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季花根
《中华本草》:月季花根
拼音注音
Yuè Jì Huā Gēn
别名
月月开根、月月红根
英文名
root of Chinese Rose
出处
出自《闽东本草》
来源
药材基源:为蔷薇科植物月季花的根。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Rosa chinensis Jacq.采收和储藏:全年均可采,挖根,洗净,切段晒干。
原形态
月季花 矮小直立灌木。小枝粗壮而略带钩状的皮刺或无刺。羽状复叶,小叶3-5,宽卵形或卵状长圆形,长2-6cm,宽1-3cm,先端渐尖,基部宽楔形或近圆形,边缘有锐锯齿;两面无毛;叶柄及叶轴疏生皮刺及腺毛,托叶大部附生于叶柄上,边缘有腺毛或羽裂。花单生或数朵聚生成伞房状;花梗长,散生短腺毛;萼片卵形,先端尾尖,羽裂,边缘有腺毛;花瓣红色或玫瑰色,重瓣,直径约5cm,微香;花柱分离,子房被柔毛。果卵圆形或梨形,长1.5-2cm,红色。萼片宿存。花期4-9月。果期6-11月。
生境分布
我国各地普遍栽培。
性味
甘;温;无毒
归经
肝经
功能主治
活血调经;消肿散结;涩精止带。主月经不调;痛经;闭经;血崩;跌打损伤;瘰疬;遗精;带下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9-30g。
各家论述
1.《分类草药性》:治妇人月经不调。2.《闽东本草》:涩精止带。治遗精带下。
摘录
《中华本草》
《*辞典》:月季花根
拼音注音
Yuè Jì Huā Gēn
别名
月月开根(《分类草药性》),月月红根(《贵州草药》)。
出处
《闽东本草》
来源
蔷薇科植物月季花的根,冬季采挖。
原形态
植物形态详"月季花"条。
性味
①《重庆草药》:"味甘,性温,无毒。"
②《闽东本草》:"性温,味微涩。"
功能主治
治月经不调,带下,瘰疬。
①《分类草药性》:"治妇人月经不调。"
②《闽东本草》:"涩精止带。治遗精带下。"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5钱。
复方
①治月经痛:月季花根一两,鸡冠花一两,益母草三钱。煎水炖蛋吃。(江西《草药手册》)
②治赤白带下:月季花根三至五钱,水煎服。(《湖南药物志》)
③治月经过多及白带多:月月红根一两,炖猪肉或煮绿壳鸭蛋吃。(《贵州草药》)
④治瘰疬未溃:月季花根,每次五钱炖鲫鱼吃。(《泉州本草》)
摘录
《*辞典》
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不是医药网站,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资料仅供参考。
别人正在查
- 椰子瓤
- 油渣果根
- 岩青兰
- 岩青菜
- 杨树花
- 椰子油
- 榆荚仁
- 油桐子
- 油渣果
- 油茶叶
- 岩豆藤花
- 月季花
- 油柑根
- 油茶子
- 柚花
- 龟版胶
- 椰子皮
- 萤火
- 腊雪
- 青丝线
- 樱桃水
- 茜草根
- 白僵蚕
- 羊肚菜
- 包袱七
- 鄂报春
- 野饭豆
- 羊肌藤
- 出山虎
- 羊耳朵叶
- 同形鳞毛蕨
- 丁癸草
- 白蜡树皮
- 青海马尾连
- 白犁头草
- 郁李仁
- 白芷
- 羊肚菌
- 洋草果
- 樱桃枝
- 白云瓜花
- 白叶藤
- 白花蛇舌草
- 中华短肠蕨
- 眼子菜
- 羽叶丁香
- 药绿柴
- 缘毛筋骨草
- 硬皮马勃
- 椰根
- 荔枝核
- 白鹤菌
- 百两金叶
- 土沙参
- 老鼠刺
- 黄瓜根
- 莲须
- 秋海棠茎叶
- 白首乌
- 灯蛾
- 苘麻子
- 秋石
- 刺玫果
- 曲枝假蓝
- 鞭打绣球
- 蜀五加
- 毛花洋地黄
- 稗根苗
- 苘实
- 豹皮樟
- 台湾厚壳树
- 黄花堇菜
- 荞麦
- 太子参
- 白马骨根
- 东北鼢鼠
- 柽柳
- 罗汉松
- 野漆树
- 野芝麻花
- 玉蝉花
- 蒲桃
- 药芹菜根
- 黄屈花
- 柏树根
- 短柄枹栎虫瘿
- 马柳根
- 菊花脑
- 杜根藤
- 环草
- 水榆果
- 大叶樱叶
- 对叶百部
- 麦瓶草
- 桐木
- 獭胆
- 银背藤
- 准噶尔鸢尾
- 风箱树花
- 张公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