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药叶
《中华本草》《中药大辞典》:乌药叶
拼音注音
Wū Yào Yè
别名
蒡箕茶
英文名
Leaf of Combined Spicebush
出处
出自《本草纲目拾遗》;《开宝本草》:乌药,其叶及根,嫩时可采作茶片。
来源
药材基源:为樟科植物乌药的叶。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Lindera aggregata(Sims.)Kosterm.[L.strychnifolia(Sieb.et Zucc.)F.-Vill.]采收和储藏:全年均可采收,洗净,鲜用或晒干。
原形态
乌药,常绿灌木或小乔木,高达4-5m。根木质,膨大粗壮,略成念珠状。树皮灰绿色。小枝幼时密被锈色短柔毛,老时平滑无毛;茎枝坚韧,不易断。叫互生,革质,椭圆形至广倒卵形,长3-8cm,宽1.5-5cm,先端渐尖或尾状渐尖,基部圆形或广楔形,全缘,上面绿色,有光泽,除中脉外,均光滑无毛,下面灰白色,被淡褐色长柔毛,后变光滑,叶脉3条,基出,极明显;叶柄短,有短柔毛。伞形花序腋生,几无总梗;小花梗长1.5-3mm,被毛,簇生多数小花;花单性,雌雄异株,黄绿色;花被6片,大小几相等,广椭圆形,雄花有雄蕊9枚,排成3轮,最内一轮的基部有腺体,花药2室;雌花有退化雄蕊多枚,子房上位,球形,1室,胚珠1枚。核果近球形,初绿色,成熟后变黑色。花期3-4月。果期10-11月。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向阳山坡灌木林中或林缘以及山麓、旷野等地。资源分布:分布于陕西、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湖北、湖南、广西、四川等地。
性味
辛;温
归经
脾;肾经
功能主治
温中理气;消肿止痛。主脘腹冷痛;小便频数;风湿痹痛;跌打伤痛;烫伤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10g。外用:适量,鲜品捣敷患处。
各家论述
1.《本草拾遗》:炙研煎饮代茗,补中益气,止小便滑数。2.《本草蒙筌》:下气。3.《医林纂要》:温中燥脾,消食杀蛔,治腹中寒痛。4.《纲目》:乌药,下通少阴肾经,上理脾胃元气,故丹溪朱氏补阴丸中往往加乌药叶也。
摘录
《中华本草》《中药大辞典》
《*辞典》:乌药叶
拼音注音
Wū Yào Yè
别名
蒡箕茶(《医林纂要》)。
出处
《本草拾遗》
来源
樟科植物乌药的叶。
原形态
植物形态详"乌药"条。
功能主治
温中,理气,止痛。治腹中寒痛,小便滑数,食积,风湿关节痛。
①《本草拾遗》:"炙研煎饮代茗,补中益气,止小便滑数。"
②《本草蒙筌》:"下气。"
③《医林纂要》:"温中燥脾,消食杀蛔。治腹中寒痛。"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外用:捣敷。
复方
治风湿性关节炎、跌打肿痛:乌药鲜叶捣烂酒炒敷患处。(《广西中药志》)
摘录
《*辞典》
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不是医药网站,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资料仅供参考。
别人正在查
- 香血藤
- 紫铜矿
- 猴楠
- 通天草
- 跳八丈
- 小黑牛
- 华东瓶蕨
- 粉背蕨
- 羊血
- 吴茱萸
- 尖叶铁扫帚
- 石头菜
- 龟甲胶
- 翅茎蜂斗草
- 水莎草
- 石腊红
- 竹节参
- 云南美登木
- 桃枝
- 决明子
- 蜘蛛香
- 无患子
- 柳白皮
- 土茶
- 鳍蓟
- 倒地铃
- 水边指甲花
- 石米
- 白金古榄
- 莸
- 十大功劳根
- 甘遂
- 河豚子
- 朝鲜当归
- 蛟龙木
- 石腊竹
- 豆列当
- 粘鱼须
- 白带草
- 香茹
- 凤眼草
- 刺南蛇藤
- 桃儿七果
- 白勒
- 黄花夹竹桃
- 核桃仁
- 糖橘红
- 花叶矮沱沱
- 血当归
- 细叶泥炭藓
- 芋头花
- 莱菔缨
- 峨眉观音座莲
- 丁癸草
- 小山稔
- 潺槁树
- 都拉
- 臭梧桐子
- 降真香
- 隔山香
- 灵猫香
- 三尖杉根
- 细芦子藤
- 催吐萝芙木
- 红茄苳
- 六方藤
- 马蹄草
- 西藏圆柏
- 地红子根
- 七里香
- 珊瑚冬青
- 臭柏
- 风车藤
- 雪药
- 矮叶书带蕨
- 小九节铃
- 毛菊苣
- 野芝麻花
- 干檀香
- 粟米草
- 鲟鱼
- 金钮扣
- 韭根
- 波缘楤木
- 铁线草
- 饭包草
- 大麦苗
- 红椋子
- 斑点虎耳草
- 砂仁花
- 四川澄茄子
- 木荷
- 大剑叶木
- 野樱桃
- 桂丁
- 三月泡
- 蝈蝈
- 高粱根
- 黑塔子叶
- 大避债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