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壳楠
《中华本草》:黑壳楠
拼音注音
Hēi Ké Nán
别名
岩柴、楠木、八角香、花兰、猪屎楠、鸡屎楠、大楠木、枇杷楠
来源
药材基源:为樟科植物黑壳楠的根、树皮或枝。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Lindera megaphylla Hemsl.[L.oldhami Hemsl.]采收和储藏:四季均可采收,晒干或鲜用。
原形态
黑壳楠常绿乔木,高达25m。树皮光滑,黑灰色;小枝粗壮,具灰白色皮孔。叶互生;叶柄长1.5-3cm,叶片倒披针状长圆形至卵状长圆形,长10-23cm,宽3-7.5cm,先端渐尖或短尾尖,基部楔形,上面深绿色,有光泽,下面带苍白色,网脉明显。花雌雄异株,伞形花序腋生,具短总梗;总苞灰白色,密被细柔毛,开花时脱落,每花序有花9-16朵;花梗和花被管密生白色或黄褐色绒毛;花紫红色;花被片6,匙形至条状披针形,能育雄蕊9,花药2室,皆内向瓣裂;子房卵形,花柱较长,柱头头状。果实椭圆形至卵状球形,长约1.8cm,直径约1.3cm,成熟时绿黑色,基部具宿存、粗厚、木质的杯状果托;果梗长约1.3cm。种子长椭圆状卵形。花期2-4月,果期9-12月。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海拔1600-2000m的阴湿常绿阔叶林山坡和谷地中也有栽培。资源分布:分布于甘肃、安徽、福建、台湾、湖北、湖南、广东、广西、四川、贵州、云南等地。
形状
性状鉴别 树皮呈槽状、卷筒状或片块状,长达40cm,厚2-8mm。外表面灰褐色或灰黑色,较粗糙,嫩皮具纵皱纹,有突起的椭圆形皮孔,偶有圆形枝痕;内表面棕红色或淡黄棕色,较平滑。质硬而脆,易折断,断面平坦,黄白色。气微香,味略辛。[br]以质重、肉厚、有香气者为佳。[br]枝长圆柱形,有分枝,直径2-10mm。表面灰棕色或黑色,有纵皱纹和疏点状突起的皮孔。质硬而脆,易折断,断面皮部薄,棕褐色,木部黄白色或灰黄色,髓部小。气微香,味略辛。[br]以枝条均匀、气香者为佳。
化学成分
根、干、叶均含右旋荷苞牡丹碱(dicentrine)。干、叶还含去甲荷苞牡丹碱(nordicentrine),右旋木兰箭毒碱(maguocurarine),N-甲基莲叶桐碱(N-methylhernangerine,N-methylnandigerine),N-甲基莲叶桐种碱(N-methylovigerine,N-methylhernovine),○-甲基空褐麟碱(○-methylbulbocapnirte)等。叶还含黑壳楠碱(lindoldhamine)。
性味
辛;微苦;温
归经
肝;胃经
功能主治
祛风除湿;温中行气;消肿止痛。主风湿痹痛;肢体麻木疼痛;脘腹冷痛;疝气疼痛;咽喉肿痛;癣疮瘙痒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9g。外用:适量,炒热外敷或煎水洗。
摘录
《中华本草》
《全国中草药汇编》:黑壳楠
别名
岩柴、楠木、八角香
来源
樟科黑壳楠Lindera megaphylla Hemsl.,以根、枝、树皮入药。
生境分布
贵州、四川、广东、福建、广西、江西。
性味
辛、微苦,温。
功能主治
祛风除湿,消肿止痛。
咽喉肿痛:用树皮1两,捣烂加淘米水炒热,外包喉部,水干即换。
风湿麻木疼痛:用根3~5两,煎水洗。
摘录
《全国中草药汇编》
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不是医药网站,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资料仅供参考。
别人正在查
- 附地菜
- 南烛叶
- 楸子
- 柴桂
- 败毒草
- 地浆
- 蒲草根
- 鸡眼草
- 石梓
- 雪山芪
- 蒲种壳
- 枳壳
- 黑老虎
- 牛筋条
- 石楠叶
- 冰草白穗
- 箬蒂
- 山麻黄
- 鸡毛狗
- 羊耳蒜
- 木棉根
- 柳絮
- 黄筒花
- 华山矾根
- 单叶铁线莲
- 玄精石
- 猕猴桃藤中汁
- 绵萆薢
- 含羞草
- 老鸦花藤
- 蜥蜴
- 金钮扣
- 大种半边莲
- 车桑仔叶
- 猫头鹰
- 朱蕉
- 升药底
- 千里光
- 大将军
- 猪屎豆
- 川山橙果
- 岩风子
- 篦齿蒿
- 关东丁香
- 谷芽
- 筋骨草
- 大叶千斤拔根
- 落霜红根
- 老蛇头
- 豆瓣香
- 黑老头
- 钭叶榕
- 对虾壳
- 黄樟
- 小垂头菊
- 苦瓜藤
- 三蕊草
- 高山唐松草
- 黄鹌菜
- 水朝阳花
- 青香藤
- 银牙莲
- 穬麦蘖
- 通经草
- 天竹黄
- 天目木姜子
- 剑叶耳草
- 锦葵
- 岩葱
- 杉皮
- 大苦溜溜
- 钉耙七
- 钩石斛
- 四大天王
- 东风橘根
- 牛金子
- 荠苨
- 绵参
- 鸡子黄
- 过山风
- 功劳叶
- 鸡子
- 满天飞
- 球花马蓝
- 毛叶石楠
- 黄花蒿
- 千斤拔
- 蝗虫
- 金猫头
- 百部
- 花椒叶
- 小花鸢尾
- 大巢菜
- 蛇疙瘩
- 茱苓草
- 薄荷素油
- 大叶青木香
- 水麻tiao
- 过墙风
- 双飞蝴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