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白柴
《中华本草》:翻白柴
拼音注音
Fān Bái Chái
别名
木帚子、柳叶栒子、把把柴、山米麻
英文名
Root of Willowleaf cotoneaster
出处
出自《四川中药志》
来源
药材基源:为蔷薇科植物柳叶栒的全株。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Cotoneaster salicifolius Franch.
原形态
柳叶栒子 半常绿或半常绿灌木,高达5m。枝条开张,小枝灰褐色,一年生枝红褐色,嫩时被绒毛,后渐脱落。叶互生;叶柄粗壮,长4-5mm,通常红色,具绒毛;叶片椭圆状长圆形至卵状披针形,长4-8.5cm,宽1.5-2.5cm,先端急尖或渐尖,基部楔形,全缘,上面无毛,下面被灰白色绒毛及白霜,叶脉上面下陷,下面突起。花两性;花多密生成复聚伞花序,总花梗及花梗密被灰白色绒毛;苞片细小,线形,早落;花直径5-6mm;萼筒钟状,萼片5,外面密生灰白色绒毛;花瓣5,平展,卵形或近圆形,先端圆钝,基部有短爪,白色;雄蕊20,稍长于花瓣或近等长,花药紫色;花柱2-3,离生,比雄蕊稍短;子房先端具柔毛。果实近球形,深红色,内有小核2-3。花期6月,果期9-10月。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海拔1800-3000m的山地或沟边杂木林中。资源分布:分布于西南及湖北、湖南等地。
性味
苦;凉
归经
肺;膀胱经
功能主治
清热祛风,止血利尿。主干咳失音,湿热发黄,肠风下血,小便短少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5-30g。
复方
①治干咳失音:翻白柴、玄参、麦冬、诃子。共煎水服。②治肠风下血:翻白柴、野地瓜根、白麦、酸汤杆、槐花。共炖猪大肠服。(性昧以下出《四川中药志》)
摘录
《中华本草》
《*辞典》:翻白柴
拼音注音
Fān Bái Chái
别名
木帚子(《中国树木分类学》),柳叶栒子(《经济植物手册》),把把柴(《四川中药志》)。
出处
《四川中药志》
来源
为蔷薇科植物山米麻的全株。
原形态
常绿或半常绿灌木。茎紫红色,幼校有绒毛簇生。叶椭圆状长椭圆形至卵状披针形,长3~6厘米,先端尖,基部楔形,上面无毛,有皱纹,下面叶脉明显,5~12对;叶柄长3~5毫米,中肋略呈红色。伞房花序,顶生,密被细绒毛,直径3~5厘米;花萼绿毛,被毛,萼齿5,短尖,萼管与子房合生;花瓣5,白色;雄蕊20,花丝白色,花药紫红色;子房半下位,花柱数枚,离生。果实近球形,直径约5毫米,红色,光泽,有2~3核。花期6月。果期10月。
生境分布
生于山顶岩石等处。分布云南、四川等地。
性味
性凉,味苦,无毒。
功能主治
除风热。治干咳失音,脾湿发黄,肠风下血及小便短少。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0.5~1两。
复方
①治干咳失音:翻白柴、玄参、麦冬、诃子。共煎水服。
②治肠风下血:翻白柴、野地瓜根、白麦、酸汤杆、槐花。共炖猪大肠服。(性味以下出《四川中药志》)
摘录
《*辞典》
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不是医药网站,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资料仅供参考。
别人正在查
- 黑顶卷柏
- 小白薇
- 冬里麻根
- 天竺黄
- 蜜蜂子
- 石蒜
- 弯管花
- 对叶百部
- 穿耳菝葜
- 翅子木
- 菠菜子
- 枣核
- 三台红花
- 小檗
- 海柳
- 红花苗
- 粉团花
- 白牛尾七
- 蝈蝈
- 酒瓶花
- 红毛五加皮
- 苦荞麦
- 燕麦草
- 猫肝
- 束花石斛
- 细梗胡枝子
- 虎耳兰
- 灯心草
- 毛水苏
- 飞扬草
- 朴消
- 猬心肝
- 蛇胆
- 甜地丁
- 兴安薄荷
- 马尿泡
- 眼睛草
- 篦梳剑
- 天文草
- 白马阴茎
- 山黄豆藤
- 鼠李
- 马醉木
- 蟹
- 柠条
- 地柏枝
- 麻雀肉
- 蜈蚣七
- 五代同堂根
- 紫苏子
- 红骨参
- 綟木
- 海龙
- 杨梅叶蚊母树根
- 银鲛
- 银牙莲
- 细叶草乌
- 铁鞭草
- 天萝水
- 痢止蒿
- 止痢蒿
- 毛五加皮
- 岭南铁角蕨
- 石南
- 交连假瘤蕨
- 红黑二丸
- 鹳肉
- 山芹
- 郎伞木
- 羊肚菜
- 大浮萍
- 矮脚罗伞
- 金荞麦茎叶
- 滇南鸟足兰
- 尖叶铁扫帚
- 陈冬菜卤汁
- 臭梧桐花
- 滇常山花
- 黑点草
- 黄花獐牙菜
- 蓬莱草
- 大苞芹
- 软水黄连
- 土瓜
- 刺糖
- 獾骨
- 榧花
- 绿萼梅
- 银朱
- 鸦葱
- 崖松
- 声色草
- 黄栎
- 野牡丹
- 水蛭
- 蚌泪
- 湖瓜草
- 鳝鱼骨
- 钗子股
- 密花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