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蓑衣
《中华本草》:水蓑衣
拼音注音
Shuǐ Suō Yī
别名
大青草、青泽兰、化痰清、方箭草、水骨节、水箭草、锁药、窜心蛇、九节花、接骨草、节节同、节上花、穿心蛇、鱼骨草、水胆草、冰疔药、墨菜、细叶墨菜
出处
水蓑衣始载于明代《救荒本草》,云:"水蓑衣生水泊边,叶似地消瓜叶而窄,每叶间皆结小青蓇葖,其叶味苦。"清代《植物名实图考》载:"按此草江西沙州多有之,唯叶间青蓇葖略带淡红色。余取剖之,其中皆有一小虫蜷伏其中。南方湿热,草木蕴结,化生虫蛾,不可细法。"所述及附图,其原植物与今爵床科植物水蓑衣相一致。
来源
药材基源:为爵床科植物水蓑衣的全草。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Hygrophila salicifolia (Vah) Nees [Ruellia salicifolia Vahl]采收和储藏:夏、秋季采收,洗净,鲜用或晒干。
原形态
水蓑衣 一年生至二年生草本,高30-60cm。根状茎圆柱形,暗棕色,无毛或被短柔毛。叶对生;具短柄或内无柄;叶片通常为披针形或长圆状披针形,长3-14cm,宽8-20mm,先端尖至渐尖,基部楔形,全缘或微波状,两面有线条状钟乳体。花3-7朵簇生叶腋;苞片卵形或椭圆形,长4-6mm;小苞片披针形或条形,长约为花萼的一半;蕊6-8mm,被短糙毛,5裂达中部,裂片三角状披针形,有毛;花冠淡红紫色,长约1cm,外有微毛,冠桅二唇形,上唇2浅裂,下唇3裂,裂片圆形;雄蕊4,二强;子房无毛,具长花柱,柱头钩曲。蒴果条形,长约10mm。种子16-32颗,细小,四方状圆形而扁,淡褐色,浸水即现白色密绒毛。花期9-10月。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溪沟边或阴湿地的草丛中。资源分布:分布于西南及江苏、浙江、江西、湖北、湖南、广东、海南、广西等地。
形状
性状鉴别 全草长约60cm,茎略呈方柱形,具棱,节处被疏柔毛。叶对生,多皱缩,完整叶片披针形、矩圆状披针形或线状披针形,下部叶为椭圆形,长3-14cm,宽2-15mm,先端渐尖,基部下延,全缘。气微,味淡。
药理作用
本品叶中含较多的钾盐,故有非特异性利尿作用。
性味
味甘;微苦;性凉
功能主治
清热解毒;散瘀消肿。主时行热毒;丹毒;黄疸;口疮;咖啡肿痛;乳痈;吐衄;跌打伤痛;骨折;毒蛇咬伤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6-30g;或泡酒;或绞汁饮。外用:适量,捣敷。
注意
胃寒者慎服。
摘录
《中华本草》
《全国中草药汇编》:水蓑衣
拼音注音
Shuǐ Suō Yī
别名
穿心蛇、鱼骨草、九节花、墨菜
来源
爵床科水蓑衣属植物水蓑衣Hygrophila salicifolia (Vahl) Nees,以全草入药。全年可采,鲜用,或洗净晒干。
性味
甘、微苦,凉。
功能主治
清热解毒,化瘀止痛。用于咽喉炎,乳腺炎,吐血,衄血,百日咳;外用治骨折,跌打损伤,毒蛇咬伤。
用法用量
0.5~1两,外用适量,鲜品捣烂敷患处。
摘录
《全国中草药汇编》
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不是医药网站,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资料仅供参考。
别人正在查
- 石菖蒲花
- 水龙
- 沙旋复花
- 水蔗草
- 水鳖
- 水黄
- 水黄花
- 水黄连
- 沙七
- 沙斑鸡
- 沙松果
- 沙果
- 涩梨叶
- 狮子草
- 过江龙
- 溲疏
- 珊瑚藻
- 水葱
- 水蕨
- 水贯众
- 水金凤
- 水韩信草
- 水马齿苋
- 沙前胡
- 沙漏芦
- 沙糖木
- 沙苑子
- 熟地黄
- 野苦梨根
- 水麦冬
- 水葫芦苗
- 水黄杨木
- 水龙胆草根
- 沙柳
- 沙梨
- 沙漠嘎
- 沙芥
- 涩梨
- 湿生扁蕾
- 狮子七
- 珊瑚
- 畲山羊奶子
- 水蛇
- 水蜈蚣
- 水鬼蕉
- 水麻
- 沙前胡子
- 沙地娃儿藤
- 沙生风毛菊
- 沙糖根
- 涩草
- 湿鼠曲草
- 生姜皮
- 生等[藏药名]
- 省沽油
- 栝楼皮
- 沙蓬
- 疏叶当归
- 水豆瓣
- 水银
- 水香柴
- 水鬼蕉叶
- 水龙胆草
- 沙枣胶
- 狮子尾
- 珊瑚草花
- 生姜
- 生姜汁
- 省沽油根
- 水蛇皮
- 沙参
- 沙红柳
- 沙茴香
- 深山不出头
- 深山酢浆草
- 深红龙胆
- 深裂黄草乌
- 珊瑚冬青
- 珊瑚草
- 疏松卷柏
- 瘦风轮
- 苏铁花
- 石燕
- 石腊红
- 硕苞蔷薇
- 穗花蛇菰
- 蓍实
- 石斑鱼
- 碎密花
- 换锦花
- 蒴藋
- 蒴藋赤子
- 砂漏芦根
- 石油菜
- 华罂粟
- 石上莲
- 旱金莲
- 睡莲
- 寒莓根
- 旱前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