醋柳果
《*辞典》:醋柳果
拼音注音
Cù Liǔ Guǒ
别名
沙枣(《高原中草药治疗手册》),大尔卜兴(藏名)。
出处
《西藏常用中草药》
来源
为胡颓子科植物沙棘的果实。10~11月采摘成熟果实,晒干。
原形态
沙棘,又名:醋柳、酸刺。
落叶灌木或乔木,高5~10米。具粗壮棘刺;枝幼时密被褐锈色鳞片。叶互生,线形或线状披针形,长2-6厘米,宽0.4~1.2厘米,两端钝尖,下面密被淡白色鳞片;叶柄极短。花先叶开放,雌雄异株;短总状花序腋生于头年枝上,花小,淡黄色,花被2裂;雄花花序轴常脱落,雄蕊4;雌花比雄花后开放,花被简囊状,顶端2裂。果为肉质花被管包围,近于球形,橙黄色,径0.5~1厘米。花期3~4月。果期9~10月。
生境分布
生于河边、沙土环境。分布华北、西北及四川、云南、西藏等地。
化学成分
果实含异鼠李素、异鼠李素-3-β-D-葡萄糖甙、异鼠李素-3-β-芸香糖甙及槲皮素、山奈酚的低糖甙。含维生素C达300毫克%以上,胡萝卜素3~4毫克%,维生素E10~15毫克%,维生素B1_0.2~0.4毫克%,维生素B2_0.4~0.5毫克%,叶酸0.5~0.8毫克%。又含苹果酸等。
干种子含油8%,油内脂肪酸成分为:饱和脂肪酸11.6%(棕榈酸、硬脂酸),油酸26.6%,亚油酸34.7%,亚麻酸27.0%。种子油含2.l%非皂化物质,内含玉蜀黍黄素、隐黄素、β-胡萝卜素、γ-胡萝卜素、西红柿烃,并有0.78谷甾醇,维生素E_212毫克%。
树皮含5-羟色胺等生物碱,又含胡萝卜素等。叶含维生索C_340.8毫克%,胡萝卜素、异鼠李素。鲜根瘤中含氯化血红素0.03毫克/克,约高于根其他部位的5倍。
本植物尚含哈尔醇和哈尔满。
性味
《西藏常用中草药》:"性温,味酸涩。"
归经
《高原中草药治疗手册》:"入肝、胃、大小肠经。"
功能主治
①《西藏常用中草药》:"活血散瘀,化痰宽胸,补脾健胃。治跌打损伤,瘀肿,咳嗽痰多,呼吸困难,消化不良。"
②《高原中草药治疗手册》:"生津止渴,清热制泻。治高热伤阴证,支气管炎,肠炎,痢疾。"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5钱。
摘录
《*辞典》
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不是医药网站,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资料仅供参考。
别人正在查
- 长隔距兰
- 齿缘钻地风
- 长白假水晶兰
- 陈火腿骨
- 长管蝙蝠草
- 虫豆柴
- 糯米
- 铜棒锤
- 牡荆子
- 一把伞
- 台湾千金藤
- 尖叶川黄瑞木
- 东廧子
- 对节叶根
- 烟管蓟
- 戟叶瓦韦
- 白桂
- 地钱
- 大麦泡
- 鱼尾葵叶
- 皂荚子
- 白头翁
- 剑叶铁树
- 刺芋
- 杏仁
- 小对叶草
- 毒蛆草
- 老牛揣
- 大葫芦
- 檵花叶
- 福参叶
- 骨把
- 小果白刺
- 贴骨散
- 小朴松实
- 雀头血
- 羚羊肉
- 小花青藤
- 金耳环
- 红丹参
- 东北鼢鼠
- 海螺厣
- 黄瓜皮
- 银边吊兰
- 漏斗瓶蕨
- 白马骨
- 二叶舞鹤草
- 吕宋楸毛
- 中华莛子藨
- 红花雪莲花
- 崖姜
- 蜈蚣
- 麦饭石
- 钱针万线草
- 毛木树
- 藏绵芪
- 漏斗菜
- 蜈蚣草根
- 益母草
- 刺老鸦
- 吐烟花
- 地锦草
- 牛髓
- 白子菜
- 假菠菜
- 红土子皮
- 红吹风
- 绿玉树
- 马尾伸筋
- 杠香藤
- 鹿筋
- 楮茎
- 葛蔓
- 寸节七
- 美味牛肝
- 赤甲红
- 苜蓿根
- 沙枣树皮
- 黑穗石蕊
- 木瓜
- 巴掌草
- 盘龙参
- 乳腐
- 栗树皮
- 大飞扬
- 地朝阳
- 龙齿
- 紫金标
- 菩提树花
- 巴豆
- 三角叶冷水花
- 枸橘核
- 黍根
- 蜂窝草
- 窝儿七
- 貂尾
- 鼋膏
- 长柄蕗蕨
- 鸱头
- 自事口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