猬肉
《中华本草》:猬肉
拼音注音
Wèi Ròu
别名
刺猬或短刺猬
英文名
Hedgehog
出处
出自《食疗本草》
来源
药材基源:为刺猬科动物刺猬、达乌尔猬或大耳猬的肌肉。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1.Erinaceus europaeus Linnaeus2.Hemiechinus dauricus Sundevall3.Hemiechinus auritus Gmelin采收和储藏:四季均可捕捉,捕杀后剥去皮,取肉,鲜用。
原形态
1.刺猬,体形肥短,体长16-27cm,体重400-900g。头守而吻尖、眼小,耳短,其长度不超过周围的刺长。体背面及两侧密生尖刺,刺粗而硬,四肢短小,爪较发达,尾短。刺猬脸部色较深为褐色。全身的尖刺颜色变异较大,大致可分为:一为纯白色,为数较少。一为基部白色或土黄色,中间棕色或黑褐色,尖端又为白色,因而整个体背呈土棕色。腹面及四肢有细而硬的白毛。四足浅褐色,尾上也覆有白毛。2.达乌尔刺猬体形较刺猬小,体长17.5-25cm。耳较长,超过其周围尖刺之长。刺短而细,棕褐色与白色相间,无纯白色尖刺。体背为浅棕褐色,体侧及腹面长有粗硬的污白色毛。3.大耳猬,体形较小,体长17-23cm。吻部甚尖,耳大,耳长为37-50mm,耳尖钝圆,显然超过其周围的尖刺。躯体背面覆有硬刺构成的甲胄,由头部耳后方开始,往后一直伸展到尾基部之前。体背部的尖刺为暗褐色与白色相间,也有少数全白色的刺。尾极短为棕褐色。为荒漠、半荒漠地带典型的种类。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1.栖息于山地森林、平地草原、开垦地及荒地、灌木或草丛等各种类型的环境中但以平原丘陵、灌木丛中为多。2.栖息于干旱地区草原地带的低洼地及半荒漠地区的灌丛中。3.栖息于农田、庄园,砾石荒漠也能见到。资源分布:1.广泛分布于东北及河北、山西、陕西、山东、江苏、安徽、浙江、河南、湖北、湖南等地。2.分布于东北及山西、陕西、宁夏等地。3.分布于内蒙古、陕西、宁夏、甘肃、新疆等地。
性味
味甘;性平
归经
胃经
功能主治
降逆和胃;生肌敛疮。主反胃;胃痛;食少;痔瘘
用法用量
内肫:炙食或煮食,0.5-1只。
各家论述
1.《食疗本草》:主下焦弱,理胃气,令人能食。2.《本草拾遗》:皮及肉主反胃,炙黄食之。食之主瘘。3.《本经逢原》:治反胃,胃院痛。
摘录
《中华本草》
《*辞典》:猬肉
拼音注音
Wèi Ròu
出处
《食疗本草》
来源
为刺猬科动物刺猬或短刺猬的肉。
原形态
动物形态详"刺猬皮"条。
性味
《纲目》:"甘,平,无毒。"
功能主治
治反胃,胃脘痛,痔瘘。
①《食疗本草》:"主下焦弱,理胃气,令人能食。"
②《本草拾遗》:"皮及肉主反胃,炙黄食之。肉,食之主瘘。"
③《本经逢原》:"治反胃,胃脘痛。"
用法用量
内服:煮食或炙食。
摘录
《*辞典》
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不是医药网站,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资料仅供参考。
别人正在查
- 一匹草
- 车前子
- 红石耳
- 猬心肝
- 蔓斑鸠菊
- 硬皮褐层孔菌
- 粗叶卷柏
- 蚱蜢
- 川层草
- 圆果冷清草
- 菾菜根
- 姜叶三七
- 赤瓟
- 金樱子
- 马蹬草
- 香唐松草
- 磨盘根
- 灯笼草
- 白车轴草
- 川莓
- 挖耳草根
- 狐肉
- 过塘蛇
- 假荆芥
- 树头菜根
- 路旁菊
- 台湾千金藤
- 一把蔑
- 岩泽兰
- 麻油
- 木豆
- 獐骨
- 秋牡丹根
- 毛果小甘菊
- 胖大海
- 四念癀
- 青皮树
- 鸲鹆
- 米碎花
- 橡实
- 秋木瓜
- 橘红
- 锯叶竹节树
- 山丹花
- 锈毛白枪杆
- 柠条
- 蟛蜞菊
- 石油菜
- 扁担蒿
- 盾叶薯蓣
- 黄荆子
- 羊蹄甲
- 毛叶白粉藤
- 头巾草
- 锯齿王
- 仙人球
- 接骨木叶
- 黑皮跌打
- 绣球防风果
- 小叶桑
- 鲤鱼皮
- 华千金藤
- 海狗肾
- 吕宋果
- 何首乌
- 秋葡萄
- 慕荷
- 山豆根
- 塔黄
- 白背叶(峨嵋山胡椒)
- 普陀南星
- 蜗牛
- 黄珠子草
- 温泉
- 窝儿七
- 蜂窝草
- 一年蓬
- 蒲桃种子
- 大鱼鳔花
- 玉蜀黍叶
- 狗毛草
- 忍冬藤
- 百舌鸟
- 南枳椇
- 红酸杆
- 石青菜
- 野罂粟壳
- 树头菜
- 网脉橐吾
- 滇瑞香
- 车桑仔叶
- 东野菰
- 山漆树
- 鸡蛋花
- 蝙蝠葛
- 小铜锤
- 麻羊藤
- 地钱
- 线叶蚤缀根
- 苜蓿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