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萆薢
《中华本草》:刺萆薢
拼音注音
Cì Bì Xiè
别名
红萆薢、美人扇、龙须叶
英文名
rhizome of Spiny Greenbrier
出处
出自《昆明民间常用草药》。
来源
药材基源:为百合科植物长托菝葜的根茎。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Smilax ferox Wall.ex Kunth采收和储藏:秋、冬季及春季采挖,除去茎叶及须根,洗净,切片晒干。
原形态
长托菝葜 攀援灌木。茎与枝条多少具纵条纹,疏生刺。叶互生;叶柄长5-25cm,约占全长的1/2-3/4具鞘,通常只有少数叶柄具卷须,脱落点位于鞘上方;叶片厚革质至坚纸质,椭圆形、卵状椭圆形至长圆形,长3-16cm,宽1.5-9cm,下面通常苍白色,极少绿色,干后灰绿黄色或暗绿色。伞形花序生于叶尚幼嫩的小枝上;总花梗长1-2.5cm,偶有关节,花序托常延长而使花序多少呈总状;花单性,雌雄异株;花被片6,黄绿色或白色;雄花外轮被片长4-8mm,宽2-3mm,内花被片稍狭,雄蕊6;雌花比雄花小,花被片3-6mm,具6枚退化雄蕊,子房3室,柱头3裂。浆果球形,直径8-15mm,熟时红色。花期3-4月,果期10-11月。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林下、灌丛中或山坡荫蔽处。资源分布:分布于西南及湖北、广东、广西等地。
性味
辛;苦;平
功能主治
祛风湿;利小便;解疮毒。主风湿痹痛;小便淋浊;疮疹瘙痒;臁疮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9-15g。外用:适量,煎水洗。
摘录
《中华本草》
《全国中草药汇编》:刺萆薢
拼音注音
Cì Bì Xiè
别名
大菝葜、红萆薢
来源
百合科菝葜属植物刺萆薢Smilax ferox Wall. Ex Kunth,以根状茎入药。秋冬春采集,洗净切片,晒干。
性味
苦,平。
功能主治
祛风利湿,解毒。用于风湿筋骨疼痛,小便浑浊,臁疮,皮肤过敏,湿疹。
用法用量
3~5钱,外用适量,煎水洗患处。
摘录
《全国中草药汇编》
《*辞典》:刺萆薢
拼音注音
Cì Bì Xiè
别名
红萆薢、美人扇
出处
《昆明民间常用草药》
来源
为百合科植物刺萆薢的根茎。秋、冬及春季采挖,去掉须根,洗净切片晒干。
原形态
藤状灌木,长约3米。根茎肥大,块状。茎常具坚硬的刺。单叶互生,革质,椭圆形,长7~11厘米,宽3~7厘米,先端钝圆,有时微凹或稍尖,基部阔楔形或近钝圆,全缘,主脉3~5条,于下面凸出;叶柄长10~16毫米,向下扩展成翼状;叶柄两侧生有卷须2条。伞形花序腋生,花单性异株;花梗纤细;花小,白色;花被片6,椭圆形,分离。浆果球形。花期夏秋季。
生境分布
生于灌木丛中。分布云南等地。
性味
涩微苦,平。
功能主治
祛风利湿,解疮毒。治风湿筋骨疼痛,淋浊,梅毒,臁疮,皮肤过敏,湿疹。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5钱。外用:煎水洗。
摘录
《*辞典》
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不是医药网站,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资料仅供参考。
别人正在查
- 母丁香
- 镜面草
- 炮姜
- 蝎子七
- 灰凤梨
- 可爱花
- 小毛蓼
- 溲疏
- 野海椒
- 湖瓜草
- 黄桷树根疙瘩
- 大苞叶千斤拔叶
- 三七花
- 老鸦嘴
- 百舌鸟
- 仙环小皮伞
- 柠檬
- 无患树蔃
- 五爪风
- 东风草
- 山茴芹
- 狗舌草
- 滇白药子
- 榆白皮
- 蓝实
- 宜昌荚蒾叶
- 榉树
- 豆麻
- 千年健
- 芦竹笋
- 百里香叶杜鹃
- 绿青
- 穗花蛇菰
- 大块瓦
- 阿尔泰扭藿香
- 青蒿囊虫
- 凹裂毛麝香
- 安龙香科科
- 矮茎朱砂根
- 青海防风
- 阿尔太多榔菊
- 高粱米糠
- 安徽刺黄柏
- 青叶丹
- 紫薇根
- 紫花鱼灯草
- 阔叶水竹叶
- 高原蚤缀
- 阔叶垂头菊
- 过山消根
- 青叶苎麻根
- 暗鳞鳞毛蕨
- 青竹标根
- 青箭杆草
- 青钱柳叶
- 矮脚龙胆
- 青桐翠木
- 青麸杨根
- 高粱乌米
- 辫子草根
- 竹(鼠留)肉
- 高山瓦韦
- 矮柳穿鱼
- 矮杨梅果
- 矮脚罗伞
- 青胡桃果
- 艾纳香根
- 矮脚苦蒿
- 阿尔泰紫菀
- 昂天莲
- 安徽杜鹃
- 安徽小檗
- 矮杨梅皮
- 铁马鞭
- 麒麟菜
- 大豆黄卷
- 偏瓣花根
- 梓菌
- 泽泻
- 滇南冠唇花
- 土牡蛎
- 盘龙参
- 瓢瓜
- 梧桐
- 鸡骨香
- 芦荟叶
- 稻芽
- 沙漏芦
- 野山茶
- 羊胰
- 鲫鱼
- 海木
- 鯆鱼
- 凤眼草
- 甜地丁
- 白丁香
- 追风伞
- 虎骨胶
- 木虾公
- 鷩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