柚花
《*辞典》:柚花
拼音注音
Yòu Huā
别名
橘花(《广西中药志》)。
出处
《纲目》
来源
为芸香科植物柚或化州柚的花。春季开花时采收,晒干。
原形态
植物形态详"柚"及"化橘红"条。
形状
干燥花朵呈棕黄色。花柄长1.8~2.3厘米,略弯曲,被短柔毛。花萼杯状,扭曲,有凹陷的油点。雄蕊脱落不见,子房球形,棕黑色,花柱存在或折断,花瓣多脱落,呈淡灰黄色,破碎或卷曲。
化学成分
柚花含挥发油0.2~0.25%(浸膏)。
功能主治
①《民间常用草药汇编》:"顺气,止痛。"
②《广西中药志》:"行气,除痰,镇痛。治胃脘胸膈间痛。"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0.5~1.5钱。
摘录
《*辞典》
《中华本草》:柚花
拼音注音
Yòu Huā
别名
橘花。
英文名
Pummelo flower
出处
出自《本草纲目》
来源
药材基源:为芸香科植物柚Citrus grandis (L.)Osbecd的花。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Citrus grandis (L.)Osbecd采收和储藏:4-5月间采花,晾干或烘干备用。
原形态
柚 常绿乔木,高5-10m。小枝扁,幼枝及新叶被短柔毛,有刺或有时无刺。单身复叶,互生;叶柄有倒心形宽叶翼,长l-4cm,宽0.4-2cm;叶片长椭圆形或阔卵形,长6.5-16.5cm,宽4.5-8cm,先端钝圆或微凹,基部圆钝,边缘浅波状或有钝锯齿,有疏柔毛或无毛,有半透明油腺点。花单生或为总状花序,腋生,白色;花萼杯状,4-5浅裂;花瓣4-5,长圆形,肥厚;雄蕊25-45,花丝下部连合成4-10组;雌蕊1,子房长圆形,柱头扁头状。柑果梨形、倒卵形或扁圆形,直径10-15cm,柠檬黄色。种子扁圆形或扁楔形,白色或带黄色。花期4-5月,果熟期9-11月。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栽培于丘陵或低山地带。资源分布: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湖北、湖南、广东、广西、四川、贵州、云南等地均有栽培。
形状
性状鉴别 花多破碎,少数完整者呈倒卵状茄形,长0.9-2.3cm,棕黄色。花萼杯状,扭曲,有凹陷的油点。花瓣多脱落,单个花瓣呈舌形,淡灰黄色,表面密布凹陷油点。雄蕊脱落。子房球形,棕黑色,花柱存在或折断。质脆,易断。气香,味苦。
化学成分
柚花含挥发油。
性味
辛;苦;温
归经
脾;胃经
功能主治
行气;化谈;止痛。主胃脘胸膈间痛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5-4.5g。
各家论述
1.《民间常用草药汇编》:顺气,止痛。2.《广西中药志》:行气,除痰,镇痛。
摘录
《中华本草》
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不是医药网站,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资料仅供参考。
别人正在查
- 黄樟
- 楤木白皮
- 海桐花
- 水白蜡
- 鹿靥
- 大果巴戟
- 大叶风沙藤
- 公鸡头叶
- 海石鳖
- 山萩
- 竹节七
- 油炸木
- 水苎麻
- 黄断肠草
- 红药子
- 水晶花
- 香堇菜
- 竹柏根
- 阴香
- 亮叶冬青根
- 水毛花根
- 天罗水
- 黄连花
- 极丽马先蒿
- 水栀
- 大叶骨牌草
- 蛇王藤
- 红沙
- 墨七
- 天雄
- 青海鸢尾子
- 海月
- 对叶榕
- 桃枝
- 五蕊寄生
- 米碎木皮
- 扶桑金星蕨
- 阔叶赤车使者
- 南方六道木
- 苏黄耆
- 大三叶升麻
- 短瓣女娄菜
- 糖茶藨
- 太白艾
- 血当归
- 盐麸根白皮
- 旱菜
- 绣线菊
- 蕹菜根
- 丹参
- 海豘鱼
- 松蕈
- 水飞蓟
- 黄花小二仙草
- 一匹草
- 鲎
- 叶下花
- 酸水草
- 金钮扣
- 七里香
- 南天竹根
- 石彭子
- 苦碟子
- 海韭菜
- 南牡蒿
- 玄精石
- 鱼脑石
- 刺黄连
- 浆水
- 黑汉条
- 柠檬
- 胡荽
- 绿萼梅
- 总序绿绒蒿
- 大金发藓
- 粘毛鼠尾草
- 珠儿参叶
- 山大黄(波叶大黄)
- 红马蹄草
- 桉树果
- 大金牛草
- 黄花鸢尾
- 东风菜
- 黑石珠
- 木芙蓉叶
- 白鹤灵芝
- 尖山橙
- 大白药
- 川党参
- 大树三台
- 隔山消
- 芫荽
- 回回豆
- 金樱根
- 老鸦胆叶
- 山蚂蝗
- 胡桃仁
- 蛇不见
- 钟乳石
- 大叶桉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