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七
《中华本草》:岩七
拼音注音
Yán Qī
别名
爬岩夕、小铜锤、大树小黑牛、石莲青
英文名
all-grass of Lobedleaf Winghead
出处
始载于《中国高等植物图鉴》。
来源
药材基源:为川续断科植物裂叶翼首花的根及全草。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Pterocephalus bretschncideri( Batalin)Pritz[Scabiosa bretschneideri Batal.]采收和储藏:夏、秋季采收,洗净,晒干或鲜用。
原形态
裂叶翼首花,多年生草本,高30cm。疏被卷伏毛;根圆柱头状,顶端多头,每头生一叶丛。叶密集丛生成莲座状,对生;叶柄长3-12cm;叶长圆状披针形或倒针形,长5-20cm,一至二回羽状深裂至全裂,裂片线形或倒披针形,小裂片先端急尖,两面疏被柔毛,上面绿色,下面淡绿色。花茎高约30cm,无叶,疏被白以卷宽线形,被极短毛;苞片极窄小,线状倒披针形,长约5mm;花萼全裂,成8条棕褐色刚毛状,长约为花冠之半,花冠淡粉色至紫红色,筒状,长12mm,密被长柔毛,裂片4,最上一片稍大;雄蕊4,外露甚多;子房下位,包于篮状长毛小总苞内,柱头头状。瘦果椭圆形,长4mm,先端渐狭成喙状,具8条脉纹,宿萼刚毛状。花期7-8月,果期9-10月。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1600-3400m的山地岩石缝中或林下草坡上。资源分布:分布于四川、云南、西藏等地。
性味
味辛;苦;性温;小毒
功能主治
疏风清热;活血止痛。主外感风热;发热头痛;咳嗽;咽喉肿痛;跌打损伤;骨折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6-15g;或泡酒。外用:适量,捣敷。
各家论述
《新华本草纲要》:带根全草:有祛风除湿、活血祛瘀、止痛的功能,用于感冒发烧,及各种传染病所引起的热症。
摘录
《中华本草》
《全国中草药汇编》:岩七
拼音注音
Yán Qī
别名
竹节七、小万年青、白马分宗
来源
百合科开口箭属植物剑叶开口剑Tupistra ensifolia Wang et Tang,以根状茎入药。夏秋采,洗净切片,晒干。
性味
苦、微甘,寒。有毒。
功能主治
清热解毒,利尿消肿,活血止痛。用于喉炎,扁桃体炎,肾炎水肿;外用治骨折肿痛,疮疖,跌打损伤,腰痛。
用法用量
1钱。外用适量,鲜品捣烂敷患处。
备注
(1)同属多种植物的根状茎含有[b]强心甙[/b],常具毒性,应用时要特别当心。
摘录
《全国中草药汇编》
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不是医药网站,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资料仅供参考。
别人正在查
- 荸荠
- 栗毛球
- 水锦树
- 紫叶秋海棠
- 膀胱七
- 瘤孢地菇
- 黑穗画眉草
- 边缘鳞盖蕨
- 薜瓣
- 厚朴果
- 铁脚威灵仙叶
- 广东万年青
- 黄花堇菜
- 红接骨草
- 樟树皮
- 雪猪肉
- 五凤朝阳草
- 岗梅叶
- 沙旋复花
- 倒卵叶五加
- 章鱼
- 鸱骨
- 猬脂
- 爬藤榕
- 漏斗瓶蕨
- 玉屑
- 万丈深
- 软枣子
- 粉团花根
- 竹荪
- 麻楝
- 老牛揣
- 使君子根
- 鸡树条果
- 总状绿绒蒿
- 峨屏草
- 大横纹
- 穬麦蘖
- 三消草
- 雨蛙
- 黑龙串筋
- 马蹄叶
- 鹄绒毛
- 薜荔根
- 麋茸
- 皮袋香
- 枣槟榔
- 鹿耳翎
- 雨久花
- 无花果
- 无粉报春
- 大金牛草
- 赤火绳
- 石蛇
- 牛奶浆根
- 水细辛
- 马瓞儿
- 雪药
- 齿叶泥花草
- 牛眼珠
- 兔打伞
- 鹅肠草
- 瓜子藤
- 马蹄金
- 三角风
- 鹗骨
- 小距紫堇
- 黑大豆叶
- 长叶紫珠
- 莓叶委陵菜
- 豆豉草
- 晚香玉
- 白苏子
- 雀榕叶
- 野鸡头
- 苦檀叶
- 黑芝麻
- 牛奶树子
- 牛筋
- 土田七
- 鸡麻
- 葡萄藤叶
- 猪蹄甲
- 接骨木花
- 麦麸草根
- 峨嵋耳蕨
- 光肺筋草
- 糠油
- 绒毛粉背蕨
- 气桐子
- 黑及草
- 鸭屎树
- 羌活
- 毛木树皮
- 眼子菜根
- 鸨肉
- 鹰眼睛
- 黑点草
- 蚕蛹
- 苦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