粗毛鳞盖蕨
《中华本草》:粗毛鳞盖蕨
拼音注音
Cū Máo Lín Gài Jué
英文名
Strigose Microlepia
出处
始载于《中国植物志》。
来源
药材基源:为碗蕨科植物粗毛鳞盖蕨的全草。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Microlepia strigosa (Thunb.) Presl[Trichomanes strigosa Thunb.]采收和储藏:夏、秋季采取全草,去杂质,洗净,鲜用或晒干。
原形态
植株高达1m以上。根茎横走,粗壮,密生褐色节状刚毛。叶远生;叶柄长40-60cm,禾秆色或绿褐色,基部有褐色节状毛;叶轴及羽轴腹面略有毛,背面密生褐色短毛;叶片厚纸质,长圆形,长40-60cm,宽15-30cm,二回羽裂;羽片14-20对,互生,有柄,线状披针形,基部偏斜楔形,先端长尖或长渐尖,羽状,下部的较大,长14-20cm,宽2-3.5cm;二回羽片14-25对,互生,斜卵形或近菱形,边缘上侧有缺刻或粗钝齿状,长1.5-2cm,宽6-10mm,背面脉上有毛;叶脉羽状。孢子囊群生于小脉先端,囊群盖杯状,黄绿色,有毛,以基部及两侧着生于叶缘内。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海拔1700m的林下石灰岩上。资源分布:分布于浙江、福建、台湾、四川、云南等地。
形状
性状鉴别 根状茎圆柱形,直径约4mm,表面密生灰棕色长针状毛。叶柄长达50cm,褐棕色,有粗糙的斑痕;叶片矩圆形,长可达60cm,宽15-28cm,二至三回羽裂,厚纸质,绿色或褐棕色;叶轴、羽轴及叶脉都有短硬毛,羽片条状披针形,有柄,小羽片长1.4-2cm,边缘浅裂或粗钝齿状;孢子囊群生于小脉先端,每小羽片8-9枚,囊群盖半杯形,有棕色短毛。气微,味微苦。
化学成分
地上部分含(3R)-蕨素[(3 R)-pterosin]D,(2R,3 R)-蕨素[(2R,3R)-pterosin] L,2R-蕨素(2R-pterosin)B,2R-蕨素O,2R-蕨素F,2S-蕨素(2S-pterosin)P,2S,3S-蕨素[(2S,3S)-pterosin]C,2S,3S-蕨素C-O-3-β-D-吡喃葡萄糖甙(2S,3S-pterosin C-O-3-β-D-glucopyranoside),欧蕨伊鲁甙(ptaquiloside)。
性味
微苦;寒
归经
肺、肝二经
功能主治
清热利湿。主流行性感冒;肝炎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9-15g。
各家论述
《新华本草纲要》:味微苦,性寒。有祛湿热的功能;用于热感、肝炎等症。
摘录
《中华本草》
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不是医药网站,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资料仅供参考。
别人正在查
- 草独活
- 蚕退纸
- 臭节草
- 测试
- 臭黄荆子
- 鲛鱼皮
- 草龙
- 臭樟
- 臭黄皮
- 刺柄南星
- 臭矢菜
- 草本威灵仙
- 草龙根
- 臭威灵
- 川贝母
- 草贝母
- 茺蔚子
- 鄂西粗筒苣苔
- 九节菖蒲
- 鸭脚黄连
- 菥蓂子
- 猪骨
- 牛腰子果
- 石仙桃
- 黄楝树
- 竹衣
- 浙雁皮
- 冬凌草
- 羊角参
- 野油麻
- 水栀
- 草泽泻
- 阔叶假参
- 桑螵蛸
- 鸡爪七
- 苍蝇草
- 砂仁壳
- 刺梨根
- 苏铁根
- 红葱
- 檵花叶
- 勒马回
- 羊屎条根
- 蛏
- 雪山一支蒿
- 香排草
- 树茭瓜果
- 合欢皮
- 石龙子
- 马蹄蕨
- 山杨柳
- 猕猴梨叶
- 万寿菊
- 南烛
- 一匹草
- 华千金藤
- 蟾蜍
- 石夹生
- 匙叶龙胆
- 紫萁
- 甜石榴
- 车前状垂头菊
- 羽裂星蕨
- 莿(木冬)
- 火腿
- 甜瓜皮
- 黄瘤孢
- 黄皮叶
- 龙珠子
- 蓖麻子
- 了哥王
- 山牛毛毡
- 樟树皮
- 膜蕨囊瓣芹
- 黑鹅脚板
- 微毛柃
- 海螺厣
- 豆豉草
- 叶底珠
- 狗蹄
- 大黄茎
- 棕板
- 鳕鱼鳔
- 三丫苦叶
- 蛤壳
- 漂摇豆
- 紫竹根
- 双籽棕
- 鸡胆
- 四时青
- 鱼鳞甲
- 穿心莲
- 红椋子
- 旋鸡尾
- 紫铜矿
- 岩兰花根
- 金花菜
- 倒地铃
- 酒饼叶根
- 天生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