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鳐鱼
《中华本草》:文鳐鱼
拼音注音
Wén Yáo Yú
别名
鳐、飞鱼、燕鱼、燕鱼、燕儿鱼、燕鳐、燕子鱼、飞乌
英文名
flying fish
出处
出自《本草拾遗》。
来源
药材基源:为飞鱼科动物多种燕鳐鱼的肉。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Cypsilurus agoo (Temminck et Schlegel)[Prognichthys agoo(Temminck et Schlegel)]采收和储藏:常年均可捕捞。捕后,除去鳞片及内脏,洗净,晒干或煅炭备用。
原形态
燕鳐鱼,体略呈长椭圆形,背部颇宽。两侧较平,至尾部渐细,体长30-45cm。头较短,背平坦,两侧向内下方倾斜,腹面狭窄。吻短,眼大,侧高位,眼间隔宽。口小,上下颌约等长,牙细,两颌牙成狭带状。鳃盖条12-14。体被大圆鳞,鳞后缘呈波状。侧线位甚低,近腹缘,侧线鳞56-638/4。背鳍12-14,位于体后部,与臀鳍相对。臀鳍9-10,起点约在背鳍第6鳍条下方。胸鳍16,特别长大,可作飞翔用,平置时可达臀鳍末端。腹鳍6,长可达臀鳍基底末端,可作辅助滑翔用。尾鳍叉形,下叶长于上叶。头、体背面青黑色,腹部银白色,各鳍浅灰黑色。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暖水性上层鱼类,常集群回游,可跳出水面1m左右的上空滑翔,滑行距离达数10m甚至100m以上,主食大型浮游动物如端足类、十足类及口足类等的幼体。春季鱼群常由外海向近岸进行生殖回游,产卵期5-7月。怀卵量2.7万-3.4万粒,卵球形,径1.78-2.18mm,卵膜厚,表面有丝状物,借此附着于海藻上。资源分布:我国分布于黄海、东海和南海。
性味
味甘;酸;性温
归经
脾;胃经
功能主治
催产;止痛;解毒消肿。主难产;胃痛;血痢腹痛;疝痛;乳疮;痔疮
用法用量
内服:烧存性研末,5-10g。外用:适量,烧存性研末,麻油调涂。
各家论述
1.《本草抬遗》:令易产,临时烧为黑末,酒下一钱匕。2.《纲目》:已狂已痔。
摘录
《中华本草》
《*辞典》:文鳐鱼
拼音注音
Wén Yáo Yú
别名
鳐(《吕氏春秋》),飞鱼(《本草拾遗》)。
出处
《本草拾遗》
来源
为飞鱼科动物燕鳐鱼的肉。
原形态
体略呈长椭圆形,背部及腹部颇宽,两侧较平,至尾部渐细.体长约30厘米左右。头颇短,背部平坦,两侧向下方倾斜,腹面狭窄。吻短。眼大,侧位而高。鼻孔每侧2个.口小。上下颌约等长,具圆锥状细齿.鳞圆形,甚大,其后缘呈波状。侧线位甚低,近腹缘,其后端不达尾鳍基部。背鳍12~14。臀鳍9~10,起点约在背鳍第6鳍条下方,其后端与背鳍最末鳍条相对。胸鳍15~16,宽大而特长,平置时可达臀鳍最末鳍条,可借此滑翔于水面。腹鳍大,平置时可达臀鳍底末端。尾鳍分叉,下叶长于上叶。体背面青黑色,侧下方及腹部银白色,背鳍及臀鳍灰色,胸鳍及尾鳍浅黑色。
常成群游泳于海洋之上层。能跃出水面,在1米左右的水面上空滑翔,滑行距离可至数十米甚至百米以上。产卵期5~7月。
生境分布
分布我国沿梅一带。
性味
《纲目》:"甘酸,无毒。"
功能主治
①《本草拾遗》:"令易产,临时烧为黑末,酒下一钱匕。"
②《纲目》:"已狂已痔。"
摘录
《*辞典》
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不是医药网站,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资料仅供参考。
别人正在查
- 金鸡脚
- 虎肚
- 柠檬桉叶
- 木瓜
- 薤白
- 刺苞南蛇藤叶
- 栗毛球
- 滇五味
- 剪刀股
- 万寿菊花
- 侧子
- 刺栗子
- 刺海松
- 猪肚
- 秋子梨
- 海通
- 带刺马鞭
- 大活
- 芒小米草
- 狗屎花
- 九香虫
- 白梅
- 鱼脑石
- 桂木干
- 莲须
- 八哥
- 虎掌草
- 蒿雀
- 海螺厣
- 滴水珠
- 羊血
- 桑椹子
- 桤木皮
- 黄花木
- 青盐陈皮
- 毛鬼头伞
- 刺血红
- 黄藨叶
- 红车轴草
- 石羊菜
- 野漆树根
- 三升米
- 叉枝鸦葱
- 石菖蒲花
- 獾骨
- 胡椒
- 莸
- 黄接骨丹
- 云南红豆蔻
- 红接骨草
- 天青地红
- 赤瓟
- 可爱花
- 金银花露
- 花脸细辛
- 水枇杷
- 小叶野决明
- 托柄菝葜
- 长叶紫珠
- 四照花皮
- 上山虎
- 笔筒草
- 蕨
- 鸡冠参
- 管仲
- 五香血藤
- 大花美人蕉
- 刺人参
- 芦子藤
- 山鸡蛋
- 雀卵
- 川木香
- 野木鱼
- 叉枝藻
- 广西过路黄
- 藏羚角
- 苦地胆
- 鹿仙草
- 鄂报春
- 蓝实
- 小叶爬岩香
- 苏土藁本
- 硬骨凌霄
- 盐蛇
- 小獐毛
- 小婆婆纳
- 蝙蝠
- 皮袋香根
- 建神曲
- 鮠鱼
- 紫金血藤
- 头花杜鹃
- 鳗鲡
- 大白顶草
- 山桂花
- 毛轴铁角蕨
- 夹竹桃
- 天仙藤
- 宽羽线蕨
- 全叶青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