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淋草
《中华本草》:白淋草
拼音注音
Bái Lín Cǎo
别名
接骨风
来源
药材基源:为荨麻科植物长茎冷水花的全草。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Pilea longicaulis Hand.-Mazz.采收和储藏:夏、秋季采收,洗净,鲜用或晒干。
原形态
亚灌木或草本,高20-80cm。全株无毛,茎绿色。叶对生,基部着生;叶柄长1.5-2.5cm,同对叶不等长;托叶小,膜质,三角形;叶片鲜时多汁,干时厚纸质,宽椭圆形或宽卵形,长5-12cm,宽2-4cm,先端渐尖或尾尖,基部圆形微缺,两边稍不对称,钟乳体棒状,全缘或上部边缘啮齿状;基出脉3条,弧形向上达叶端。花序成对腋生,雄花序二歧聚伞状紧缩成近头状;雄花有短梗,花被片4,不等大,雄蕊4,退化子房极小;雌花有长约1mm花梗,花被片4,镊合状排列,瘦果卵圆形,中间有一圈紫褐色环带,边缘有紫褐色斑点。花期1-2月,果期3-5月。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海拔700m左右的山坡、林下阴处。资源分布:分布于广西等地。
性味
淡;性凉
功能主治
散瘀消肿;解毒敛疮。主跌打损伤;烧烫伤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5-15g。外用:适量,捣敷。
摘录
《中华本草》
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不是医药网站,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资料仅供参考。
别人正在查
- 麂肉
- 贵州獐牙菜
- 尖嘴林檎果
- 艾片
- 牛蹄
- 牛鼻
- 糯米
- 腐巴
- 腹水草
- 芙蓉根
- 蜂药
- 风气草
- 鸡娃草
- 牛背鹭
- 牛金子
- 钮子药
- 芙蓉菊根
- 艾实
- 防己
- 布渣叶
- 贵州花椒
- 白花蛇
- 扁豆花
- 斑鸠占叶
- 高山芹根
- 棒棒草
- 粉团花根
- 粉防己
- 钮子瓜
- 矮杨梅果
- 饭汤子
- 白猪栗根
- 环纹苦乳菇
- 白石榴根
- 半边莲
- 斑鸠
- 棒棒木
- 矮茎冷水花
- 冰凉花
- 白珠树
- 白石花
- 半边旗
- 白线蛇
- 壁钱幕
- 鸡嗉子花
- 斑鸠木
- 白蝶花
- 波斯菊
- 芙蓉叶
- 白杜鹃花
- 半截叶
- 半拉子
- 半枝莲
- 贵州追风散
- 小石蝴蝶
- 鸡桑叶
- 标杆花
- 波罗蜜
- 鸡蛋七叶
- 波罗蜜树液
- 鲚鱼
- 过山枫
- 鬼臼
- 鸽卵
- 矮醋栗
- 牛筋草
- 高山望
- 牛蹄甲
- 鸽肉
- 鲛鱼皮
- 鲫鱼
- 鸡冠花
- 鳜鱼胆
- 繁缕
- 釜脐墨
- 鸡腿堇菜
- 鸡蛋七
- 鬼柳树
- 鬼箭锦鸡儿
- 圆叶锦葵根
- 鲸蜡
- 鸡嗉子叶
- 过江藤
- 锅焦
- 鸡爪簕
- 鸡翔草
- 高山黄华
- 鸡血李
- 鸡血莲
- 鬼臼叶
- 肥皂核
- 阿月浑子
- 风化硝
- 鸭
- 鲫鱼骨
- 鸡嗉子果
- 牛脾
- 鸡肝
- 鸡腿蘑
- 鸽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