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猪皮
《中华本草》:野猪皮
拼音注音
Yě Zhū Pí
英文名
Wild boar skin
出处
出自《本草纲目》
来源
药材基源:为猪科动物野猪的皮。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Sus scrofa Linnaeus采收和储藏:捕杀后,去毛;剥皮,晾干。
原形态
野猪,形似家猪。体长红1.5m,体重约150kg,最大雄猪可达250kg。其头部较宽大,吻部十分突出,呈圆锥形,末端具裸露的软骨垫。雄猪犬齿特别发达,上下犬齿皆向上翘,称为獠牙,露出唇外,雌猪獠牙不发达。耳直立,四肢较短,尾细小。身体被刚硬的针毛,背脊鬃毛显着,这些毛的尖端大多分叉。一般为棕黑色,面颊、胸部杂有灰白、污白色毛。幼猪躯体呈淡黄褐色,背部有6条淡黄色纵纹,俗称“花猪”。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多栖息于灌木丛、较潮湿的草地或混交林、阔叶林中晨昏或夜间活动;性极凶猛;一般成群活动。杂食性,植物根茎、野果、动物尸体及各种昆虫均食,亦盗食农作物。资源分布:分布几乎遍及全国。
形状
性状鉴别,呈不规则的块状,皮厚0.9-2cm,外表面灰黑色,密布细小的颗粒状突起及较深的皱褐,并带有较多黑色粗壮的硬毛。内表面较光滑,无纤维状露出物。断面黄棕色,较粗烽,半透明,表面颗粒突起较钝,质坚硬,味咸微腹。[br]显微鉴别,表皮横要面,表皮颗粒突起常呈单粒,或2-3个成群,具环纹,内含棕色物,于中心常呈放射性存在。
性味
味甘;性平
归经
心;肺;脾;肾经
功能主治
解毒生肌;托疮。主鼠瘘;恶疮;疥癣
用法用量
内服:烧灰;研末冲,3-9g。外用:适量,烧灰调敷。
摘录
《中华本草》
《*辞典》:野猪皮
拼音注音
Yě Zhū Pí
出处
《纲目》
来源
为猪科动物野猪的皮。
原形态
动物形态详"野猪肉"条。
功能主治
《纲目》:"烧灰,涂鼠瘘恶疮。"
摘录
《*辞典》
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不是医药网站,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资料仅供参考。
别人正在查
- 蜜环菌
- 小火草
- 海鳗头
- 铁箍散
- 土田七
- 麻腐
- 腊梅
- 白线蛇
- 桤木
- 石花
- 藕粉
- 香果脂
- 瓜蒌皮
- 海芋
- 五气朝阳草
- 委陵菜
- 三爪金龙
- 胡桃青皮
- 刺蒺藜
- 鱼虱子
- 理肺散
- 温大青
- 枇杷花
- 綟木
- 木香子
- 菾菜根
- 牛奶树
- 地钱
- 酸枣树皮
- 玛瑙
- 藤槐
- 乔木刺桐
- 黄海葵
- 鹿骨
- 蝇子草
- 冬里麻根
- 霞天曲
- 岩胡椒
- 菅
- 蛇莓根
- 白鱼
- 海虾壳
- 野三七
- 七叶胆
- 毛毡草
- 蛇疙瘩
- 血党
- 鸡屎白
- 慈竹叶
- 角花胡颓子
- 地龙
- 小罗伞
- 家麻树
- 八爪金龙
- 土附子
- 绣线菊子
- 白朱砂莲
- 罗勒子
- 灰包
- 灯心草根
- 朱顶红
- 干姜
- 地五泡藤
- 甘蔗皮
- 香茶菜根
- 苔菜
- 甘草梢
- 东风菜
- 黄杨木
- 棉团铁线莲
- 金环蛇
- 黑老头
- 土箭芪
- 曼陀罗子
- 峨嵋耳蕨
- 千金子霜
- 棕榈根
- 黄花地丁
- 桃叶
- 地柏树
- 花鱼
- 白花丹
- 麋骨
- 豆角柴
- 小白绵参
- 绿茎槲寄生
- 大狗尾草
- 土人参
- 密蒙花
- 黄明胶
- 红管药
- 香柏
- 小三棵针
- 兔儿风
- 地笋
- 铅丹
- 山油柑叶
- 虎杖叶
- 剪刀股
- 螳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