槟榔花
《中华本草》:槟榔花
拼音注音
Bīnɡ Lɑnɡ Huā
英文名
Areca flower
出处
出自《中药志》
来源
药材基源:为棕榈科植物槟榔的雄花蕾。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Areca catechu L.
采收和储藏:夏季采集,晒干。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Areca catechu L.
采收和储藏:夏季采集,晒干。
原形态
槟榔,乔木,高10-18m;不分枝,叶脱落后形成明显的环纹。羽状复叶,丛生于茎顶端,长1.3-2m,光滑,叶轴三棱形;小叶片披针状线或线形,长30-70cm,宽2.5-6cm ,基部较狭,顶端小叶愈合,有不规则分裂。花序着生于最下一叶的基部,有佛焰苞状大苞片,长倒卵形,长达40cm,光滑,花序多分枝;花单性同株;雄花小,多数,无柄,紧贴分枝上部,通常单生,很少对生,萼片3,厚而细小,花瓣3,卵状长圆形,长5-6mm,雄蕊6,花丝短小,退化雌蕊3,丝状;雌花较大而少,无梗,着生于花序轴或分枝基部,萼片3,长圆状卵形,长12-15mm。坚果卵圆形或长圆形,长5-6cm,花萼和花瓣宿存,熟时红色。每年开花2次,花期3-8月,冬花不结果;果期12月至翌年6月。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我国福建、台湾、广东、海南、广西、云南等地有栽培。
资源分布:原产马来西亚。
资源分布:原产马来西亚。
形状
干燥的雄花蕾粒大如米而瘦,表面土黄色至淡棕色。气无,味淡。
性味
味淡;性凉
归经
胃;肺经
功能主治
健胃;止渴;止咳。主口渴;咳嗽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10g;或炖肉。
各家论述
1.《中药志》:为芳香健胃、清凉止渴药。
2.《广东中药》:与猪肉煲汤,治疗咳嗽。
2.《广东中药》:与猪肉煲汤,治疗咳嗽。
摘录
《中华本草》
《*辞典》:槟榔花
拼音注音
Bīnɡ Lɑnɡ Huā
出处
《中药志》
来源
为棕榈科植物槟榔的雄花蕾。夏季采集。晒干,去梗。
生境分布
产于广东等地。
形状
干燥的雄花蕾,粒大如米而瘦,表面土黄色至淡棕色。气无,味淡。
功能主治
①《中药志》:"为芳香健胃、清凉止渴药。"
②《广东中药》:"与猪肉煲汤,治疗咳嗽。"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3钱;或炖肉服。
摘录
《*辞典》
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不是医药网站,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资料仅供参考。
别人正在查
- 接骨仙桃
- 苏木蓝
- 虎牙
- 漏斗瓶蕨
- 石楠
- 牛蹄甲
- 小年药
- 黄珠子草
- 小三棵针
- 虾蟆
- 仙人掌
- 黄蜀葵
- 十三年花
- 大白顶草
- 雷丸
- 楮皮间白汁
- 滇瑞香
- 细叶卷柏
- 地柏树
- 羊七莲
- 羊胎
- 大过路黄
- 獭肝
- 水百合
- 番石榴子
- 白苏子油
- 丝瓜根
- 红花点地梅
- 梓白皮
- 百部
- 海粉
- 猕猴桃根
- 软骨过山龙
- 八角莲
- 露兜竻蔃
- 四大天王
- 牛胆参
- 仰天钟根
- 刺针草
- 刺藦苓草
- 蚕茧草
- 锦地罗
- 苍耳子
- 穿耳菝葜
- 催产草
- 缠竹黄
- 刺老鸦
- 垂丝卫矛果
- 草灵仙
- 翠云草
- 翠蓝草
- 穿根藤
- 鸊鷉
- 苍耳
- 郁金
- 盐肤子
- 臭茉莉叶
- 茶花
- 刺茶美登木
- 大黄
- 岩泽兰
- 布荆
- 小金钱草
- 毛稔
- 渐尖毛蕨
- 钝齿铃子香
- 贯众
- 篦梳剑
- 罗锅底
- 瓜子金
- 深裂黄草乌
- 林檎
- 峨山草乌
- 紫薇根
- 红小麻
- 鲟鱼
- 葛谷
- 牡荆子
- 蜀五加
- 山小橘
- 桃枝
- 龙齿
- 刺葡萄根
- 苍白过路黄
- 苍耳囊虫
- 藏羚角
- 茶绒
- 藏报春
- 糙壳菱蟹
- 催乳藤
- 刺郎果
- 刺齿凤尾蕨
- 草牡丹
- 葱须
- 穿山甲
- 刺三甲
- 翅果藤
- 秤砣梨根
- 刺菱根
- 刺南蛇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