
- 七星鱼
- 多花筋骨草
- 藏三七
- 小叶杨
- 钻天杨
- 常春藤子
- 剑皮树菌
- 锥连栎
- 臭山羊
- 打箭菊
- 米碎木皮
- 六月合
- 猪靥
- 丽春花果实
- 砧草
- 蓑草
- 川鄂山茱萸
- 蟹爪
- 都咸子
- 水冬瓜根
- 水马桑
- 杏香兔耳风
- 鞘菝葜
- 珍珠母
- 蝮蛇骨
- 落新妇
- 珍珠风子
- 茨菇草
- 鸡骨柴
- 鸡爪槭
- 苦碟子
- 蔷薇花
- 木瓜核
- 地蜂子
- 地枫皮
- 鸡子黄
- 虎杖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