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瓟
《中华本草》:赤瓟
拼音注音
Chì Páo
别名
气包、赤包、山屎瓜、赤雹、屎包子、山土豆、赤包子。
英文名
Manchurian Tubergourd Fruit, Fruit of Manchurian Tubergourd
出处
出自《黑龙江中药》。
来源
药材基源:为葫芦科植物赤瓟 的果实。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Thladiantha dubia Bunge采收和储藏:果实成熟后连柄摘下,防止果实破裂,用线将果柄串起,挂于日光下或通风处晒干为止。置通风干燥处,防止潮湿霉烂及虫蛀。
原形态
攀缘草质藤本。全株被黄白色长柔毛状硬毛。根块状,茎稍粗壮,上有棱沟。叶柄稍粗,长2-6cm;叶片宽卵状心形,长5-8cm,宽4-9cm,先端急尖或短渐尖,基部心形,边缘浅波状,两面粗糙,脉上有长硬毛。卷须纤细,被长柔毛,单一。花雌雄异株;雄花单生,或聚生于短枝的上端,呈假总状花序,有时2-3朵花生班干部民梗上,花梗细长;花萼筒极短,近辐状,裂片披针形,向外反折,具3脉,两面均被长柔毛;花冠黄色,裂片长圆形,长2-2.5cm,宽0.8-1.2cm,具5脉,上部向外反折,外面被短柔毛,内面有短的疣状腺点;雄蕊5,其中1枚分离,其余4枚两两稍靠合,有退化子房半球形;雌花单生,花梗细;花萼、药冠同雄花;退化雄蕊5,子房长圆形,密被长柔毛,花柱无毛,自3-4mm处分3叉,柱头膨大,肾形,2裂。果实长卵状长圆形,长4-5cm,径2.8cm,先端有残存的花柱基,基部稍变狭。,表面橙黄色,或红棕色,有光泽,被柔毛,具10条明显的纵纹。种子卵形,黑色,平滑无毛,长44.5mm,宽2.5-3mm,厚1.5mm,花期6-8月,果期8-10月。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海拔1300-1800m的山坡、河谷及林缘处。资源分布:分布于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山西、陕西、宁夏、甘肃、山东等地。
形状
干燥果实呈卵圆形、椭圆形至长圆形,常压扁,长约3-5cm,直径约1.5-3cm。橙黄色、橙红色、红色至红棕色。表面皱缩,有极稀的白色茸毛及纵沟纹,顶端有残留柱基,基部有细而弯曲的果柄。果皮厚1mm左右,内表面粘连多数黄色长圆形的小颗粒,系不发育的种子,中心有多数扁卵形、棕黑色的成熟种子,新鲜时质软而粘。气特异。味甜。
性味
味酸;苦;性平
鉴别
性状鉴别 本品呈卵圆形、椭圆形至长圆形,常压扁,长3-5cm,直径1.5-3cm。表面橙黄色、橙红色、红色至红棕色,皱缩,有极稀的茸毛及纵沟纹,先端有残留柱基,基部有细而弯曲的果柄,果皮厚约1mm;内表面粘连多数黄色长圆形的小顶粒(系不发育的种子),中心有多数扁卵形、棕黑色的成熟种子,新鲜时质软而粘。气特异,味甜。
功能主治
理气;活血;祛痰;利湿。主反胃吐酸;肺痨咳血;黄疸;痢疾;胸胁疼痛;跌打扭伤;筋骨疼痛;闭经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5-10g;或研末。
各家论述
1.《东北药植志》:顺气,调气。2.《黑龙江中药》:治扭腰岔气,胸胁疼痛。3.《东北常用中草药手册》:祛痰,止呕。
摘录
《中华本草》
《*辞典》:赤瓟
拼音注音
Chì Páo
别名
气包(《东北药植志》),赤包、山屎瓜(《东北常用中草药手册》)。
出处
《黑龙江中药》
来源
为葫芦科植物赤瓟的果实。果实成熟后连柄摘下,防止果实破裂,用线将果柄串起,挂于日光下或通风处晒干为止。置通风干燥处,防止潮湿霉烂及虫蛀。
原形态
多年生蔓性草本。茎被长毛,少分枝;卷须单一。叶互生;广卵状心脏形,长5~10厘米,宽4~9厘米,先端尖,边缘微锯齿缘;两面均被毛茸;有叶柄。花腋生,单一,雌雄异株;雄花的花梗短而细,雌花的花梗长而粗;萼短钟形,裂片5,线状披针形,反折;花冠黄色,钟形,5深裂,花瓣狭卵形,被短毛,长2.5厘米左右;雄花的雄蕊S枚,不育雄蕊线形,花丝有毛;雌花有短的退化雄蕊,子房下位,长圆形,被长柔毛,具3叉状肾形柱头。瓠果长卵形或广椭圆形,长4~5厘米,宽2.5厘米,红色或绿色。花期7~8月。果期8~9月。
生境分布
生于山坡或房屋附近。分布东北华北等地。
形状
干燥果实呈卵圆形、椭圆形至长圆形,常压扁,长纣3~5厘米,直径约1.5~3厘米。橙黄色、橙红色、红色至红棕色。表面皱缩,有极稀的白色茸毛及纵沟坟,顶端有残留柱基,基部有细而弯曲的果柄。果皮厚1毫米左右,内表面粘连多数黄色长圆形的小颗粒,系不发育的种子,中心有多数扁卵形、棕黑色的成热种子,新鲜时质软而粘。气特异。味甜。
性味
《东北常用中草药手册》:"酸苦,平。"
功能主治
降逆,理湿,和瘀。治黄疸,痢疾,反胃吐酸,咳血胸痛,腰部扭伤。
①《东北药植志》:"顺气,调气。"
②《黑龙江中药》:"治扭腰岔气,胸胁疼痛。"
③《东北常用中草药手册》:"祛痰,止呕。"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或研末服。
复方
①治反胃吐酸、吐食:赤包一至三钱(干品),研末冲服。(《东北常用中草药手册》)
②治肺结核咳嗽、吐血,黄疸,痢疾便血:赤包(干品)一至三钱,研末冲服。(《东北常用中草药手册》)
摘录
《*辞典》
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不是医药网站,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资料仅供参考。
别人正在查
- 小过江龙
- 亮叶桦皮
- 醋柳果
- 长隔距兰
- 齿缘钻地风
- 长白假水晶兰
- 陈火腿骨
- 长管蝙蝠草
- 虫豆柴
- 糯米
- 铜棒锤
- 牡荆子
- 一把伞
- 台湾千金藤
- 尖叶川黄瑞木
- 东廧子
- 对节叶根
- 烟管蓟
- 戟叶瓦韦
- 白桂
- 地钱
- 大麦泡
- 鱼尾葵叶
- 皂荚子
- 白头翁
- 剑叶铁树
- 刺芋
- 杏仁
- 小对叶草
- 毒蛆草
- 老牛揣
- 大葫芦
- 檵花叶
- 福参叶
- 骨把
- 小果白刺
- 贴骨散
- 小朴松实
- 雀头血
- 羚羊肉
- 小花青藤
- 金耳环
- 红丹参
- 东北鼢鼠
- 海螺厣
- 黄瓜皮
- 银边吊兰
- 漏斗瓶蕨
- 白马骨
- 二叶舞鹤草
- 吕宋楸毛
- 中华莛子藨
- 红花雪莲花
- 崖姜
- 蜈蚣
- 麦饭石
- 钱针万线草
- 毛木树
- 藏绵芪
- 漏斗菜
- 蜈蚣草根
- 益母草
- 刺老鸦
- 吐烟花
- 地锦草
- 牛髓
- 白子菜
- 假菠菜
- 红土子皮
- 红吹风
- 绿玉树
- 马尾伸筋
- 杠香藤
- 鹿筋
- 楮茎
- 葛蔓
- 寸节七
- 美味牛肝
- 赤甲红
- 苜蓿根
- 沙枣树皮
- 黑穗石蕊
- 木瓜
- 巴掌草
- 盘龙参
- 乳腐
- 栗树皮
- 大飞扬
- 地朝阳
- 龙齿
- 紫金标
- 菩提树花
- 巴豆
- 三角叶冷水花
- 枸橘核
- 黍根
- 蜂窝草
- 窝儿七
- 貂尾
- 鼋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