钩栗
《中华本草》:钩栗
拼音注音
Gōu Lì
别名
巢钩子、长甜槠子、(木都)子、栲槠、猴栗、木栗、猴板栗
出处
出自《浙江天目山药植志》
来源
药材基源:为壳斗科植物钩栲的果实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Castanopsis tibetana Hance采收和储藏:秋季果实成熟时采收,去壳,种子晒干,研粉。
原形态
乔木,高达30m。树皮暗灰色或红褐色;浅纵裂;幼枝无毛,皮孔微凸起。叶互生;叶柄长1.5-3cm;叶片厚革质,卵状椭圆形、椭圆形或长椭圆形,长15-30cm,宽5-10cm,先端渐尖或突尖,基部圆形或宽楔形,两侧不对称或近对称,边缘中部以上具锯齿,叶下面被红褐色或灰棕色鳞秕,老叶下面通常灰白色,羽状侧脉15-18对。花单性,雌雄同株;雄花序圆锥状或穗状,较疏散,长15-20cm;雌花序长可在达30cm,花序轴无毛,雌花单生于总苞内。果序长达10-20cm,无毛,壳斗具1果,球形,连刺径6-8cm,4瓣裂,壳斗壁厚3-4mm,刺长1.5-2.5cm,多次分枝,基部汇全生成束,全部遮盖壳斗,刺密生;坚果为顶部压扁圆锥形,直径2-2.8cm,高1.5-1.8cm,密生褐色绒毛,果脐与果底部几同大。花期4-5月,果期翌年8-10月。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海拔200-1600的山地杂木林中。资源分布:分布于安徽、浙江、江西、福建、湖北、湖南、广东、广西、四川东部、贵州、云南东部等地。
性味
甘;性平
功能主治
厚肠;止痢。主痢疾
用法用量
内服:研粉,15-30g,沸水冲。
复方
治痢疾:果实(去壳)用水磨法制成淀粉,晒干。服时取淀粉用温开水调成浆状,加糖,再用沸水冲熟服。
摘录
《中华本草》
《*辞典》:钩栗
拼音注音
Gōu Lì
别名
青叶槠(江西《草药手册》)。
出处
《浙江天目山药植志》
来源
为壳斗科植物钩栲的果实。秋季果实成熟时采收。
原形态
钩栲,又名:厚果、大叶锥栗、猴栗、大叶青柴。
常绿大乔木,高达25米。树皮暗灰色或红褐色;幼枝无毛。单叶互生;长椭圆形,长18~25厘米,宽8~12厘米,先端尾状,基部楔形,中部以上边缘有粗锯齿,厚革质,下面密被黄褐色鳞片状绒毛,脱落后呈银灰色;叶柄粗壮,长2~4厘米,无毛。雄花序较疏散,长15~20厘米;雌花序长达14厘米。雌花单生于总苞内。果实单生或数个聚生;总苞球形略扁,直径2~4厘米,有簇生而基部分枝的锐刺,刺长1~1.2厘米;坚果扁圆形,直径1.8~2厘米,淡褐色,通常每总苞内1颗,偶有2~3颗,熟时4裂。花期5~6月。果期8~10月。
生境分布
生山地琉林中。分布浙江、福建、安徽、江西、湖南、湖北、广东、广西。
功能主治
《浙扛天目山药植志》:"治痢疾:果实(去壳)用水磨法制成淀粉,晒干。服时取淀粉用温开水调成浆状,加糖,再用拂水冲热服。"
摘录
《*辞典》
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不是医药网站,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资料仅供参考。
别人正在查
- 百蕊草
- 槠子皮叶
- 波叶紫金牛
- 泡桐叶
- 寒莓
- 莲生桂子花
- 松毛火绒草
- 肾果小扁豆
- 辣椒头
- 白花甜蜜蜜
- 阴香皮
- 风车儿
- 黄果茄
- 鳗鲡鱼血
- 巴豆霜
- 矮地茶
- 斑鸠菊
- 巴东岩白菜
- 骨把
- 满天星
- 总状绿绒蒿
- 毛花洋地黄
- 篦梳剑
- 珍珠莲
- 小铜锤
- 牵牛子
- 鸭头
- 红子根
- 广石豆兰
- 岩枣树
- 藤壶
- 铁海棠
- 戟叶石韦
- 带鱼
- 海尼豆瓣绿
- 土圞儿
- 白毛蛇
- 红花
- 红马蹄草
- 有瓜石斛
- 蝴蝶花
- 防风叶
- 白炭
- 山蒟
- 白刺花
- 九倒生
- 斑竹根
- 小花梾木
- 凉伞盖珍珠
- 山核桃皮
- 龟血
- 镜面草
- 盐麸子
- 瑞苓草
- 石吊兰
- 野茄树
- 盾叶唐松草
- 梓菌
- 火把花
- 岗柃叶
- 牛胆参
- 望江南子
- 粤瓦韦
- 南五味子
- 莿(木冬)
- 金丝草
- 细叶大戟
- 海风藤
- 乌脚枪
- 青叶丹
- 白马鬃铃花
- 芦花
- 栝楼
- 豆油
- 黑腺珍珠菜
- 老婆子针线
- 华东瘤足蕨
- 胡桃仁
- 水马齿苋
- 豆蔻
- 老虎须
- 卵叶橐吾
- 短柱梅花草
- 红花苗
- 岩茴香
- 荷蒂
- 小礼花种子
- 接骨风
- 一枝蒿
- 光梗丝石竹
- 柱果木榄叶
- 小金樱子
- 红叶藤
- 干苔
- 东北埃蕾
- 小草乌
- 灯台莲
- 小败火草
- 荆三棱
- 云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