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果臭椿皮
《中华本草》:大果臭椿皮
拼音注音
Dà Guǒ Chòu Chūn Pí
来源
药材基源:为苦木科植物大果臭椿的根皮。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Ailanthus altissima (Mill.)Swingle var.sutchuenensis (Dode)Rehd.et Wils. [A.sutchuenensis Dode]采收和储藏:春、夏季挖取根部,刮去粗皮,剥取根白皮,切丝,晒干。
原形态
大果臭椿 落叶乔木,高10-30m。树皮灰色或淡褐色,幼枝无毛,红褐色,有光泽。奇数羽状复叶互生;小叶柄紫色,长5-10mm;叶片卵状披针形,通常较大,长9-14cm,宽1.5-7.5cm,先端短尖或渐尖,基部楔形至圆形,边缘无纤毛,近基部两侧有粗齿1-2对,每粗齿背面有1腺体。花小,杂性,白色带绿,排成多分枝的圆锥花序,长35-50cm;花瓣长约2.5cm,两面均被柔毛,雄花有雄蕊10,长于花瓣,花丝基部被粗毛;雌花中雄蕊短于花瓣,心皮5,花柱扭曲,粘合,柱头5裂。翅果长圆状椭圆形,长4.5-7cm,宽1.5-2cm,微带红褐色。种子1颗,位于翅果的近中部。花期6月,果期7-10月。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海拔1700-2500m的路旁、沟边杂木林或灌丛中。资源分布:分布于江西、湖北、湖南、四川、云南。
化学成分
根皮含樗苦素(ailanthin)及皂甙(saponin);木材含树脂(resin),鞣质(tannin),碳水化合物(carborhydrate)及香草醛(vanillin)等。
性味
苦;涩;凉
功能主治
清热燥湿;解毒杀虫。主痢疾;便血;崩漏;带下;疮痈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6-12g。外用:适量,煎水洗;或熬膏涂。
摘录
《中华本草》
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不是医药网站,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资料仅供参考。
别人正在查
- 山枝仁
- 大鳞毛蕨
- 旱芹
- 金剪刀草
- 地骷髅
- 密穗砖子苗
- 甜瓜子
- 白术
- 黑老虎
- 尖子木
- 海菜
- 胖血藤
- 锈毛钝果寄生
- 叶子花
- 珠兰
- 红对节子
- 糖茶藨
- 薯莨
- 山矾根
- 槲实仁
- 亮菌
- 大蕉皮
- 顺地红
- 欧绵马
- 石楠
- 安息香
- 山脚麻
- 黄练芽
- 白犁头草
- 沙枣花
- 毛轴碎米蕨
- 八月炸
- 斩木橿子
- 榆树
- 肿柄菊叶
- 水田七
- 剑皮树菌
- 过山蕨
- 榆拟层孔菌
- 针砂
- 蜣螂
- 小朝天罐
- 皂角菌
- 麻油
- 陆英根
- 沙七
- 灵寿茨
- 照山白
- 豨莶
- 小金挖耳
- 朝鲜当归
- 石上莲
- 小叶寄树兰
- 野梨枝叶
- 盐肤木皮
- 扁豆根
- 天目琼花
- 苎麻叶
- 螺蛳
- 慈乌胆
- 肉根还阳参
- 山刺梨
- 粘山药
- 毛蕨根
- 西南槐树
- 大板山蚤缀
- 藨寄生
- 高良姜
- 过岗龙
- 樟脑
- 香茅
- 野扁豆
- 粗毛鳞盖蕨
- 钩钱草
- 山菅兰
- 篱天剑
- 黑大豆皮
- 铜钱菌
- 小黄鼠狼
- 香柏
- 杉寄生
- 狗宝
- 湖北楤木
- 明党参
- 万寿菊
- 茱苓草
- 花生衣
- 遍地金
- 臭黄荆根
- 五代同堂根
- 地蜂子
- 丝绵木
- 芥子
- 密毛桃叶珊瑚果
- 金瓜草
- 马蓼
- 三叶崖爬藤
- 小牛肋巴
- 蛤蚧
- 团叶鳞始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