楮头红
《中华本草》:楮头红
拼音注音
Chǔ Tóu Hónɡ
别名
风樻斗草、卫环草
英文名
all-grass of Nepal Fleshspike
出处
出自《四川中药志》
来源
药材基源:为野牡丹科植物楮头红的全草。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Sarcopyamis nepalensis Wall.
采收和储藏:夏、秋季采收,鲜用或切碎晒干。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Sarcopyamis nepalensis Wall.
采收和储藏:夏、秋季采收,鲜用或切碎晒干。
原形态
直立草本,高10-30cm。茎四棱形,肉质,无毛。叶对生;叶柄长0.8-2.8cm,具狭翅;叶片膜质,广卵形或卵形,长2-10cm ,宽1-4.5cm,先端渐尖,基部楔形或近圆形或近圆形,微下延,边缘具细锯齿,叶面被疏糙伏毛,背面被微柔毛或几无毛;基出脉3-5。聚伞花序,生地分枝顶端,有花1-3朵,基部具叶状苞片2;花梗长2-6mm,四棱形,棱上有狭翅,裂片4,顶端平截,偏斜,另一侧具小尖头,长约7mm;雄蕊8,等长,花丝向下渐宽,花药长为花丝的1/2,药隔基部下延成极短的距或微突起,上弯;子房下位,4室,顶端具膜质冠,冠缘浅波状,微4裂。蒴果杯形,具4棱,膜质冠伸出萼1倍,宿存萼及裂片与花时同。花期8-10月,果期9-12月。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海拔1300-3200m的密林下阴湿的地方或溪边。
资源分布:分布于西南及江西、福建、湖北、广东、广西、西藏等地。
资源分布:分布于西南及江西、福建、湖北、广东、广西、西藏等地。
形状
性状鉴别 全草多干燥皱缩,长约15cm。茎四棱形,直径1-2mm,无毛,表皮红色或棕色,偶有折色斑点。叶对生,多皱缩破碎,黄色或黄绿色,椭圆形或狭卵形,长2.0-6.1cm,宽1.0-3.3cm,基产浅心形,边缘细齿及缘毛。聚伞花序顶生,花紫色,直径约1.5cm;萼筒杯状,4裂片。气微,味酸。
性味
味苦;甘;性微寒
归经
归肺;肝经
功能主治
清热平肝;利湿解毒。主肺热咳嗽;头目眩晕;耳鸣;耳聋;日赤羞明;肝炎;风湿痹痛;跌打伤肿;蛇头疔;无名肿毒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6-15g。外用:适量,捣敷。
各家论述
《四川中药志》:清肺热,祛 肝火,治风湿痹痛、耳鸣、耳聋及目雾羞明。
摘录
《中华本草》
《*辞典》:楮头红
拼音注音
Chǔ Tóu Hónɡ
出处
《四川中药志》
来源
为野牡丹科植物楮头红的全草。秋季采,鲜用或晒干。
原形态
直立草本,高10~30厘米。茎脆弱,无毛,有四棱。叶对生,长卵形或披针形,长3~10厘米,宽1~3.5厘米,先端长渐尖,边缘有锯齿,主脉3~5条;有长柄。花两性,紫红色,数朵簇生枝顶或叶腋;萼筒为倒尖塔形,有4翅,上部4齿裂,在萼齿下有一小束细毛;花冠4瓣,卵形;雄蕊8,相等,花药长椭圆形,药隔基部有距;子房半下位,4室,胚珠多数。蒴果,顶端有4个大鳞片。种子多数,倒卵形,上面有显着的凸点。花期7月。
生境分布
生于林下或沟边阴湿处。分布广东、广西、福建、台湾、江西、湖北、贵州、四川、云南等地。
性味
性凉,味酸,无毒。
功能主治
清肺热,去肝火。治风湿痹痛,耳鸣、耳聋及目雾羞明。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0.5~1两;或炖肉。
摘录
《*辞典》
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不是医药网站,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资料仅供参考。
别人正在查
- 卷伞菌
- 黄唇鱼肝
- 麝香壳
- 藤槐
- 粤瓦韦
- 生姜皮
- 水曲柳
- 叉歧繁缕
- 钓鱼竿
- 通花花
- 土茯苓
- 老鸦柿
- 薅田藨根
- 章鱼
- 朝鲜一枝黄花
- 扁担杆
- 柳屑
- 山野豌豆
- 罗盖叶
- 瓣蕊唐松草
- 上天梯
- 辣椒
- 冰糖草
- 大一箭球
- 霞天膏
- 忍冬藤
- 唇香草
- 楮叶
- 蔓赤车
- 山郎木叶
- 黄花小二仙草
- 覆盆子
- 小对叶草
- 灵香草
- 见血封口
- 鹦哥花藤
- 铁牛钻石
- 石榴花
- 兰香草
- 马铃根
- 胎生铁角蕨
- 小山稔
- 血人参
- 金钟茵陈
- 石米
- 荷苞花
- 枸橘
- 石南藤
- 炮仗花
- 斑竹花
- 出山虎
- 十二槐花
- 烂泥蒿
- 贯众
- 龙眼花
- 老虎俐
- 梁王茶
- 过山风
- 三枝枪
- 金丝桃果
- 酸不溜
- 南天竹梗
- 栓皮栎
- 三股筋
- 蜂窝草
- 地乌
- 藏青果
- 苏铁根
- 参须
- 灰叶
- 薄荷露
- 臭节草
- 东北溲疏
- 水红木叶
- 柏勒儿茶
- 五指山参叶
- 巴山虎
- 鹿皮
- 满山红根
- 野柿花
- 松节油
- 枳椇
- 石筋草
- 白刺
- 天罗水
- 芒茎
- 短齿楼梯草
- 小九节铃
- 刺竹笋
- 老虎姜
- 牛鼻栓
- 刺血红
- 田野卷耳
- 广布柳叶菜
- 葛蔓
- 南川升麻
- 凉伞盖珍珠
- 剑皮树菌
- 美脉藁本
- 都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