槟榔花
《中华本草》:槟榔花
拼音注音
Bīnɡ Lɑnɡ Huā
英文名
Areca flower
出处
出自《中药志》
来源
药材基源:为棕榈科植物槟榔的雄花蕾。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Areca catechu L.采收和储藏:夏季采集,晒干。
原形态
槟榔,乔木,高10-18m;不分枝,叶脱落后形成明显的环纹。羽状复叶,丛生于茎顶端,长1.3-2m,光滑,叶轴三棱形;小叶片披针状线或线形,长30-70cm,宽2.5-6cm ,基部较狭,顶端小叶愈合,有不规则分裂。花序着生于最下一叶的基部,有佛焰苞状大苞片,长倒卵形,长达40cm,光滑,花序多分枝;花单性同株;雄花小,多数,无柄,紧贴分枝上部,通常单生,很少对生,萼片3,厚而细小,花瓣3,卵状长圆形,长5-6mm,雄蕊6,花丝短小,退化雌蕊3,丝状;雌花较大而少,无梗,着生于花序轴或分枝基部,萼片3,长圆状卵形,长12-15mm。坚果卵圆形或长圆形,长5-6cm,花萼和花瓣宿存,熟时红色。每年开花2次,花期3-8月,冬花不结果;果期12月至翌年6月。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我国福建、台湾、广东、海南、广西、云南等地有栽培。资源分布:原产马来西亚。
形状
干燥的雄花蕾粒大如米而瘦,表面土黄色至淡棕色。气无,味淡。
性味
味淡;性凉
归经
胃;肺经
功能主治
健胃;止渴;止咳。主口渴;咳嗽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10g;或炖肉。
各家论述
1.《中药志》:为芳香健胃、清凉止渴药。2.《广东中药》:与猪肉煲汤,治疗咳嗽。
摘录
《中华本草》
《*辞典》:槟榔花
拼音注音
Bīnɡ Lɑnɡ Huā
出处
《中药志》
来源
为棕榈科植物槟榔的雄花蕾。夏季采集。晒干,去梗。
生境分布
产于广东等地。
形状
干燥的雄花蕾,粒大如米而瘦,表面土黄色至淡棕色。气无,味淡。
功能主治
①《中药志》:"为芳香健胃、清凉止渴药。"
②《广东中药》:"与猪肉煲汤,治疗咳嗽。"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3钱;或炖肉服。
摘录
《*辞典》
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不是医药网站,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资料仅供参考。
别人正在查
- 白九股牛
- 半拉子
- 白花鹅掌柴
- 盐麸子
- 扁豆藤
- 白桂
- 斑竹壳
- 白狼毒
- 白花夏枯草
- 斑鸠菊
- 白芍
- 巴巴花
- 布渣叶
- 烟胶
- 盐肤木根皮
- 胖树根
- 白枪杆根
- 蜀漆
- 烟油
- 卜芥
- 白刺
- 玉溪天仙藤
- 斑地锦
- 玉米轴
- 胖血藤
- 爆仗竹
- 白榔皮
- 白残花
- 包谷火焰包
- 半圆盖阴石蕨
- 布朗耳蕨
- 白三百棒
- 白栎蔀
- 白猪母菜
- 硬叶吊兰
- 扁豆根
- 白花果
- 白芷
- 洋白蜡树
- 北方点地梅
- 扁竹兰
- 斑瓣虎耳草
- 白独活
- 白乳菇
- 盐胆水
- 竹柏根
- 淮通
- 巴豆
- 牙刷草
- 禹白附
- 白云瓜梗
- 白头翁花
- 白云瓜叶
- 波罗蜜
- 麦角
- 变色红菇
- 烟筒花
- 白云瓜
- 白果树皮
- 盐肤木皮
- 白花甜蜜蜜
- 白花灰毛槐树
- 白子菜
- 猬心肝
- 罂粟
- 白杨树
- 暴马子
- 扁藤
- 洋草果
- 玉米须
- 秧鸡
- 白皮柯
- 白屈菜
- 板蓝根
- 扁蒲扇
- 烟梦花
- 白线薯
- 半夏
- 斑楮头红
- 半支莲
- 白花坚荚树
- 白刺花叶
- 北鱼黄草
- 半枫荷根
- 扒地蜈蚣
- 白花苋
- 斑蝥
- 补血草
- 硬枝黑锁梅
- 崩疮药
- 白头翁茎叶
- 壁钱幕
- 眼子菜
- 礜石
- 白炭
- 白牛尾七
- 白带草
- 白前
- 白活麻
- 抱树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