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果臭椿皮
《中华本草》:大果臭椿皮
拼音注音
Dà Guǒ Chòu Chūn Pí
来源
药材基源:为苦木科植物大果臭椿的根皮。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Ailanthus altissima (Mill.)Swingle var.sutchuenensis (Dode)Rehd.et Wils. [A.sutchuenensis Dode]采收和储藏:春、夏季挖取根部,刮去粗皮,剥取根白皮,切丝,晒干。
原形态
大果臭椿 落叶乔木,高10-30m。树皮灰色或淡褐色,幼枝无毛,红褐色,有光泽。奇数羽状复叶互生;小叶柄紫色,长5-10mm;叶片卵状披针形,通常较大,长9-14cm,宽1.5-7.5cm,先端短尖或渐尖,基部楔形至圆形,边缘无纤毛,近基部两侧有粗齿1-2对,每粗齿背面有1腺体。花小,杂性,白色带绿,排成多分枝的圆锥花序,长35-50cm;花瓣长约2.5cm,两面均被柔毛,雄花有雄蕊10,长于花瓣,花丝基部被粗毛;雌花中雄蕊短于花瓣,心皮5,花柱扭曲,粘合,柱头5裂。翅果长圆状椭圆形,长4.5-7cm,宽1.5-2cm,微带红褐色。种子1颗,位于翅果的近中部。花期6月,果期7-10月。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海拔1700-2500m的路旁、沟边杂木林或灌丛中。资源分布:分布于江西、湖北、湖南、四川、云南。
化学成分
根皮含樗苦素(ailanthin)及皂甙(saponin);木材含树脂(resin),鞣质(tannin),碳水化合物(carborhydrate)及香草醛(vanillin)等。
性味
苦;涩;凉
功能主治
清热燥湿;解毒杀虫。主痢疾;便血;崩漏;带下;疮痈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6-12g。外用:适量,煎水洗;或熬膏涂。
摘录
《中华本草》
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不是医药网站,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资料仅供参考。
别人正在查
- 火炭母草根
- 冬瓜藤
- 大红毛叶
- 东廧子
- 敦盛草
- 凤尾猪鬃草
- 刺石榴
- 搜山黄
- 芥菜
- 天蓬草
- 大花活血丹
- 冬青子
- 四川山矾
- 大树跌打
- 蒺藜
- 刺蒺藜
- 树甘草
- 桑蠹虫
- 树葱
- 杉皮
- 苏木
- 叉歧繁缕
- 松花粉
- 黄杨
- 蓟罂粟
- 葫芦藓
- 桑叶汁
- 刺藦苓草
- 山陀螺
- 刺葡萄根
- 红花山牵牛
- 红背酸藤
- 丛毛榕
- 唢呐花
- 树头菜根
- 催产草
- 一把伞
- 蛤蟆草
- 浙桐皮
- 鲎胆
- 莙荙菜
- 虎图辣
- 山葛薯
- 山芙蓉
- 碱黄鹌菜
- 狐胆
- 山核桃仁
- 翠蓝草
- 少年红
- 山茶花
- 红花寄生
- 红莲子草
- 猪髓
- 红背桂
- 桑芽
- 云南五叶参
- 积雪草
- 刺老鸦
- 豪猪肚
- 獐牙菜
- 梓白皮
- 荚囊蕨
- 山藤藤秧
- 鹤虱
- 豪猪肉
- 火炮草果
- 红豆七
- 黄总花草
- 毛嘴签
- 山棘豆
- 鹄油
- 海韭菜
- 散尾葵
- 竹节海棠
- 红背马蓝
- 大阳关
- 催乳藤
- 四照花
- 杉子
- 商陆花
- 鹤顶兰
- 对叶百部
- 树头芭蕉
- 黄楝树
- 褐云玛瑙螺
- 茴香根
- 山麦冬
- 火殃簕
- 刺三甲
- 山麻黄
- 山吴萸果
- 黄毛山牵牛
- 山莴苣
- 杉寄生
- 三出叶委陵菜
- 山苦草
- 红茴香根
- 红麸杨
- 水鳖蕨
- 红花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