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蕊草
《中华本草》:三蕊草
拼音注音
Sān Ruǐ Cǎo
来源
药材基源:为野牡丹科植物三蕊草的全草。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Sonerila tenera Royle采收和储藏:春、夏季采收,洗净,晒干。
原形态
三蕊草 草本,高5-15cm。茎纤细,略四棱形,棱上具狭翅,被平展的腺毛及微柔毛。叶柄长1-3mm,被腺毛;叶片膜质,狭椭圆形至卵形,先端短渐尖,基部楔形,长(5-)10-25mm;宽(3-)4-7mm,边缘具细锯齿,齿尖有刺毛,叶面被星散的长粗毛,中、侧脉微隆起,背面仅脉上具星散的长粗毛,其余无毛或具糠秕,中、侧脉隆起,侧脉2对,其中1对基出。蝎尾状聚伞花序,顶生,有花2-5朵,长1-2.5cm,被平展的腺毛;总花梗长8-15mm,花梗长1-5mm,被疏腺毛,略三棱形;花萼钟状管形,长约4mm,略具三棱,具6脉,常仅脉上被疏腺毛,裂片极短,广卵状三角形;花瓣粉红色、紫红色或浅蓝色,长圆状椭圆形,顶端急尖,1侧偏斜,外面中脉具疏腺毛;雄蕊3,等长,花丝与花药近等长,花药小,广卵形,长约1.8mm,基部叉开,药隔不延长;子房瓶形,先端膜质冠微3裂。蒴果柱状圆锥形,略具3棱,长约4mm,宽2mm,与宿存萼贴生;宿存萼被疏腺毛,具6脉。花期8-10月,果期10-12月。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海拔800-1800m的松林下、林间空地、林缘路边草丛中及草地。资源分布:分布于江西、广东、广西、云南等地。
性味
味甘;微苦;性平
功能主治
补血活血。主血虚萎黄;崩漏;月经不调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6-15g。
摘录
《中华本草》
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不是医药网站,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资料仅供参考。
别人正在查
- 山丹花
- 花叶假杜鹃
- 花杜仲藤
- 花被单
- 使君子根
- 十大功劳根
- 花楸
- 山水芹菜
- 山油柑叶
- 虎尾轮根
- 使君子叶
- 花椒叶
- 荷花
- 三枝标
- 虎骨
- 山胡椒
- 使君子
- 十大功劳
- 黄杞叶
- 山一笼鸡
- 胡麻叶
- 山棯子
- 荷青花
- 山檨叶泡花树
- 三爪金龙
- 红蓝地花
- 花斑叶
- 山棯叶
- 蕙兰
- 三角叶冷水花
- 三钻七
- 红花雪莲花
- 胡椒
- 山羊油
- 山羊角
- 山东肿足蕨
- 黄瓜子
- 花叶冷水花
- 花叶秋海棠
- 花椒簕
- 花蕊石
- 三叶海棠
- 蕙实
- 鲛鲨白
- 胡莲
- 虎骨胶
- 升药底
- 商陆
- 射鸡尾
- 山壳骨
- 红花青藤
- 红蒿枝
- 胡桃叶
- 山枇杷叶
- 山胡萝卜
- 山芝麻
- 红花酢浆草
- 红靛
- 胡桃壳
- 黄山药
- 荷梗
- 山百部
- 虎掌草
- 伞梗虎耳草
- 豪猪千
- 四棱筋骨草
- 红钉耙藤
- 胡子七
- 胡荽
- 山枇杷根
- 山沉香
- 蛤仔
- 红血藤
- 黄桷根
- 黄桷皮
- 山尖菜
- 山核桃
- 三叶铜钱草
- 山白果根
- 虎爪
- 丝点地梅
- 铧头草
- 红茴香根
- 红麸杨
- 虎咬癀
- 四叶草
- 黄大豆
- 黄开口
- 胡豆草
- 三头灯心草
- 上树咳
- 虎杖香蕈
- 黄泥菜
- 胡荽子
- 扭子菜
- 山椒根
- 山紫菀
- 红花锦鸡儿
- 三角风
- 山桂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