椰子壳
《中华本草》:椰子壳
拼音注音
Yē Zi Ké
英文名
Exocarp of Coconut
出处
出自《本草纲目》
来源
药材基源:为棕榈科植物椰子的内果壳。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Cocos nucifera L.采收和储藏:果实成熟时采收,随时取出胚乳及浆液,留取果壳,晒干。
原形态
椰子,大乔木,高15-30m,茎粗壮,有环状叶痕,基部增粗,常有簇生小根。叶簇生茎顶;叶柄粗壮,长达1m以上;叶片羽状全裂,长3-4m;裂片多数,外向折叠,线状披针形,长65-100cm,宽3-4cm;先端渐尖,革质。肉穗花序腋生,长1.5-2m,多分枝,雄花聚生于分枝上部,雌花散生于下部;佛焰苞纺锤形,厚木质,最下部的长60-100cm或更长,老时脱落;雄花萼片3,鳞片状,长3-4mm;花瓣3片,卵状长圆形,长1-1.5cm;雄蕊6,长4mm;雌花:基部有小苞片数枚;萼片阔圆形,宽约2.5cm;花瓣与萼片相似,但较小。坚果倒卵形或近球形,长15-25cm,先端微具3棱,外果皮薄,中果皮厚纤维质,内果皮木质坚硬,近基处有3萌发孔。种子1颗,种皮薄,紧贴着白色坚实的胚乳,胚乳内有一富含液汗空腔;胚基生。花、果期主要在秋季。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长热带地区海岸。资源分布:分布于台湾、广东南部诸岛及雷州半岛、海南、广西及云南。
形状
性状鉴别,角质薄片状,褐棕色,质极坚硬。
化学成分
椰子壳含灰分0.61%,木质素36.51%,纤维素53.06%,戊聚糖29.27%(总量)。纤维素含成聚糖20.54%,灰分中主成分为氢氧化钾(KOH)。
性味
苦;平
归经
肺;肝;肾经
功能主治
祛风;止痛;利湿;止痒。主杨梅疮筋骨痛;心胃疼痛;体癣;脚癣
用法用量
内服:烧存性浸酒,6-10g;或研末,每次2-3g。外用:适量,熬膏或制油外涂。
各家论述
1.《纲目》:杨梅疮筋骨痛,椰子壳烧存性,临时炒热,以滚酒泡服二、三钱,暖覆取汗。2.《纲目拾遗》:椰子壳熬膏,涂癣良。3.《本草求原》:治夹阴风寒寒热。
摘录
《中华本草》
《*辞典》:椰子壳
拼音注音
Yē Zi Ké
出处
《纲目》
来源
为棕榈科植物椰子的内果皮。
原形态
植物形态详"椰子皮"条。
化学成分
椰子壳含灰分0.61%,木质素36.51%,纤维素53.06%,戊聚糖29.27%(总量)。纤维素含戊聚糖20.54%,灰分中主成分为氢氧化钾。
功能主治
①《纲目》:"杨梅疮筋骨痛,椰子壳烧存性,临时炒热,以滚酒泡服二、三钱,暖覆取汗。"
②《纲目拾遗》:"椰子壳熬膏,涂癣良。"
③《本草求原》:"治夹阴风寒寒热。"
摘录
《*辞典》
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不是医药网站,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资料仅供参考。
别人正在查
- 象皮
- 小箭草
- 赤地榆
- 葛上亭长
- 红云草
- 念珠根黄芩
- 杨梅核仁
- 油散木
- 翼核果
- 川黔鸭脚木
- 胃友果
- 化香树果
- 六棱麻
- 南瓜叶
- 羯布罗香
- 点腺过路黄
- 海决明
- 将军树
- 罗锅底
- 蓬蘽
- 散血莲
- 血党
- 浮萍
- 崖棕根
- 鸊鷉
- 单叶铁线莲
- 三消草
- 龙齿
- 六道木
- 蓖麻子
- 附地菜
- 柽柳
- 贝齿
- 见血清
- 笔罗子
- 对叉疔药
- 越西川木香
- 打米花
- 鹈鹕油
- 草本三角枫
- 楤木根
- 苜蓿
- 猪肚
- 刺藦苓草
- 半边菜
- 大独脚金
- 牛金子
- 过山风
- 花蕊石
- 黑参
- 胆南星
- 黄海葵
- 夹竹桃
- 小伸筋草
- 狗骨
- 海芋
- 鸡屎白
- 野靛青
- 龙骨
- 红楤木
- 红龙
- 毛叶石楠
- 猫儿屎果
- 肾精子
- 制草乌
- 蛇婆子
- 黄水茄
- 小黑药
- 蕨
- 绣球花
- 红豆蔻
- 地钱
- 小倒钩藤
- 竹叶艾
- 萹蓄
- 烂茶叶
- 滴水珠
- 姜石
- 山茶花
- 柞蚕蛹
- 肉半边莲
- 荠苨
- 蛇疙瘩
- 箭叶蓼
- 支柱蓼
- 柳根
- 吐烟花
- 五爪龙
- 蓼实
- 桦菌芝
- 簇生卷耳
- 七里香
- 榼藤子
- 人参条
- 飞天蜈蚣
- 川明参
- 草灵脂
- 华山矾根
- 大叶醉鱼草
- 玉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