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山刺
《中华本草》:羊山刺
拼音注音
Yánɡ Shān Cì
别名
散血飞
英文名
Twig and leaf of Diversifolious Pricklyash
出处
出自《贵州草药》
来源
药材基源:为芸香科植物异叶花椒的枝叶。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Zanthoxylum dimorphophyllum Hemsl.采收和储藏:夏、秋季采收枝叶,晒干。
原形态
异叶花椒 灌木或小乔木,高达6m。枝红褐色,疏生皮刺。复叶互生,具1-3小叶,稀为5,革质;叶柄比叶片短;小叶片广卵形至长圆形,连小叶柄长4-12cm,宽2-5cm,先端短渐尖或急尖,基部楔形,边缘具钝齿或不规则的锯齿状,腺点细小而密生,齿缝处的腹点较大,光滑无毛。聚伞状圆锥序顶生或腋生;花细小,无花瓣;萼片8片,大小不相等,边缘被缘毛,较大的为倒卵状披针形,长约2mm,内面中脉上常被微柔毛;雄花的雄蕊5-4,与较大的萼片近等长,药隔无腺体,退化雌蕊圆球形,长约为雄蕊的一半;雄花的退化雄蕊5-4,长约为心皮的一半,有花药而无花粉;花盘环状,密被毛;心皮2枚,花柱斜出。成熟心皮1-2,紫红色,球形,直径5-6mm,表面有细小腺点。种子球形,直径4-5mm。花期3-4月,果期7-8月。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海拔800-1500m的山坡路旁灌木丛中或密林中。资源分布:分布于陕西、湖北、湖南、广东、南海、广西、四川、贵州等地。
形状
性状鉴别 小枝圆柱形,外表粗糙,红褐色,有纵棱线,小刺极少。单叶互生,叶片披针形,长4-7cm,宽2-4cm,先端渐尖,基部楔形,边缘有波状浅齿。小枝质硬脆,叶革质。气做,味微辛。
性味
辛;温;小毒
归经
肝;肺经
功能主治
散寒燥湿。主寒湿脚气疼痛
用法用量
外用:适量,煎水洗。
各家论述
1.《贵州草药》:燥湿杀虫。治脚气痛。2.《广西药植名录》:种子:治眼翳膜。
摘录
《中华本草》
《*辞典》:羊山刺
拼音注音
Yánɡ Shān Cì
出处
《贵州草药》
来源
为芸香科植物异叶花椒的枝叶或种子。全年可采。
原形态
常绿灌木。小枝粗糙,红褐色,刺极少。单叶互生;叶片披针形,革质,长5~7厘米,宽2~3厘米,先端渐尖,基部楔形,边缘有波状浅齿。总状花序腋生,小花有梗。蒴果卵形,外表红褐色,成熟时顶端开裂。种子卵形,黑色,光滑。
生境分布
生于灌木林中。
性味
《贵州草药》:"辛,温,有小毒。"
功能主治
①《贵州草药》:"燥湿杀虫.治脚气痛。"
②《广西药植名录》:"种子:治眼翳膜。"
用法用量
外用:煎水洗。
复方
治脚气痛:羊山刺五两,煎水洗患处。(《贵州草药》)
摘录
《*辞典》
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不是医药网站,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资料仅供参考。
别人正在查
- 大高良姜
- 过塘蛇
- 百里香
- 白扁豆
- 青藤
- 小黄鼠狼
- 益母草
- 红川乌
- 郁金
- 野葡萄藤
- 蛞蝓
- 萆薢
- 枳壳
- 榧螺
- 胆星
- 蚌花
- 飞廉
- 翻白叶
- 中华莛子藨
- 白茅根
- 棕叶七
- 昆明鸡血藤
- 柏根白皮
- 杜仲藤叶
- 飞天蜈蚣
- 枫香树根
- 竹节三七
- 滨海前胡
- 大金牛草
- 白扁豆皮
- 枪花药
- 土常山
- 蚯蚓
- 铧尖草
- 菥蓂
- 鹅蛋壳
- 带刺马鞭
- 石腊红
- 木鳖子根
- 喜鹊肉
- 金线包
- 狗爪豆
- 酸藤果
- 黑色鳞毛蕨
- 鹳肉
- 鹿尾
- 飞机草
- 硬叶吊兰
- 小石松
- 广东万年青
- 铁藤
- 曼陀罗子
- 淡秋石
- 草苁蓉
- 砂仁壳
- 小果白刺
- 黄荆
- 蜥蜴
- 七叶一把伞
- 毛葡萄
- 华萝藦
- 荚蒾
- 马牙七
- 和合草
- 芦子
- 商陆叶
- 一匹草
- 山大颜
- 仙鹤草
- 六道木
- 柘树果实
- 楤木根
- 蛮刀背
- 龙齿
- 鸡枞
- 海松子
- 箭杆风
- 苦地胆
- 七里香
- 水藁本
- 青酒缸
- 桉叶
- 茱苓草
- 蚌壳草
- 蜗牛壳
- 密陀僧
- 烂茶叶
- 饴糖
- 石韦
- 黄瑞木
- 黄花小二仙草
- 旱前胡
- 七爪风
- 鹿角芦荟
- 胡颓子
- 槐米
- 百灵草
- 水泽兰
- 红头翁
- 乌鸦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