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蜘蛛
《中华本草》:草蜘蛛
拼音注音
Cǎo Zhī Zhū
别名
花蜘蛛、草蛛、迷路漏斗草蛛
英文名
Arachnid
出处
出自《本草纲目拾遗》。1.《本草拾遗》:陶(弘景)云,蜘蛛悬网状如鱼罾者,亦名出无。按出无在孔穴中及草木稠密处作网如蚕丝为络幕者,就中开一门出入,形段小似蜘蛛而斑小,陶云罾网,此正蜘蛛也,非为出无,此物族类非一也。2.《纲目》:《尔雅》蜘蛛,缀蝥也,草蜘蛛在草上络幕者,据此则陶氏所谓出无,正与《尔雅》相合,而陈氏所谓出无,即《尔雅》之草蜘蛛也。今改正之。然草上亦有数种,入药亦取其大
来源
药材基源:为漏斗网蛛科动物迷宫漏斗蛛的全体。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Agelena labyrinthica(Clerck)采收和储藏:夏季于草丛中捕捉,鲜用。
原形态
迷宫漏斗蛛,体长8-14mm,呈椭圆形,全体灰绿色。头胸部有白色车轮状斑纹,口小;单眼4对,位于头胸部背面下端,前列眼平直,后列眼前凹前、后列侧眼彼此紧贴,下有附肢6对,第1对螫状,内通毒腺;第2对为足须,似触角,其余4对为步足,由7节组成,跗节末端有钩爪2枚。腹部椭圆形,有八字形白斑5对,前腹面有生殖孔,上有生殖板覆盖,腹面后端有肛门,前端3对疣状的纺锤突,第3对纺锤突延伸成1对尾状。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多栖于草间低处、灌木近地面处、土坎、墙角、篱笆、石隙一带。张结漏斗状网。平时 躲在网底的筒状巢口。待昆虫落入漏斗时,即迅速冲出捕食。资源分布:分布于全国各地,是最常见的蜘蛛之一。
形状
性状鉴别,体呈椭圆形,头胸部橙黄色,眼区黑色,头胸部中央有凹陷,自凹陷向左右伸出黑色放射条纹。腹部灰褐色,有浅色纵纹,纵纹两侧有褐色线条。腹部下面 橙黄色,步足浅褐色,有灰褐色环纹。纺绩器较长,橙黄色。体轻,质脆。气微,味淡。
性味
苦;寒;有毒
归经
肝经
功能主治
解毒消肿。主疔肿;恶疮
用法用量
外用:适量,捣烂敷。
各家论述
《本草拾遗》:主丁肿出根,作膏涂之。
摘录
《中华本草》
《*辞典》:草蜘蛛
拼音注音
Cǎo Zhī Zhū
别名
花蜘蛛(《小儿卫生总微论方》)
出处
《纲目》
来源
为草蛛科动物草蛛的全虫。
原形态
草蛛,又名:迷路漏斗草蛛。
体椭圆形,雄蛛体长约8毫米,雌蛛长约9毫米,全体灰绿色。头胸部有白色车轮状斑纹;口小,适于吮吸;单眼4对,位于头胸部背面的前端;下有附肢6对,第1对呈单螯状,内通毒腺;第2对为脚须,似触角,雄性末节膨大成交配器;其余4对,均为步足,由7节组成,跗节末端有钩爪2枚.腹椭圆形,有八字形的白斑5对,前腹面有生殖孔,上有生殖板覆盖;腹面后端有肛门,前方有3对疣状的纺锤突,第3对纺锤突延伸成1对尾状。纺锤突尖端有小孔,内通纺绩腺,能分泌粘液,凝成丝质而结网。
生境分布
单独生活,5、6月间,抽丝张漏斗状的网于灌木,草丛间,捕食其他小虫。
功能主治
《本草拾遗》:"主丁肿出根,作膏涂之。"
摘录
《*辞典》
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不是医药网站,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资料仅供参考。
别人正在查
- 石斑鱼
- 大山豆
- 毛冬青叶
- 樗白皮
- 淡豆豉
- 尖子木
- 家麻树
- 花点草
- 黄锁梅
- 核桃叶
- 狗牙根
- 百灵草
- 白草根
- 长刺卫矛
- 江珧柱
- 花蝴蝶根
- 小叶杜鹃
- 决明子
- 华南毛蕨
- 蛏壳
- 及己
- 薅田藨根
- 高原鸢尾子
- 龙骨
- 地钱
- 金钱参
- 黑风藤
- 石青菜
- 过江龙
- 广东土牛膝
- 大苞芹
- 金花菜
- 扁豆花
- 西藏羊耳兰
- 云南丹参
- 大山黧豆
- 米百合
- 刺李
- 烟锅草
- 黑沙蒿
- 茶油
- 猪肉
- 黄背草
- 象皮
- 枫树
- 水蔓青
- 变叶美登木
- 三叶排草
- 当归藤
- 杠板归
- 假地豆
- 水狼萁
- 大叶钩藤
- 毛水苏
- 紫薇皮
- 崖姜
- 土羌活
- 金鸡尾
- 光亮密网蕨
- 一把蔑
- 大刺儿菜
- 断板龟
- 寄居蟹
- 还魂草
- 荔枝草
- 台蘑
- 楮实子
- 尼泊尔鸢尾子
- 水桐木
- 千脚虫
- 潺槁树
- 南蛇簕
- 蒙莸
- 栗叶
- 酒饼叶
- 刺梨根
- 千年艾
- 伤寒草
- 细叶黄杨
- 玄明粉
- 红果参
- 交连假瘤蕨
- 墨地
- 碎骨仔树
- 瓶耳小草
- 见血住
- 分筋草
- 牯岭凤仙花
- 黑壳楠
- 赤麻鸭
- 蓑草
- 大狼毒
- 石胆草
- 齐墩果
- 黑芝
- 牦牛角
- 节节草
- 大发汗
- 稻谷芒
- 红门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