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鱼
《中华本草》:油鱼
拼音注音
Yóu Yú
别名
泉水鱼
英文名
spring-water fish
出处
姚可成《食物本草》;油鱼,生云南大理府邓川州南。长仅二、三寸,中秋则肥美,其味更胜于公鱼。(性味以下出姚可成《食物本草》)
来源
药材基源:为鲤科动物泉水鱼的肉。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Pseudogyrinocheilus procheilus(Sauvage et Dabry)[Pseudogyrioncheilus procheilus (Sauvage et Dabry)]采收和储藏:四季均可捕捞,捕后,除去鳞片及内脏,洗净,鲜用。
原形态
泉水鱼,体稍长,前部圆,后部侧扁。体长20-28cm。头的北部呈弧形。吻端钝圆,吻皮向前突出,下垂,盖于上颌之前,为口前室的前壁,其后缘呈“八”字形,在口角处与下唇相联。口张时呈喇叭形,须2对,颌须较小,眼小。下咽齿3行,齿端呈斜面,鳞中等大,腹鳞变小,并陷藏于皮下。侧线藏于皮下。侧线鳞45-48。背鳍3,8,无硬刺,臀鳍3,5。体上部黑或青黑色,腹面灰白色。各鳍微黑。体前侧有较粗大的黑斑。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活于山溪、流水的岩洞及江河有泉源处。以藻类、其他小动物及有机物质为食。生殖期3-4月。资源分布:分布于 长江上游、岷江、西江中上游。
性味
味甘;性平
归经
脾;肾经
功能主治
益肾健脾;止血。主久痢;吐血;崩漏
用法用量
内服:煮食,100-200g。
摘录
《中华本草》
《*辞典》:油鱼
拼音注音
Yóu Yú
别名
泉水鱼(《中国经济动物志·淡水鱼类》)。
出处
姚可成《食物本草》
来源
为鲤科动物拟圆唇鱼的肉。
原形态
体略长,前部圆,后部侧扁。体长约20余厘米。头的背部成弧形。吻端圆钝,吻皮向前伸展,联成上唇,其间并无分界线。下唇后面有一小部为小角质突起所盖,口张开时吻皮及下唇内面外翻成喇叭形,口即在此喇叭口之正中。唇后沟限于口角处。须2对,吻须与眼径等长,唇须很小。眼小,位于头侧稍上方。下咽齿3行,齿端呈斜面。鳞中等大,腹部鳞较小,且陷藏于皮下,侧线鳞45~47。背鳍Ⅱ8,无硬刺,起点在腹鳍起点之前。臀鳍Ⅲ5。体上部为黑色或青黑色,腹面灰白色,各鳍微黑,体侧鳞绝大部分有黑色边缘,从鳃孔之后至胸鳍前,黑色的斑块较粗而联成一大形黑斑。
生活于山溪或具流水的岩洞以及江河有泉源的地方。食物以硅藻和水生昆虫的幼虫为主。产卵期3~4月。
生境分布
分布长江上游及岷江、西江中上游。
性味
味甘,无毒。
功能主治
补益元气,和养脏腑。治泄痢久不得瘥。又治吐血,女子崩中。
用法用量
内服:煮熟当菜食。
摘录
《*辞典》
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不是医药网站,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资料仅供参考。
别人正在查
- 石仙桃
- 金瓜草
- 雪三七
- 狗尾草子
- 蜻蜓
- 小棕包
- 台湾土豆蔻
- 鹿药
- 功劳子
- 虾蟆皮
- 粗榧枝叶
- 毛叶柿叶
- 桐根
- 鲤鱼齿
- 地黄花
- 山东肿足蕨
- 树头菜
- 粗毛蹄盖蕨
- 刺黄连
- 沙梨
- 砒霜
- 桐子花
- 燕子尾
- 赤瓟根
- 秋子梨
- 朝天罐
- 短柄菝葜
- 血党
- 润鳞鳞毛蕨
- 蒙古扁桃
- 飞龙掌血叶
- 挖耳子草
- 米碎花
- 百部
- 胡莲
- 甘蔗
- 核桃叶
- 山椒草
- 穿山甲
- 硫化铅
- 醋柳果
- 马铃薯
- 铺山燕
- 滑石粉
- 紫云英子
- 三点金草
- 独行千里
- 车前状垂头菊
- 乌苏里黄芩
- 岗松根
- 车前子
- 老鸦柿
- 红帽顶
- 川滇大黄土
- 茅莓
- 苦地胆
- 东方荚果蕨
- 珠子参
- 独龙
- 海鳗鳔
- 锅铲叶
- 木瓜
- 豆腐泔水
- 凹朴皮
- 黄果茄
- 野柿花
- 桃枝
- 水折耳
- 青刺尖
- 雷公藤
- 粟米
- 水黾
- 地丁
- 水晶兰
- 扭筋草
- 土附子
- 莱菔子
- 水牛尾
- 骆驼肉
- 化血胆
- 老蛇头
- 小赤麻
- 一碗泡
- 湖北楤木
- 鼠脂
- 荔枝壳
- 川牛膝
- 冬瓜
- 葶苈子
- 紫茎
- 甘菊
- 蛤蜊
- 荷叶蒂
- 山油柑叶
- 皱叶羊蹄
- 过山消
- 大绿藤
- 朱砂根
- 万年青
- 柘木白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