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黄芩
《中华本草》:刺黄芩
拼音注音
Cì Huánɡ Qín
别名
十大功劳、老鼠刺、刺黄连。
来源
药材基源:为小檗科植物大叶刺黄柏的全株。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MahoniafargesiiTakeda采收和储藏:四季均可采收,洗净,晒干。
原形态
大叶刺黄柏 常绿灌木,高1.5-2m。茎直立,粗壮。羽状复叶,通常有小叶9-15,或更多;小叶片革质,卵形或长圆形,长约7cm,宽约4.5cm,先端渐尖,边缘反卷,有2-7个大刺状锯齿,无小叶柄。总状花序丛生于茎顶,近于直立;花黄色,微下垂;花梗细短。浆果卵圆形,先端柱头宿存,熟时暗蓝色,外有白粉。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路旁或丛林中。资源分布:分布于贵州。
性味
苦;寒
功能主治
清热;燥湿;解毒。主肺痨咳嗽咯血;黄疸;湿热腹泻;痢疾;目赤肿痛;湿疹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9-15g。外用:适量,研末调敷,或煎水洗患处。
摘录
《中华本草》
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不是医药网站,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资料仅供参考。
别人正在查
- 山白菊
- 朴树根皮
- 小酒瓶花
- 女娄菜根
- 野棉花根
- 南天竹梗
- 白马骨
- 芥蓝
- 土草果
- 山禾串
- 地血香果
- 粗糠柴
- 毒鱼藤
- 滇白药子
- 紫铜矿
- 陆英根
- 松节
- 兰花
- 无患树皮
- 芜菁花
- 蟑螂
- 秃鹫
- 白勒
- 春花木
- 红螺塔
- 紫燕草
- 小粘叶
- 水鳖蕨
- 岗边菊
- 雉子筵
- 水游草
- 黄接骨丹
- 桂木
- 脉耳草
- 云豹骨
- 毛蕨根
- 白鸭肉
- 佛手
- 矩叶酸藤果
- 枇杷核
- 红紫珠
- 牛金子
- 鹤肉
- 包袱七
- 云杉球果
- 茄叶一枝蒿
- 毛麝香
- 车前子
- 铁钉菜
- 铁箍散
- 驼乳
- 伴蛇莲
- 白果叶
- 旋复花
- 五指茄
- 野凤仙花
- 水紫菀
- 通花根
- 蛤蜊粉
- 落新妇
- 川牛膝
- 水冬瓜根
- 大鲵
- 大驳骨
- 草果药
- 煅石膏
- 大叶樟
- 金钮扣
- 小叶爬岩香
- 川滇桤木
- 白背叶根
- 红茴香根
- 铁华粉
- 败酱草
- 葛叶
- 砗磲
- 水马桑
- 地枫皮
- 极丽马先蒿
- 无漏子
- 铜棒锤
- 赤芍药
- 点地梅
- 柃木
- 鷩雉
- 菠萝皮
- 红榔木
- 黄秦艽
- 紫堇花
- 苦碟子
- 苦地胆
- 红孩儿
- 费菜
- 木槿子
- 木香花
- 土牡蛎
- 龙眼花
- 紫背天葵草
- 鸡爪槭
- 癞皮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