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药叶
《中华本草》《中药大辞典》:乌药叶
拼音注音
Wū Yào Yè
别名
蒡箕茶
英文名
Leaf of Combined Spicebush
出处
出自《本草纲目拾遗》;《开宝本草》:乌药,其叶及根,嫩时可采作茶片。
来源
药材基源:为樟科植物乌药的叶。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Lindera aggregata(Sims.)Kosterm.[L.strychnifolia(Sieb.et Zucc.)F.-Vill.]采收和储藏:全年均可采收,洗净,鲜用或晒干。
原形态
乌药,常绿灌木或小乔木,高达4-5m。根木质,膨大粗壮,略成念珠状。树皮灰绿色。小枝幼时密被锈色短柔毛,老时平滑无毛;茎枝坚韧,不易断。叫互生,革质,椭圆形至广倒卵形,长3-8cm,宽1.5-5cm,先端渐尖或尾状渐尖,基部圆形或广楔形,全缘,上面绿色,有光泽,除中脉外,均光滑无毛,下面灰白色,被淡褐色长柔毛,后变光滑,叶脉3条,基出,极明显;叶柄短,有短柔毛。伞形花序腋生,几无总梗;小花梗长1.5-3mm,被毛,簇生多数小花;花单性,雌雄异株,黄绿色;花被6片,大小几相等,广椭圆形,雄花有雄蕊9枚,排成3轮,最内一轮的基部有腺体,花药2室;雌花有退化雄蕊多枚,子房上位,球形,1室,胚珠1枚。核果近球形,初绿色,成熟后变黑色。花期3-4月。果期10-11月。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向阳山坡灌木林中或林缘以及山麓、旷野等地。资源分布:分布于陕西、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湖北、湖南、广西、四川等地。
性味
辛;温
归经
脾;肾经
功能主治
温中理气;消肿止痛。主脘腹冷痛;小便频数;风湿痹痛;跌打伤痛;烫伤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10g。外用:适量,鲜品捣敷患处。
各家论述
1.《本草拾遗》:炙研煎饮代茗,补中益气,止小便滑数。2.《本草蒙筌》:下气。3.《医林纂要》:温中燥脾,消食杀蛔,治腹中寒痛。4.《纲目》:乌药,下通少阴肾经,上理脾胃元气,故丹溪朱氏补阴丸中往往加乌药叶也。
摘录
《中华本草》《中药大辞典》
《*辞典》:乌药叶
拼音注音
Wū Yào Yè
别名
蒡箕茶(《医林纂要》)。
出处
《本草拾遗》
来源
樟科植物乌药的叶。
原形态
植物形态详"乌药"条。
功能主治
温中,理气,止痛。治腹中寒痛,小便滑数,食积,风湿关节痛。
①《本草拾遗》:"炙研煎饮代茗,补中益气,止小便滑数。"
②《本草蒙筌》:"下气。"
③《医林纂要》:"温中燥脾,消食杀蛔。治腹中寒痛。"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外用:捣敷。
复方
治风湿性关节炎、跌打肿痛:乌药鲜叶捣烂酒炒敷患处。(《广西中药志》)
摘录
《*辞典》
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不是医药网站,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资料仅供参考。
别人正在查
- 五气朝阳草
- 椿白皮
- 臭油果
- 茶油粑
- 草地黄芩
- 串铃
- 苍山黄堇
- 粗糠柴
- 脆骨风
- 茶子木花
- 茶油
- 草蜘蛛
- 莼菜
- 草威灵
- 匙叶五加
- 慈竹
- 蝉翼藤
- 臭茉莉
- 翅柄铁线蕨
- 威灵仙
- 臭苜蓿根
- 刺果苏木
- 委陵菜
- 楮树白皮
- 糙叶五加
- 草蚂蚱莲
- 五色草
- 臭菘
- 川防风
- 藏茴香
- 樗白皮
- 春花木
- 称星蛇
- 橙耳
- 粗毛蹄盖蕨
- 臭梧桐根
- 刺人参
- 草石蚕
- 春砂花
- 粗糙凤尾蕨
- 常春卫矛
- 五叶壁藤
- 豉汁
- 刺参
- 彩斑桑勒草
- 粗黄草
- 臭山牛蒡
- 五脉山黧豆
- 刺葡萄
- 野漆树根
- 豆腐皮
- 五凤朝阳草
- 川木香
- 川木通
- 沉香
- 五角枫根
- 臭牡丹
- 臭黄荆叶
- 粗榧子
- 抽筋草
- 叉枝鸦葱
- 草苁蓉
- 臭黄荆
- 粗腿羊肚菜
- 叉枝藻
- 微毛柃
- 臭牡丹根
- 柽柳花
- 臭节草根
- 草独活
- 粗毛鳞盖蕨
- 蚕退纸
- 臭节草
- 测试
- 臭黄荆子
- 鲛鱼皮
- 草龙
- 臭樟
- 臭黄皮
- 刺柄南星
- 臭矢菜
- 草本威灵仙
- 草龙根
- 臭威灵
- 川贝母
- 草贝母
- 茺蔚子
- 鄂西粗筒苣苔
- 九节菖蒲
- 鸭脚黄连
- 菥蓂子
- 猪骨
- 牛腰子果
- 石仙桃
- 黄楝树
- 竹衣
- 浙雁皮
- 冬凌草
- 羊角参
- 野油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