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山蚂蟥
《中华本草》:野山蚂蟥
拼音注音
Yě Shān Mǎ Huánɡ
别名
山蚂蟥、毛萝菜
英文名
Herb of Manybract Bothriospermum
出处
出自《湖南药物志》
来源
药材基源:为紫草科植物多苞斑种草的全草。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Bothriospermum secundum Maxim.采收和储藏:春、夏季采收,拣净,鲜用或晒干。
原形态
多苞斑种草,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高25-40cm。具直伸的根。茎直立,有纵棱,上部分枝较多,全株被硬毛及伏毛。基生叶有柄;叶片倒卵状长圆形,长2-5cm,先端钝,基部渐狭,近全级;茎生叶无柄,叶片长圆形或卵状披针形,长2-4cm,宽0.5-1cm,两面均被基部具基盘的平伏刚毛。花单生于枝稍叶腋,形成多苞片的总状花序,长10-20cm,花和苞片依次排列,各偏于一侧,苞片长圆形或卵状披针形,被硬毛或短伏毛;花梗下垂,果期通常不增长;花萼5深裂,裂片线状披针形,外面密生硬毛;花冠蓝色至浅蓝色,长3-4mm,先端5裂,裂片卵圆形,喉部有细长附属物,呈梯形,先端微凹;雄蕊5,花丝极短,内藏,与花瓣裂片互生;雌蕊1,子房4深裂,花柱极短,柱头头状。小坚果4,卵状椭圆形或肾形,长1-2mm,密生疣状突起,腹面有椭圆形环状凹陷。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海拔250-2100m的山坡、荒地、路旁草丛中及灌木林下。资源分布:分布于东北及河北、山西、陕西、甘肃、青海、山东、江苏、台湾、湖北、湖南、广西、四川、云南等地。
性味
苦;凉
归经
肺;肝经
功能主治
祛风;利水;解疮毒。主水肿聚起;疮毒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9g。外用:煎水洗。
复方
①治遍身暴肿:野山蚂蟥三钱,土大黄二钱,荞子莲二钱。水煎,内服少许;其余药汁洗擦全身。②治疮毒:野山蚂蟥,煎水洗患处。
摘录
《中华本草》
《*辞典》:野山蚂蟥
拼音注音
Yě Shān Mǎ Huánɡ
别名
山蚂蟥、毛萝菜
出处
《湖南药物志》
来源
为紫草科植物多苞斑种草的全草。春、夏花开时采收,晒干。
原形态
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高25~70厘米,全体具刺毛。茎直立,上部分枝较多,或从基部分枝,有纵棱。叶互生,椭圆状披针形,或卵状披针形,长1.5~6厘米,宽5~10毫米,先端钝或尖,基部窄狭,近全缘,两面均被平伏刚毛,上部叶无柄,下部叶有柄。花单生于枝梢叶腋,或为具多数苞片的总状花序,花有柄,通常下垂,密生粗毛;花萼5深裂,裂片线状披针形,外面密生粗毛;花冠蓝色,筒部甚短,先端5裂,裂片卵圆形,花冠筒喉部有鳞片5;雄蕊5,与花瓣裂片互生,花药卵形;雌蕊1,子房上位,4深裂,花柱短,柱头头状。小坚果4,卵状椭圆形,长约0.2厘米,宽约0.1厘米,腹侧的着生面具椭圆状疤痕,平滑而有边缘,纵列。花期春夏。
生境分布
野生于路边、山坡、荒地草丛中。分布我国北部及东部各地。
功能主治
祛风,解毒,杀虫。
复方
①治遍身暴肿:野山蚂蟥三钱,土大黄二钱,荞子莲二钱。水煎,内服少许;其余药汁洗擦全身。
②治疮毒:野山蚂蟥,煎水洗患处。
摘录
《*辞典》
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不是医药网站,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资料仅供参考。
别人正在查
- 茄子
- 古钩藤
- 紫藤根
- 大花素馨花
- 雪乌
- 祖师麻
- 赤甲红
- 椰子浆
- 野木鱼
- 山荆子
- 椒蒿
- 雉肝
- 蟑螂
- 南方六道木
- 佛手露
- 南板蓝叶
- 南鹤虱
- 迷迭香
- 大狼把草
- 巴豆霜
- 伞花绢毛菊
- 声色草
- 番薯
- 鼻血草
- 家独行菜
- 峨眉黄芩
- 黑石耳
- 金堂葶苈
- 黄颔蛇
- 山大刀
- 八月炸
- 水龙
- 毛莲蒿
- 四大天王
- 紫三角
- 苦木
- 单叶铁线莲
- 腊雪
- 泽泻
- 微籽
- 海芋
- 竹芋
- 芡实
- 藕粉
- 芒萁
- 柚皮
- 山鸡
- 枸橘刺
- 窝儿七
- 獭胆
- 灵芝
- 鞑新菊
- 刺猬皮
- 鸦胆子
- 蟾舌
- 土燕窝
- 河豚子
- 红轮千里光
- 芒萁骨
- 文鳐鱼
- 苏铁蕨
- 玉簪花
- 滇高良姜
- 铁马豆
- 鲨鱼胆
- 豆黄
- 鼻血雷
- 到老嫩
- 栓皮栎
- 粗灰钉
- 柳叶藓
- 草藤乌
- 牛耳枫
- 盘石龟
- 冰球子
- 松子仁
- 冬葵子
- 白榄根
- 黑面叶
- 土连翘
- 詹糖香
- 岩藿香
- 菊花苗
- 菜豆树
- 透明草
- 羊奶果
- 黄芩子
- 野火绳
- 苏土藁本
- 通花根
- 十两叶
- 百灵草
- 红花岩黄芪
- 小龙胆草
- 云南野砂仁
- 野山蚂蟥
- 羊踯躅根
- 金雀儿
- 水松枝叶
- 斑鸠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