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楝叶
《中华本草》:苦楝叶
拼音注音
Kǔ Liàn Yè
来源
药材基源:为楝科植物楝Melia azedarach L.和川楝M.toosendan Sieb.Et Zucc.的叶。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1.Melia azedarach L.2.Melia toosendan Sieb.et Zucc.采收和储藏:全年均可采收,鲜用或晒干。
原形态
1.楝 落叶乔木,高15-20m。树皮暗褐色,纵裂,老枝紫色,有多数细小皮孔。二至三回奇数羽状复叶互生;小叶卵形至椭圆形,长3-7cm,宽2-3cm,先端长尖,基部宽楔形或圆形,边缘有钝尖锯齿,上面深绿色,下面淡绿色,幼时有星状毛,稍后除叶脉上有白毛外,余均无毛。圆锥花序腋生或顶生;花淡紫色,长约1cm;花萼5裂,裂片披针形,两面均有毛;花瓣5,平展或反曲,倒披针形;雄蕊管通常暗紫色,长约7mm;子房上位。核果圆卵形或近球形,长1.5-2cm,淡黄色,4-5室,每室具1颗种子。花期4-5月,果熟期10-11月。2.川楝 乔木,高达10m。树皮灰褐色;幼嫩部分密被星状鳞片。二至三回奇数羽状复叶,长约35cm;羽片4-5对;小叶卵形或窄卵形,长4-10cm,宽2-4cm,全缘或少有疏锯齿。圆锥花序腋生;花萼灰绿色,萼片5-6;花瓣5-6,淡紫色;雄蕊10或12,花丝合生成筒。核果大,椭圆形或近球形,长约3cm,黄色或粟棕色,果皮为坚硬木质,有棱,6-8室,种子长椭圆形,扁平。花期3-4月,果期9-11月。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1.生于旷野或路旁,常栽培于屋前房后。2.生于海拔500-2100m的杂木林和疏林内或平坝、丘陵地带湿润处,常栽培于村旁附近或公路边。资源分布:1.分布北至河北,南至广西、云南,西至四川等地。2.分布于甘肃、河南、湖北、湖南、广西、四川、贵州、云南等地。
化学成分
1.楝叶:含芸香甙(rutin),山柰酚-3-芸香糖甙(kaempferol-3-O-β-rutinoside)。[br]2.川楝叶 含川楝子甾醇(toosendansterol)A及B,黑麦草内酯(loliolide),川楝子甙(toosendanoside),苦楝子紫罗醇甙(meliaionoside)A及B。
药理作用
苦楝叶的不完全纯化物能抑制病毒对哺乳类动物细胞的感染,其抑制高峰出现在作用后的2小时,且能维持15小时以上,随后下降,但如再次加入苦楝叶提取物,又能出现抑制高峰。与苦楝叶提取物一起培养的细胞的上清液中未测到干扰素,细胞提取物中双链RNA依赖蛋白激酶也未增加。苦楝叶提取物作用后细胞的抗病毒的状态不能通过细胞间的流动物传递也不能通过细胞之间的直接接触传递。苦楝叶提取物的作用依赖于细胞活跃的新陈代谢,而放线菌素D可部分逆转之。以上说明苦楝叶的该提取物非干扰素样的物质,其抗病毒的活性机制尚待进一步研究。
性味
苦;寒;有毒
功能主治
清热燥湿;杀虫止痒;行气止痛。主湿疹瘙痒;疮癣疥癞;蛇虫咬伤;滴虫性阴道炎;疝气疼痛;跌打肿痛
用法用量
外用:适量,煎水洗、捣敷或绞汁涂。内服:煎汤,5-10g。
摘录
《中华本草》
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不是医药网站,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资料仅供参考。
别人正在查
- 蜈蚣草
- 铜骨七
- 木蝴蝶
- 密花树
- 苦参
- 山胡萝卜
- 铁脚草
- 青钱柳
- 青盐陈皮
- 苔菜
- 鹌鹑蛋
- 林背子
- 丝瓜根
- 猕猴桃根
- 桃枝
- 鬼箭羽
- 短小蛇根草
- 剪红纱花
- 金樱根
- 钝齿铃子香
- 大树跌打
- 湖北海棠
- 小叶枇杷
- 贯众
- 天葵
- 鲚鱼
- 四川苦丁茶
- 罗勒
- 蝴蝶花
- 笔罗子
- 鸡血七
- 岳桦
- 锦线镖
- 锯鲨卵
- 豆列当
- 鲨鱼胆
- 宜昌荚蒾叶
- 鳞片水麻
- 苦蘵果实
- 海人草
- 露水草
- 鸢胆
- 蒲蒻
- 台湾海棠
- 苦瓜子
- 毛轴碎米蕨
- 紫茉莉
- 龙齿
- 蝇子草
- 苦艾
- 红叶藤
- 野辣烟
- 山黄菊
- 白果
- 苦荬菜
- 多花野牡丹
- 盐肤木根
- 香木菌桂
- 青头菌
- 猪毛针
- 羊髓
- 雷公藤
- 狐心
- 堇宝莲叶
- 三十六荡
- 双飞蝴蝶
- 红花点地梅
- 大草乌
- 罗锅底
- 鸡爪芹
- 棵麻
- 披针叶兔耳风
- 红须须
- 淡菜
- 山小橘
- 丝茅七
- 长梗千里光
- 牛蒡子
- 太阳海星
- 扇子七
- 牌楼七
- 大黑头草
- 人参子
- 太白花
- 下田菊
- 牛肋巴
- 华东瓶蕨
- 冬瓜
- 香果树
- 云南美登木
- 黄精
- 吉笼草
- 苦树皮
- 火秧竻蕊
- 鹊豆
- 云南莲座蕨
- 牛尾独活
- 柿木皮
- 清香桂
- 雁来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