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草
《中华本草》:白草
拼音注音
Bái Cǎo
别名
倒生草、白花草
来源
药材基源:为禾本科植物白草的根茎。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Pennisetum centrasiaticum Tzvel.[Pen-nisetum ongolicum Franch.;P.flaccidumauct.Griseb.]采收和储藏:秋季采挖,洗净,以纸遮蔽,晒干。
原形态
白草 多年生草本。具横走根茎。秆直立,单生或丛生,高20-90cm。叶鞘疏松包茎、近无毛,基部者密集近跨生,上部短于节间;叶舌短,具长1-2mm的纤毛;叶片狭线形,长10-25cm,宽5-8(-12)mm,两面无毛。圆锥花序直立或稍弯曲,长5-15cm,宽约10mm;主轴具棱角,无毛或罕疏生短毛;刚毛柔软,细弱,微粗糙,长8-15mm,灰绿色或紫色;小穗通常单生,卵状披针形,长3-8mm;第1颖微小,先端钝圆,锐尖或齿裂;脉不明显,第2颖长为小穗的1/3-3/4,先端瑞芒尖,具1-3脉;第1小花雄性,罕或中性,第1外稃与小穗等长,厚膜质,先端芒尖,具3-5(-7)脉,第1内稃透明,膜质或退化;第2小花两性,第2外稃具5脉;先端芒尖,与其内停同为纸质;鳞被2,楔形,先端微凹;雄蕊3,花药先端无毫毛;花柱近基部联合。颖果长圆形,长约2.5mm。花、果期7-10月。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海拔800-4600m的山坡和较干燥之处。资源分布:分布于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河北、山西、陕西、甘肃、青海、四川、云南、西藏等地。
形状
性状鉴别 呈圆柱形,有的分枝,长短不一。长30-60cm,直径0.2-0.4cm。表面黄白色或淡黄色,微具光泽,具纵绉纹,节明显,稍突起,偶有须根残留,节间长短不等,长1.5-3cm。质地坚硬,断面中央有白色髓心,皮部与中柱不易剥离。无臭,味淡。[br]显微鉴别 根茎横切面:表皮为1列类方形细小细胞,有的细胞中含硅质小块。皮层较窄,散有数个有限外韧型细小的叶迹维管束,四周有纤维包围,内皮层细胞的内壁特厚,有的有硅质小团块。中柱鞘为1-2层厚壁细胞,中柱内散有多数有限外韧型维管束,四周有维管束鞘纤维包围,中柱中央常成空洞。
性味
甘;寒
功能主治
清热利尿;凉血止血。主热淋;尿血;肺热咳嗽;鼻衄;胃热烦渴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5-24g。
摘录
《中华本草》
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不是医药网站,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资料仅供参考。
别人正在查
- 刀豆壳
- 花苜蓿
- 虎刺
- 甘青青兰
- 光叶石楠
- 公鸡头叶
- 大黑头草
- 釜脐墨
- 倒生莲
- 鸭皂树皮
- 大果琉璃草
- 菰根
- 葛花
- 花酸苔
- 公英叶风毛菊
- 葫芦七
- 虎尾轮
- 野鸦椿子
- 蜂蜡
- 甘草头
- 甘蕉根
- 花拐藤根
- 大昏头鸡
- 白透骨消
- 倒卵叶五加
- 对叶四块瓦
- 倒挂牛
- 风叶藤
- 瓜蒂
- 飞蛾七
- 杜香
- 白蔻
- 大风子油
- 对叶草
- 大画眉草
- 大绿藤
- 点腺过路黄
- 独叶山兰
- 独叶白芨
- 阳雀花根
- 杜根藤
- 单花金丝桃
- 毒蛆草
- 花松萝
- 疳积药
- 鹰骨
- 荭草
- 刚竹
- 大鱼鳔花
- 光刺兔唇花
- 蒿雀
- 野花椒
- 虎尾兰根
- 野鸦椿叶
- 鸬鹚肉
- 阳雀花
- 狗尾花
- 狗脊
- 鸢脑
- 刀豆根
- 杜鹃花果实
- 光板猫叶草
- 花鱼
- 藿香根
- 野菊花
- 大荨麻
- 伽果
- 功劳根
- 勾儿茶
- 野薴麻
- 野辣蓼
- 丁香油
- 东北羊角芹
- 狗肉
- 皋芦
- 滇白芷果
- 功劳子
- 功劳木
- 戴胜
- 甘草
- 单根木叶
- 光头前胡
- 藿香露
- 野荔枝果
- 白蓝翠雀花
- 金光菊
- 大铁扫把
- 白鲜皮
- 阴香叶
- 对叶油麻根
- 大果卫矛
- 滇地黄连
- 观音茶
- 大花卫矛
- 滇五味
- 滇瓦花
- 大白杜鹃
- 古羊藤
- 野苦瓜
- 野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