刷把草
《*辞典》:刷把草
拼音注音
Shuā Bǎ Cǎo
出处
《四川中药志》
来源
为柳叶莱科植物喜马拉雅柳叶菜的全草。
原形态
直立草本,高可达60厘米,有分枝。主根粗短,须根细。茎圆柱形,中空,绿色,有2槽,槽中生柔毛。单叶对生;披针形或狭披针形,长2~6厘米,宽0.5~1.5厘米,先端渐尖,边缘具细齿,基部渐狭,两面光滑;无柄或近于无柄。花单生叶腋;具长梗;花萼深4裂,裂片披针形;花瓣4枚,倒卵形,先端凹;雄蕊8,不等长,花丝短,花药藏于花冠之内;子房下位,4室,柱头4裂。蒴果细长,长可达6厘米,宽约1.5毫米;种子多数,小形;顶端具一束白色丝状毛。花期夏季。
生境分布
生于坡地向阳处或半阴处。分布我国西南及西藏等地。
性味
《四川中药志》:"性平,味淡,无毒。"
功能主治
《四川中药志》:"治喉头肿痛,咳嗽声嘶,风热头昏。"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0.5~1两。
临床应用
治疗腹泻:取刷把草全草3两,切碎,加水1000毫升,煎成500毫升。每日3次分服,连服2~3日,小儿酌减。所治肠炎34例,全部治愈;急性菌痢10例,治愈5例;单纯性消化不良10例,治愈8例。
摘录
《*辞典》
《中华本草》:刷把草
拼音注音
Shuā Bǎ Cǎo
别名
怀胎草、山柳叶菜、无风自动草
英文名
Herb of Himalayan Willow weed
出处
出自《四川中药志》
来源
药材基源:为柳叶菜科植物滇藏柳叶菜的全草。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Epilobium himalayense Hausskn.[E.himalayense Hausskn.]采收和储藏:夏、秋季采收,洗净,切段,晒干或鲜用。
原形态
多年生直立草本,高达60cm。主根粗短,须根细。茎圆柱形,中空,常呈紫红色,棱线不明显,周围被曲柔毛及腺毛;有分枝。无基生叶,茎生叶对生,上部的互生,绿以,花期常变红色;无柄或近于无柄;叶片披针形或狭披针形,长2-6cm,宽0.5-1.5cm,先端渐尖,边缘具细齿,基部渐狭,两面光滑,仅脉上及边缘被曲柔毛。花两性,单生于叶腋,具长梗;花萼深4裂,裂征披针形;花瓣4,淡紫色或紫红色,倒卵形,先端凹;雄蕊8,不等长,花丝短,花药藏于花冠内;子房下位,4室,柱头4裂。蒴果细长,长可达6cm,宽约1.5mm;种子多数,小型;先端具1束白色丝状毛。花期7-8月。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海拔2300-4000m的林缘、坡地向阳处或半阴处。资源分布:分布于四川、云南、西藏等地。
形状
性状鉴别 根10数条,丛生,稍肉质。茎有分枝,圆柱状,基部叶对生,上部渐互生,叶片狭卵形,长2-6cm,宽0.5-1.5cm,先端尖,边缘具细齿,近无柄。花单生于上部叶腋内,红色,萼4,管细长,具长柄。蒴果细长,种子多数,顶端具1束白色丝状毛。
性味
味辛;淡;性平
归经
归肺;肝经
功能主治
疏风清热;利湿止泻;活血接骨。主风热头痛;咽喉肿痛;声音嘶哑;腹泻;闭经;疮痈肿毒;跌打骨折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5-30g。外用:适量,捣敷。
各家论述
《四川中药志》:治喉头肿痛,咳嗽声嘶,风热头昏。
摘录
《中华本草》
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不是医药网站,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资料仅供参考。
别人正在查
- 海州常山
- 苏铁根
- 流苏子根
- 光叶石楠
- 丝瓜叶
- 四大天王
- 天青地白
- 苦苣根
- 大木通
- 石头菜
- 象骨
- 穬麦蘖
- 雀梅藤叶
- 蛇不见
- 华东木蓝
- 雀榕叶
- 对叉疔药
- 阔叶假参
- 地精草
- 柠檬皮
- 诃子核
- 土马鬃
- 渐尖毛蕨
- 大树跌打
- 青海防风
- 牛髓
- 隔山撬
- 苍山冷杉
- 鳕鱼骨
- 榕树果
- 菩提树花
- 假连翘
- 鸡枞
- 青蟹
- 打箭菊
- 铁灯台
- 亮光菜
- 轮叶铃子香
- 红娘子
- 东北桤木
- 蓖麻根
- 石蕊
- 黄毛耳草
- 荜澄茄
- 蠵龟筒
- 驴蹄草
- 红川乌
- 柳杉
- 猪笼草
- 七叶莲
- 贴骨散
- 鹈鹕脂油
- 铅灰
- 龙牙楤木
- 长春花
- 浮萍
- 樟
- 烂茶叶
- 土人参
- 白马骨
- 水藁本
- 匍伏堇
- 七叶一把伞
- 红石耳
- 太平莓
- 蝌蚪
- 栝楼皮
- 鱼脑石
- 角蒿
- 刺梨根
- 楮实子
- 鲛鲨白
- 寄居蟹
- 青药
- 接骨木
- 蜗牛壳
- 常春藤
- 石柑子
- 新塔花
- 穿地龙
- 马牙七
- 金线草
- 蕨
- 蚌花
- 凌霄花
- 小通草叶
- 山大颜
- 草本三角枫
- 苦竹叶
- 石蟾蜍
- 密陀僧
- 海松子
- 狗肝菜
- 飞天蜈蚣
- 通花根
- 七里香
- 山丹
- 尖尾风
- 南瓜须
- 博落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