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枝仁
《*辞典》:山枝仁
拼音注音
Shān Zhī Rén
别名
芭豆、崖花子(《中国树木分类学》),榨木仁(《四川中药志》),土连翘、广枝仁(《常用中草药配方》)。
出处
《四川中药志》
来源
为海桐花科植物光叶海桐的种子。秋后采摘果实,晒干,击破果壳,取出种仁再晒干。
原形态
光叶海桐,又名:山饭树、山枝、山枝茶、山海桐。
常绿小乔木。上部枝条有时轮生,全体无毛。单叶互生;形状差异很大,一般呈倒卵状长椭圆形及倒披针形,长6~10厘米,宽1~3.5厘米,两面光滑,先端短尖或渐尖,基部呈楔形,边缘略呈波状,上面绿色,下面稍淡,中肋突出明显;叶柄长5~10毫米。花黄色,生于小枝顶端,成伞房花序,通常6~13朵;花直径约7毫米;花梗长10~15毫米,表面光滑;花萼基部联合,5裂,裂片广卵形,表面光滑,边缘有毛;花瓣5,较萼长3倍;雄蕊5,与花瓣互生;子房常为3室。蒴果,卵形或椭圆形,长约1.5厘米,3瓣裂,种子多数深红色。花期4月。果熟期9月。
本植物的根或根皮(山枝根)、叶(一朵云叶)亦供药用,各详专条。
生境分布
生于林间阴湿地。分布广东、广西、湖南,四川、贵州、陕西等地。主产四川等地。
形状
干燥种子呈颗粒状,为不规则的微下凹的多面体,棱面大小各不相同,径约3~7毫米。外表呈棕色或红紫色,少敷呈棕褐色,光滑。质坚硬,不易粉碎,内心白色,嗅之有油香气。以颗粒饱满、色红、香味浓、无果柄果壳等掺杂者为佳。
性味
《四川中药志》:"性平,味苦涩,无毒。"
归经
《四川中药志》:"入肺,脾。大肠三经。"
功能主治
清热,生津止渴。治虚热心烦,口渴咽痛,泻痢后重,倦怠乏力。
《四川中药志》:"清热,止泻,收敛。治咽痛,下利后重,肢倦乏力。"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5钱;或研末。
复方
①治虚热口渴:土连翘果实五钱。水煎服。(《常用中草药配方》)
②治咽痛:山枝仁、桔梗、甘草、射干,水煎服。
③治腹鸣水泻:山枝仁、茯苓、泽泻、厚朴、陈皮、猪苓,水煎服。
④治下痢后重:山枝仁、藿香、厚朴、葛根、苍龙、陈皮、白芍,水煎服。(②方以下出《四川中药志》)
摘录
《*辞典》
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不是医药网站,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资料仅供参考。
别人正在查
- 青蛇藤
- 辣薄荷
- 印度菩提树皮
- 线叶金鸡菊
- 药茴香
- 小盘木
- 麦刺藤叶
- 细叶小羽藓
- 丁香露
- 角螺
- 伸筋草
- 麻叶荨麻
- 脓见愁
- 大五爪金龙
- 高粱泡叶
- 轮叶马先蒿
- 海柏
- 金丝梅
- 海康钩粉草
- 疣果冷水花
- 生瓜
- 柴胡叶链荚豆
- 三果木皮
- 大叶金花茶叶
- 菱茎
- 断血流
- 松寄生
- 霞天曲
- 鸭肪
- 木蓝
- 艾虎
- 白草
- 矮脚苦蒿
- 大山芝麻
- 吊兰
- 大籽蒿
- 团叶槲蕨
- 枸橘
- 石链子
- 花鱼
- 楤木
- 丽江独活
- 毛叶石楠
- 鲎尾
- 长叶紫珠
- 棘针
- 檵花根
- 镰萼虾脊兰
- 毛枝卷柏
- 贯众
- 割舌罗
- 建兰花
- 倒莓子
- 萆薢
- 节节草
- 荠菜花
- 商陆花
- 西施舌
- 乌桕根皮
- 多蕊蛇菰
- 牛心果
- 野菠菜
- 蛤壳
- 鬼灯笼
- 天文草
- 鹧鸪脂
- 枇杷木白皮
- 蓝叶藤
- 红木耳
- 自消容
- 管南香
- 地八角
- 白颖苔草
- 小谷精草
- 水栀
- 檀香泥
- 山合香
- 寒莓叶
- 三丫苦叶
- 山麦冬
- 大人血七
- 黄瓜皮
- 单面针
- 洋白蜡树
- 荷莲豆菜
- 苦地丁
- 胡葱
- 镰片假毛蕨
- 胡桃仁
- 臂形草
- 柞木枝
- 半边苏
- 铁苋
- 鹿耳翎
- 野西瓜苗子
- 老虎须
- 酒瓶花
- 牛嗓管
- 熊掌
- 野苦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