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枝仁
《*辞典》:山枝仁
拼音注音
Shān Zhī Rén
别名
芭豆、崖花子(《中国树木分类学》),榨木仁(《四川中药志》),土连翘、广枝仁(《常用中草药配方》)。
出处
《四川中药志》
来源
为海桐花科植物光叶海桐的种子。秋后采摘果实,晒干,击破果壳,取出种仁再晒干。
原形态
光叶海桐,又名:山饭树、山枝、山枝茶、山海桐。
常绿小乔木。上部枝条有时轮生,全体无毛。单叶互生;形状差异很大,一般呈倒卵状长椭圆形及倒披针形,长6~10厘米,宽1~3.5厘米,两面光滑,先端短尖或渐尖,基部呈楔形,边缘略呈波状,上面绿色,下面稍淡,中肋突出明显;叶柄长5~10毫米。花黄色,生于小枝顶端,成伞房花序,通常6~13朵;花直径约7毫米;花梗长10~15毫米,表面光滑;花萼基部联合,5裂,裂片广卵形,表面光滑,边缘有毛;花瓣5,较萼长3倍;雄蕊5,与花瓣互生;子房常为3室。蒴果,卵形或椭圆形,长约1.5厘米,3瓣裂,种子多数深红色。花期4月。果熟期9月。
本植物的根或根皮(山枝根)、叶(一朵云叶)亦供药用,各详专条。
生境分布
生于林间阴湿地。分布广东、广西、湖南,四川、贵州、陕西等地。主产四川等地。
形状
干燥种子呈颗粒状,为不规则的微下凹的多面体,棱面大小各不相同,径约3~7毫米。外表呈棕色或红紫色,少敷呈棕褐色,光滑。质坚硬,不易粉碎,内心白色,嗅之有油香气。以颗粒饱满、色红、香味浓、无果柄果壳等掺杂者为佳。
性味
《四川中药志》:"性平,味苦涩,无毒。"
归经
《四川中药志》:"入肺,脾。大肠三经。"
功能主治
清热,生津止渴。治虚热心烦,口渴咽痛,泻痢后重,倦怠乏力。
《四川中药志》:"清热,止泻,收敛。治咽痛,下利后重,肢倦乏力。"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5钱;或研末。
复方
①治虚热口渴:土连翘果实五钱。水煎服。(《常用中草药配方》)
②治咽痛:山枝仁、桔梗、甘草、射干,水煎服。
③治腹鸣水泻:山枝仁、茯苓、泽泻、厚朴、陈皮、猪苓,水煎服。
④治下痢后重:山枝仁、藿香、厚朴、葛根、苍龙、陈皮、白芍,水煎服。(②方以下出《四川中药志》)
摘录
《*辞典》
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不是医药网站,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资料仅供参考。
别人正在查
- 大鳞毛蕨
- 旱芹
- 金剪刀草
- 地骷髅
- 密穗砖子苗
- 甜瓜子
- 白术
- 黑老虎
- 尖子木
- 海菜
- 胖血藤
- 锈毛钝果寄生
- 叶子花
- 珠兰
- 红对节子
- 糖茶藨
- 薯莨
- 山矾根
- 槲实仁
- 亮菌
- 大蕉皮
- 顺地红
- 欧绵马
- 石楠
- 安息香
- 山脚麻
- 黄练芽
- 白犁头草
- 沙枣花
- 毛轴碎米蕨
- 八月炸
- 斩木橿子
- 榆树
- 肿柄菊叶
- 水田七
- 剑皮树菌
- 过山蕨
- 榆拟层孔菌
- 针砂
- 蜣螂
- 小朝天罐
- 皂角菌
- 麻油
- 陆英根
- 沙七
- 灵寿茨
- 照山白
- 豨莶
- 小金挖耳
- 朝鲜当归
- 石上莲
- 小叶寄树兰
- 野梨枝叶
- 盐肤木皮
- 扁豆根
- 天目琼花
- 苎麻叶
- 螺蛳
- 慈乌胆
- 肉根还阳参
- 山刺梨
- 粘山药
- 毛蕨根
- 西南槐树
- 大板山蚤缀
- 藨寄生
- 高良姜
- 过岗龙
- 樟脑
- 香茅
- 野扁豆
- 粗毛鳞盖蕨
- 钩钱草
- 山菅兰
- 篱天剑
- 黑大豆皮
- 铜钱菌
- 小黄鼠狼
- 香柏
- 杉寄生
- 狗宝
- 湖北楤木
- 明党参
- 万寿菊
- 茱苓草
- 花生衣
- 遍地金
- 臭黄荆根
- 五代同堂根
- 地蜂子
- 丝绵木
- 芥子
- 密毛桃叶珊瑚果
- 金瓜草
- 马蓼
- 三叶崖爬藤
- 小牛肋巴
- 蛤蚧
- 团叶鳞始蕨
- 金刚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