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季花根
《中华本草》:月季花根
拼音注音
Yuè Jì Huā Gēn
别名
月月开根、月月红根
英文名
root of Chinese Rose
出处
出自《闽东本草》
来源
药材基源:为蔷薇科植物月季花的根。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Rosa chinensis Jacq.采收和储藏:全年均可采,挖根,洗净,切段晒干。
原形态
月季花 矮小直立灌木。小枝粗壮而略带钩状的皮刺或无刺。羽状复叶,小叶3-5,宽卵形或卵状长圆形,长2-6cm,宽1-3cm,先端渐尖,基部宽楔形或近圆形,边缘有锐锯齿;两面无毛;叶柄及叶轴疏生皮刺及腺毛,托叶大部附生于叶柄上,边缘有腺毛或羽裂。花单生或数朵聚生成伞房状;花梗长,散生短腺毛;萼片卵形,先端尾尖,羽裂,边缘有腺毛;花瓣红色或玫瑰色,重瓣,直径约5cm,微香;花柱分离,子房被柔毛。果卵圆形或梨形,长1.5-2cm,红色。萼片宿存。花期4-9月。果期6-11月。
生境分布
我国各地普遍栽培。
性味
甘;温;无毒
归经
肝经
功能主治
活血调经;消肿散结;涩精止带。主月经不调;痛经;闭经;血崩;跌打损伤;瘰疬;遗精;带下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9-30g。
各家论述
1.《分类草药性》:治妇人月经不调。2.《闽东本草》:涩精止带。治遗精带下。
摘录
《中华本草》
《*辞典》:月季花根
拼音注音
Yuè Jì Huā Gēn
别名
月月开根(《分类草药性》),月月红根(《贵州草药》)。
出处
《闽东本草》
来源
蔷薇科植物月季花的根,冬季采挖。
原形态
植物形态详"月季花"条。
性味
①《重庆草药》:"味甘,性温,无毒。"
②《闽东本草》:"性温,味微涩。"
功能主治
治月经不调,带下,瘰疬。
①《分类草药性》:"治妇人月经不调。"
②《闽东本草》:"涩精止带。治遗精带下。"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5钱。
复方
①治月经痛:月季花根一两,鸡冠花一两,益母草三钱。煎水炖蛋吃。(江西《草药手册》)
②治赤白带下:月季花根三至五钱,水煎服。(《湖南药物志》)
③治月经过多及白带多:月月红根一两,炖猪肉或煮绿壳鸭蛋吃。(《贵州草药》)
④治瘰疬未溃:月季花根,每次五钱炖鲫鱼吃。(《泉州本草》)
摘录
《*辞典》
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不是医药网站,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资料仅供参考。
别人正在查
- 剑花
- 牛尾泡
- 大发表
- 杏仁
- 象骨
- 戴星草
- 埋博树
- 蒌蒿
- 露水草
- 一皮草
- 水棘针
- 小叶买麻藤
- 红轮千里光
- 臭菘种子
- 茜草茎
- 水蛇
- 羖羊角
- 野茉莉
- 菰
- 罗汉果
- 潮风草
- 西南槐树
- 空心泡
- 止咳草
- 鸡翔草
- 赤阳子
- 廊茵
- 白附子
- 水石油菜
- 铰剪藤
- 山辛夷
- 粗叶木叶
- 鳢鱼血
- 丛毛榕根
- 扁藤叶
- 岩葱
- 钻地风
- 铧尖草
- 刺齿凤尾蕨
- 金果榄
- 六月寒
- 垂果南芥
- 栀子花
- 白杨叶
- 宽尾石韦
- 胡黄连
- 胡燕卵
- 小茅香
- 瓜蒌皮
- 冠果草
- 赭石
- 黄毛山牵牛
- 海粉
- 棉团铁线莲
- 山蚂蝗
- 小叶密花远志
- 定心散
- 无名异
- 多裂独活
- 岩椒草
- 石草鞋
- 福参
- 蝴蝶藤
- 滇高良姜
- 干檀香根
- 脆骨风
- 一包花
- 西瓜子壳
- 九牯牛
- 透骨草
- 龙眼肉
- 土茶
- 变叶美登木
- 牛耳枫
- 姬蕨
- 尖头蚱蜢
- 黄皮树皮
- 尾花细辛
- 荆芥叶莸
- 纤花千金藤
- 使君子根
- 鬼羽箭
- 米皮糠
- 长白楤木
- 小黄断肠草
- 浙桐皮
- 三角草
- 王母钗
- 白贝
- 新疆卫矛
- 对叶榕
- 青葙花
- 石楠
- 粟米草
- 胃友
- 水杨梅根
- 牛尾蒿
- 松橄榄
- 坡参
- 梨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