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腹松鼠
《中华本草》:赤腹松鼠
拼音注音
Chì Fù Sōnɡ Shǔ
别名
红腹松鼠、松鼠
英文名
Sciurus;Squirrel
出处
始载于《中国药用动物志》。
来源
药材基源:为松鼠科动物赤腹松鼠去内脏的全体。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Callosciurus erythraeus (Pallas )采收和储藏:全年均可捕捉,猎杀后,除去内脏,阴干。
原形态
赤腹松鼠,中等大小树栖松鼠,体长19-25cm,体重280-420g。体侧无皮膜。吻短。耳小而圆。颈粗壮。前足常裸露,后足5趾具全,后足踵部被毛。爪锐利呈钩状,尾略短于体长或略相等。背部及四肢外侧为橄榄黄杂有黑毛。颈部为淡灰色。胸腹部及四肢内侧均为锈红色或棕红色。尾背部背色,后半部毛较长,黄黑相间,形成不明显的半环状。耳郭发黄,无簇毛。眼及面颏部色浅灰。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栖居于热带雨林、季雨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次生稀树灌丛或果园中。资源分布:分布于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湖北、湖南、广东、海南、广西、四川、贵州、云南、西藏等地。
性味
味甘;咸;性平
归经
肺;肝经
功能主治
活血调经;行气止痛。主跌打伤痛;骨折;月经不调;闭经;痛经
用法用量
内服:焙干研粉,3-9g。
各家论述
《中国药用动物志》:有理气调经的功效。主治肺结核、月经不调等症。
摘录
《中华本草》
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不是医药网站,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资料仅供参考。
别人正在查
- 土红苓
- 山茶子
- 刺榆叶
- 松毛火绒草
- 中华水龙骨
- 柱果铁线莲
- 中亚天仙子
- 马蔺花
- 枳椇
- 白芥
- 陆英根
- 平地木
- 周裂秋海棠
- 野把子
- 指天椒
- 荔枝根
- 粉防己
- 多穗石柯茎
- 老鸦胆叶
- 饭汤子
- 虎尾轮根
- 岩乌头
- 小石松
- 石韦根
- 赤链蛇
- 漆树根
- 糯米
- 紫花芥子
- 寒莓
- 老虎刺
- 蜂药
- 半柱花
- 沙枣花
- 雪三七
- 牛耳枫子
- 断线蕨
- 星星草
- 狸尾草
- 九龙吐珠
- 牛耳大黄叶
- 华风车子根
- 紫藤根
- 丽江独活
- 白地牛
- 牡荆油
- 龟版
- 扁豆
- 水苏根
- 紫茎牙痛草
- 鬼箭锦鸡儿
- 僵蚕
- 牛角瓜
- 新疆紫草
- 牛蒡子
- 柑
- 蚂蚁花根
- 六月雪叶
- 管南香
- 都拉
- 大白顶草
- 巨藻
- 左黑果
- 朱砂根
- 橘
- 鸭公树子
- 樟树皮
- 大叶钓樟
- 满山红油
- 蛇退
- 大鱼鳔花
- 繁缕
- 肉桂油
- 瓢瓜
- 马雹儿
- 百日草
- 香橼
- 茖葱
- 括金板
- 梧桐花
- 扁豆根
- 宽叶鼠曲草
- 长盖铁线蕨
- 棣棠花
- 蚍子草
- 鸡冠子
- 柞木叶
- 枣叶
- 羊齿天冬
- 水晶鱼
- 石菖蒲花
- 阴香叶
- 碗花草根
- 驴毛
- 水马齿苋
- 甜瓜花
- 三块瓦
- 角蒿
- 青蛇藤
- 中华石楠
- 糖橘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