楮头红
《中华本草》:楮头红
拼音注音
Chǔ Tóu Hónɡ
别名
风樻斗草、卫环草
英文名
all-grass of Nepal Fleshspike
出处
出自《四川中药志》
来源
药材基源:为野牡丹科植物楮头红的全草。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Sarcopyamis nepalensis Wall.采收和储藏:夏、秋季采收,鲜用或切碎晒干。
原形态
直立草本,高10-30cm。茎四棱形,肉质,无毛。叶对生;叶柄长0.8-2.8cm,具狭翅;叶片膜质,广卵形或卵形,长2-10cm ,宽1-4.5cm,先端渐尖,基部楔形或近圆形或近圆形,微下延,边缘具细锯齿,叶面被疏糙伏毛,背面被微柔毛或几无毛;基出脉3-5。聚伞花序,生地分枝顶端,有花1-3朵,基部具叶状苞片2;花梗长2-6mm,四棱形,棱上有狭翅,裂片4,顶端平截,偏斜,另一侧具小尖头,长约7mm;雄蕊8,等长,花丝向下渐宽,花药长为花丝的1/2,药隔基部下延成极短的距或微突起,上弯;子房下位,4室,顶端具膜质冠,冠缘浅波状,微4裂。蒴果杯形,具4棱,膜质冠伸出萼1倍,宿存萼及裂片与花时同。花期8-10月,果期9-12月。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海拔1300-3200m的密林下阴湿的地方或溪边。资源分布:分布于西南及江西、福建、湖北、广东、广西、西藏等地。
形状
性状鉴别 全草多干燥皱缩,长约15cm。茎四棱形,直径1-2mm,无毛,表皮红色或棕色,偶有折色斑点。叶对生,多皱缩破碎,黄色或黄绿色,椭圆形或狭卵形,长2.0-6.1cm,宽1.0-3.3cm,基产浅心形,边缘细齿及缘毛。聚伞花序顶生,花紫色,直径约1.5cm;萼筒杯状,4裂片。气微,味酸。
性味
味苦;甘;性微寒
归经
归肺;肝经
功能主治
清热平肝;利湿解毒。主肺热咳嗽;头目眩晕;耳鸣;耳聋;日赤羞明;肝炎;风湿痹痛;跌打伤肿;蛇头疔;无名肿毒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6-15g。外用:适量,捣敷。
各家论述
《四川中药志》:清肺热,祛 肝火,治风湿痹痛、耳鸣、耳聋及目雾羞明。
摘录
《中华本草》
《*辞典》:楮头红
拼音注音
Chǔ Tóu Hónɡ
出处
《四川中药志》
来源
为野牡丹科植物楮头红的全草。秋季采,鲜用或晒干。
原形态
直立草本,高10~30厘米。茎脆弱,无毛,有四棱。叶对生,长卵形或披针形,长3~10厘米,宽1~3.5厘米,先端长渐尖,边缘有锯齿,主脉3~5条;有长柄。花两性,紫红色,数朵簇生枝顶或叶腋;萼筒为倒尖塔形,有4翅,上部4齿裂,在萼齿下有一小束细毛;花冠4瓣,卵形;雄蕊8,相等,花药长椭圆形,药隔基部有距;子房半下位,4室,胚珠多数。蒴果,顶端有4个大鳞片。种子多数,倒卵形,上面有显着的凸点。花期7月。
生境分布
生于林下或沟边阴湿处。分布广东、广西、福建、台湾、江西、湖北、贵州、四川、云南等地。
性味
性凉,味酸,无毒。
功能主治
清肺热,去肝火。治风湿痹痛,耳鸣、耳聋及目雾羞明。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0.5~1两;或炖肉。
摘录
《*辞典》
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不是医药网站,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资料仅供参考。
别人正在查
- 肉穗草
- 团叶鳞始蕨
- 光素馨
- 钩吻
- 乌当归
- 盐肤木皮
- 凤眼草
- 龙脷叶
- 肿足蕨
- 追风伞
- 海星
- 原蚕沙
- 金叶子
- 密花草
- 小朴松实
- 马皮
- 杏仁
- 广西莪术
- 齿缘钻地风
- 短冠草
- 豆蔻
- 狨
- 苏木蓝
- 矮脚苦蒿
- 牡蒿
- 通泉草
- 大叶地耳根
- 西藏土连翘
- 簕苋菜
- 独蕨箕
- 甘薯
- 回回豆
- 蝙蝠葛根
- 小红藤
- 威灵菊
- 赶黄草
- 鲨鱼胆
- 石青菜
- 大草蔻
- 蜥蜴
- 豆根木蓝
- 谷皮藤
- 过山消
- 大黄草
- 野前胡
- 南瓜根
- 蝤蛑
- 高脚落山箕根
- 竹节七
- 罗平蓟
- 白背三七
- 东当归
- 黑皮根
- 长梗排草
- 蓬子菜
- 含羞草根
- 汉中防己
- 安龙香科科
- 大木通
- 家独行菜
- 浙地黄
- 山稔叶
- 芙蓉根
- 鸡头
- 贵州卷柏
- 赛莨菪
- 钩石斛
- 春不见
- 岩豆藤根
- 青稞
- 杯苋
- 华东阴地蕨
- 屏风草
- 鼠肾
- 团叶槲蕨
- 鸡子壳
- 霞天曲
- 桉叶
- 甜瓜叶
- 扁果
- 黄花夹竹桃叶
- 高粱根
- 细叶野牡丹
- 硼砂
- 岩梭花
- 香叶根
- 鸡冠菜
- 了哥王
- 鸡子黄
- 蕺叶秋海棠
- 鹿茸草
- 青羊肝
- 亮叶桦皮
- 泽兰
- 柱果木榄叶
- 牛心果
- 獭肝
- 皂荚子
- 贯众
- 牛毛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