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莽草
《中华本草》:石莽草
拼音注音
Shí Mǎnɡ Cǎo
别名
省订草、红岩花叶、雷公须、火眼丹、水绣球、草石椒、满地红、四季红、火溜草、红花地丁、绣球草、惊风草、小红草、小铜草、太阳草、石辣蓼、太阳花、省丁草、铜矿草、青影子、小红蓼、小红藤、骨虫草、沙滩子
出处
出自《广西中药志》。
来源
药材基源:为蓼科植物头花蓼的全草。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Polygonum capitatum Buch.-Ham.exD.Don采收和储藏:全年均可采,晒干或鲜用。
原形态
多年生草本,长15-25cm。枝由根状茎丛出,匍匐或斜升,分枝紫红色,节上有柔毛或近于无毛。单叶互生;叶柄短或近无柄,柄基耳状抱茎;托叶膜质,鞘状,被长柔毛;叶片卵形或椭圆形,长1.5-3cm,宽1-2cm,先端急尖,基部楔形,全缘,有缘毛,边缘叶脉常带红色。花序头状,单生或2个着生于枝的顶端,花序梗具腺毛;花小,淡红色,花被5深裂,裂片椭圆形,先端略钝;雄蕊8个,基部有黄绿色腺体;于房上位,花柱上部3深裂,柱头球形。瘦果卵形,有3棱,包干宿存花被内;黑色,光泽。花期6-9月,果期9-11月。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山坡、沟边、田边阴湿处及岩石缝中。资源分布:分布于江西、湖北、湖南、广西、四川、贵州及云南、西藏等地。
形状
性状鉴别 茎圆柱形,红褐色,节处略膨大并有柔毛,断面中空。叶互生,多皱缩,展平后呈椭圆形,长1.5-3cm,宽l-2cm,克瑞钝尖,基部楔形,全缘,具红色缘毛,上面绿色,常有人字形红晕,下面绿色带紫红色,两面均被褐色疏柔毛;叶柄短或近无柄;托叶销筒状,膜质,基都有草质耳状片。花序头状,顶生或腋生;花被5裂;雄蕊8。瘦果卵形,具3棱,黑色。[br]气微,味微苦、涩。
化学成分
头花蓼全草含苯甲醛(benzaldehyde),乙酸(acetic acid),24-羟基二十四烷-3-酮(24-hydroxytetracosanone-3),29-羟基二十九烷-3-酮(29-hydroxynonacosanone-3),β-谷甾醇(β-sitosterol),没食子酸(gallic acid)[1]。
性味
苦;辛;性凉
功能主治
清热利湿;活血止痛。主痢疾;肾盂肾炎;膀胱炎;尿路结石;风湿痛;跌打损伤;痄腮;疮疡;湿疹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5-30g。外用:适量,捣敷,煎水洗,或熬膏涂。
注意
《广西中药志》:孕妇及实热者忌用。
各家论述
1.《广西中药志》:祛风湿,散瘀止痛。治风湿,跌打。2.《广西中草药》:解毒消炎。治痢疾,皮肤溃疡,无名肿毒。3.《云南中草药》:清热利尿,通淋。
摘录
《中华本草》
《*辞典》:石莽草
拼音注音
Shí Mǎnɡ Cǎo
别名
石辣蓼(《广西中药志》),头花蓼、小红藤(《广西植物名录》),太阳草(《云南中草药》),满地红、四季红、火溜草(《文山中草药》),红花地丁、绣球草、惊风草、小铜草、小红草(《云南中草药选》)。
出处
《广西中药志》
来源
为蓼科植物头花蓼的全草。全年可采,晒干或鲜用。
原形态
多年生草本。茎蔓延,先端斜升向上,表面红色,节处着生柔毛。叶互生,椭圆形,长2.5~5厘米,宽1~2厘米,先端急尖,基部楔形,全缘,具缘毛,边缘及叶背往往带红色;叶柄带红色,长约1~3毫米,基部具耳,包茎;托叶鞘状,先端平整,被长柔毛。总状花序直立,近球形;花被淡红色,5深裂,裂片椭圆形,先端略钝,长约2毫米;雄蕊8,花丝白色,透明,腺体黄绿色,长圆形,位于花丝基部,花药淡蓝色;子房上位,绿黄色,表面光滑,花柱上部3裂,柱头球形。瘦果包于宿存的花技内,卵形,具3棱,光滑无毛。花期8~10月。果期9~11月。
生境分布
生于岩石上。分布我国西南部。
性味
苦辛,温。
①《广西中药志》:"味辛微涩,性温。"
②《广西中草药》:"味苦辛,性平,无毒。"
③《云南中草药》:"酸,凉。"
功能主治
解毒,散瘀,利尿通淋。治痢疾,肾盂炎,膀胱炎,尿路结石,风湿痛,跌打损伤,疮疡湿疹。
①《广西中药志》:"祛风湿,散瘀止痛。治风湿,跌打。"
②《广西中草药》:"解毒消炎。治痢疾,皮肤溃疡,无名肿毒。"
③《云南中草药》:"清热利尿,通淋。"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0.5~1两。外用:捣敷,煎水洗,或熬膏涂。
注意
《广西中药志》:"孕妇及实热者忌用。"
复方
①治风湿痛:石莽草煎水蒸洗。(《广西中药志》)
②治痢疾:石莽草二两,水煎,日分二次服。(《广西中草药》)
③治血尿、膀胱炎:鲜太阳草一两,水煎服。若血止仍尿痛则加背蛇粉一分五厘,水煎服。(《云南中草药》)
④治疮疡、麻风溃烂:石莽草一斤,九里明五两,爬山虎五两,桉树叶五两。水煎成膏,加梅片二钱搅匀。涂患处,每日一次。(《广西中草药》)
⑤治肾盂肾炎,尿道结石,跌打损伤:头花蓼五钱至一两,煎服。(《云南中草药选》)
⑥治跌打瘀肿:石莽草打烂,酒炒外敷。(《广西中药志》)
⑦治尿布疹、黄水疮:鲜太阳草煎水,洗患处。(《文山中草药》)
⑧治烂疮:石莽草、爬山虎、九里明各适量,水煎,洗患处。(《广西中草药》)
摘录
《*辞典》
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不是医药网站,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资料仅供参考。
别人正在查
- 一品红
- 双色龙胆
- 黄背草果
- 刺柄南星
- 茴香
- 红毛叶马蹄香
- 下冈哇
- 参须
- 石蟹
- 桦褶孔
- 绿结鸡骨
- 山枝仁
- 一枝香
- 石血
- 山大黄(波叶大黄)
- 血当归
- 刺黄芩
- 四季春
- 水蛭
- 异叶米口袋
- 一叶荻
- 射尿(虫另)
- 河豚鱼肝油
- 莎木面
- 羯布罗香
- 黄杨根
- 水枇杷叶
- 黄多孔菌
- 筋藤
- 小一口血
- 蛇头细辛
- 黄根
- 樟梨
- 鲎壳
- 海芙蓉
- 胡枝子
- 刺玫
- 橙皮
- 蓍草
- 乌鳢
- 山苍子
- 榔榆皮
- 水老虎
- 獾油
- 槐白皮
- 火焰子
- 水锦树
- 荆芥叶莸
- 柿子
- 石鲫
- 山乌珠根
- 沙塘木
- 桑叶露
- 水兰叶
- 老蛇头
- 山茶叶
- 山苏木
- 伞花绢毛菊
- 狼毒
- 老鼠吹箫
- 南瓜根
- 黄杨子
- 山杨柳
- 褐带环口螺
- 缘毛鸟足兰
- 红活麻
- 何首乌叶
- 烟锅草
- 红直当药
- 扇叶阴地蕨
- 柠条
- 柿饼
- 刺糖
- 山鸡蛋
- 山莓
- 山铁树叶
- 珍珠
- 藏绵芪
- 树萝卜
- 杉寄生叶
- 丁香露
- 东风草
- 锦香草叶
- 凤尾贯众
- 山矾
- 东风橘根
- 箭叶蓼
- 大花剪秋罗
- 大头茶
- 狗头芙蓉
- 云杉球果
- 火炭母草根
- 冬瓜藤
- 大果臭椿皮
- 大红毛叶
- 东廧子
- 敦盛草
- 凤尾猪鬃草
- 刺石榴
- 搜山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