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石榴
《全国中草药汇编》:刺石榴
拼音注音
Cì Shí Liu
别名
山石榴
来源
蔷薇科蔷薇属植物峨眉蔷薇Rosa omeiensis Rolfe,以果入药。果成熟时采,去果柄及宿萼,晒干。
性味
微酸、苦,平。
功能主治
止血,止痢。用于吐血,衄血,崩漏,白带,痢疾。
用法用量
2~4钱。
摘录
《全国中草药汇编》
《*辞典》:刺石榴
拼音注音
Cì Shí Liu
别名
山石榴(《四川常用中草药》)
出处
《陕西中草药》
来源
为蔷薇科植物峨眉蔷薇的果实、根。果实:秋季采摘;根:全年可采。晒干。
原形态
落叶灌木,高3~4米。茎直立,有扁阔皮刺;幼枝稠密丛生,具刺毛。单数羽状复叶,互生,具柄;小叶9~17,长圆形至长椭圆形,长8~25毫米,先端圆或微尖,基部近圆形,边缘有锐齿,下面中脉有极细毛;托叶倒披针形,生于叶柄基部。花白色,单生枝端,直径3~4厘米;萼片4,披针形;花瓣4,倒卵形;雄蕊和雌蕊多数,包于壶状花托内,花柱伸出花托外,联合成头状。果实梨形,鲜红色,顶端有宿萼,具黄色肉质果梗。花期5~6月。果期8~9月。
生境分布
生于高山针、阔叶混交林下或灌木丛中,喜疏松肥沃的土壤。分布陕西、甘肃、青海、湖北、四川、云南、河南等地。
性味
①《陕西中草药》:"苦涩,平。"
②《四川常用中草药》:"酸、涩,平。"
功能主治
《陕西中草药》:"止血,止痢。治吐血,衄血,崩漏,白带,赤白痢疾。"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2~5钱;或研末。
注意
忌铁器。
复方
①治妇女血崩:刺石榴、地榆。共为细末,用蝎子七煎水冲服。
②治赤白痢疾:刺石榴三钱。炒黄研粉,五岁以下每服三分,成人每服一钱,每日三次,红白糖为引,开水送下。(宜忌以下出《陕西中草药》)
摘录
《*辞典》
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不是医药网站,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资料仅供参考。
别人正在查
- 吊山桃
- 止咳草
- 五转七
- 野马蹄草
- 家兔骨
- 水麻tiao
- 峨眉半边莲
- 黑虎七
- 棉花壳
- 香叶根
- 大高良姜
- 山蛩虫
- 瓜蒌皮
- 野山楂
- 鸡蛋七叶
- 绣线菊子
- 阔叶十大功劳
- 紫叶秋海棠
- 鹿筋
- 黄毛榕
- 眼睛草
- 小漆树
- 橙耳
- 大草乌
- 刺子莞
- 熊尾草
- 咸秋石
- 阔叶赤车使者
- 紫背绿
- 紫油木皮
- 紫八宝
- 紫荆木
- 紫葛
- 紫薇皮
- 紫弹树
- 狼尾草根
- 紫荆果
- 粉萆薢
- 紫背金盘草
- 竹叶菜
- 紫玉簪
- 紫云英
- 三枝枪
- 萝卜防己
- 垂盆草
- 黄金线
- 大花威灵仙
- 茴香根
- 蜻蜒兰
- 钝齿铃子香
- 四叶细辛
- 曲枝天冬
- 剪草
- 细叶小羽藓
- 贵州追风散
- 夏枯草
- 驴肉
- 山大颜
- 三颗针
- 楠木皮
- 广东耳草
- 山五味子
- 味牛膝
- 棒棒木
- 紫背黄芩
- 茵芋
- 黄山梅
- 木麻黄种子
- 山桂皮
- 盐肤木
- 大唇马先蒿
- 鸨油
- 扇蕨
- 青蛇莲
- 独活
- 柳叶
- 石南
- 葫芦茶根
- 马蹬草
- 菊花根
- 桑叶汁
- 糠油
- 丝瓜蒂
- 蓑草根
- 野洋烟根
- 阴阳枫
- 多花八角莲
- 栗寄生
- 百里香叶杜鹃
- 大脚菇
- 唢呐花
- 岭南铁角蕨
- 山乌桕叶
- 臭黄皮
- 多穗蓼
- 石蝴蝶
- 剪红纱花
- 毛桤
- 天青地红
- 乌苏里瓦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