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花果叶
《中华本草》:无花果叶
拼音注音
Wú Huā Guǒ Yè
出处
出自《救荒本草》
来源
药材基源:桑科植物无花果的叶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Ficus carica L.采收和储藏:夏、秋季采收,鲜用或晒干。
原形态
落叶灌木或小乔木,高达3-10m。全株具乳汁;多分枝,小枝粗壮,表面褐色,被稀短毛。叶互生;叶柄长2-5cm,粗壮;托叶卵状披针形,长约1cm,红色;叶片厚膜质,宽卵形或卵圆形,长10-24cm,宽8-22cm,3-5裂,裂片卵形,边缘有不规则钝齿,上面深绿色,粗糙,下面密生细小钟乳体及黄褐色短柔毛,基部浅心形,基生脉3-5条,侧脉5-7对。雌雄异株,隐头花序,花序托单生于叶腋;雄花和瘿花生于同一花序托内;雄花生于内壁口部,雄蕊2,花被片3一4;瘿花花柱侧生、短;雌花生在另一花序托内,花被片3-4,花柱侧生,柱头2裂。榕果(花序托)梨形,成熟时长3-5cm,呈紫红色或黄绿色,肉质,顶部下陷,基部有3苞片。花、果期 8-11月。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现我国各地均有栽培。资源分布:原产于亚洲西部及地中海地区。
性味
甘;微辛;性平;小毒
功能主治
清湿热;解疮毒;消肿止痛。主湿热泄泻;带下,痔疮;痈肿疼痛;瘰疬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9-15g。外用:适量,煎水熏洗。
各家论述
1.治五痔肿痛,煎汤频熏洗之。2.《救荒本草》:治心痛。煎汤服。3.《本草汇言》:去湿热,解疮毒。
摘录
《中华本草》
《*辞典》:无花果叶
拼音注音
Wú Huā Guǒ Yè
出处
《救荒本草》
来源
桑科植物无花果的叶,夏、秋采收。
原形态
详"无花果"条。
性味
①《纲目》:"甘微辛,平,有小毒。"
②《本经逢原》:"微辛,无毒。"
功能主治
治痔疮,肿毒,心痛。
①朱震亨:"治五痔肿痛,煎汤频熏洗之。"
②《救荒本草》:"治心痛。煎汤服。"
③《本草汇言》:"去湿热,解疮毒。"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5钱。外用:煎水熏洗。
摘录
《*辞典》
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不是医药网站,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资料仅供参考。
别人正在查
- 扭筋草
- 柘树茎叶
- 桃耳七
- 亮叶冬青
- 猴头菌
- 益母草花
- 白子菜
- 刺芋
- 风化硝
- 蘽根
- 虾蟆
- 粗叶木叶
- 盘羊睾丸
- 老枪谷
- 小叶买麻藤
- 渐尖毛蕨
- 红楠
- 黑腺珍珠菜
- 刷把草根
- 大管
- 椰子浆
- 狗尾巴参
- 裂叶翼首花
- 丝瓜根
- 硕苞蔷薇
- 老鼠竻
- 虎牙
- 无花果根
- 甘遂
- 金雀根
- 玉蜀黍根
- 小朴松实
- 鳍蓟
- 石菖蒲花
- 树舌
- 小扁草
- 观音竹
- 霜红藤
- 公母草
- 铁脚威灵仙叶
- 庵闾
- 豆包菌
- 大毛红花
- 羊七莲
- 牛胆参
- 水蔗草
- 接骨草
- 天山雪莲花
- 五味藤
- 红花点地梅
- 鸡麻
- 山桂花
- 山韭
- 铺地草
- 油柑叶
- 剪夏罗
- 钩吻
- 接骨风
- 韭子
- 山芹根
- 油柑虫节
- 树头菜
- 虫牙药
- 小九节铃
- 紫葛
- 藤乌头
- 胡桃仁
- 头花猪屎豆
- 芸香
- 黄缅桂果
- 冷饭果
- 柄果槲寄生
- 粉背蕨
- 山莴苣
- 旱芹
- 柿花
- 冻绿刺
- 催吐萝芙木
- 牛巴嘴
- 大红菇
- 峨三七
- 风箱树
- 聚藻
- 圆叶碱毛茛
- 降龙草
- 三棱
- 斑点虎耳草
- 牛蒡
- 棉团铁线莲
- 茱苓草
- 金雀马尾参
- 大叶黄杨根
- 鹈鹕嘴
- 雕头
- 红牛尾七
- 蜘蛛网
- 大萼鹿角藤
- 金线鱼
- 打箭菊
- 鸬鹚(鸬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