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蛤
《*辞典》:文蛤
拼音注音
Wén Há
别名
花蛤(《梦溪笔淡》),黄蛤(《现代实用中药》),圆蛤(《药材资料汇编》),白利壳(《中药志》)。
出处
《本经》
来源
为帘蛤科动物文蛤的贝壳。4~10月间采捕,去肉,洗净,晒干。
原形态
贝壳2片,坚厚,背缘略呈三角形,腹缘略呈圆形。壳长约5~12厘米,高度约为长度的4/5,宽度约为长度的1/2。壳顶突出,先端尖,微向腹面弯曲,位于贝壳背面中部略靠前方。小月面狭长,呈矛头状;楯面宽大,卵圆形。韧带黑褐色,粗短,凸出壳面。贝壳表面膨胀,光滑,被有一层光泽如漆的黄灰色壳皮。由壳顶开始,常有许多环形的褐色带。顶部具有齿状或波纹状褐色花纹。壳皮常磨损脱落,使壳面成为白色。贝壳内面白色,前后缘有时略呈紫色。铰合部宽。右壳有3个主齿及2个前侧齿,2前主齿短而高,呈人字排列;后主齿强大,斜长;左壳具3个主齿和1个前侧齿,2前主齿略呈三角形;后主齿长,与贝壳背缘平行,齿面具纵沟,沟内有波形横脊;前侧齿短而高。外套痕显明,外套寞短,呈半圆形。前闭壳肌痕小,略呈半圆形;后闭壳肌痕大,呈卵圆形。足扁平,舌状。
生境分布
生活于浅海泥沙中,通常分泌胶汁带或囊状物,使身体悬浮水中,借潮流而迁移。我国沿海均有分布。产广东、山东、福建、江苏等地。
形状
贝壳略呈三角形,向外隆起,外面灰白色,近壳顶处或全部布有棕色或银灰色轮纹,或被棕色薄膜,平滑而有光泽。内面乳白色或略带青紫,平滑,亦有光泽。质坚硬而重,断面显层状。气无,味淡。以光滑,黄白色,无泥垢者为佳。
性味
咸,平。
①《别录》:"味咸,平,无毒。"
②《本经逢原》:"咸,平,微寒,无毒。"
炮制
文蛤:洗净晒干,碾碎。煅文蛤:将文蛤置无烟火上煅红,取出放冷,碾碎。
①《本草汇言》:"用酒煮一时,乘热捣细用。"
②《本经逢原》:"用酸浆水或醋,煮半日许,捣粉用。"
归经
①《注解伤寒论》:"走肾。"
②《长沙药解》:"入手太阴肺、足太阳膀胱经。"
功能主治
清热,利湿,化痰,软坚。治口渴烦热,咳逆胸痹,瘰疬,痰核,崩漏,痔瘘。
①《本经》:"主恶疮蚀,五痔。"
②《别录》:"咳逆胸痹,腰痛胁急,鼠痿,大孔出血,崩中漏下。"
③《汤液本草》:"能利水。治急疳蚀口鼻,烧灰腊猪脂和涂之。"
④《长沙药解》:"清金利水,解渴除烦,化痰止嗽,软坚消痞。"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2~4钱,或入散剂。外用:研末调敷。
注意
《本草经巯》:"病属邪热痰结者宜之,气虚有寒者不得用。"
复方
①治渴欲饮水不止者:文蛤五两。上一味,杵为散,以沸汤五合,和服方寸匕。(《金匮要略》文蛤散)
②治痰饮胶结不化,为咳逆、为胸痹者:文蛤一两(烧存性,研极细末),姜制半夏、胆星、厚朴、陈广皮、白芥子、于白术、枳实各一两(俱同麸皮拌炒)。上研为末,每早晚各服一钱,食后白汤调服。(《方脉正宗》)
备注
本品和青蛤的贝壳,药材通称为海蛤壳。
摘录
《*辞典》
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不是医药网站,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资料仅供参考。
别人正在查
- 望江南子
- 瓦韦
- 无柄卫矛
- 无名木皮
- 温泉
- 无腺橉木
- 维特他
- 无尾果
- 剑叶铁树
- 红薯细辛
- 大叶青木香
- 接骨木叶
- 挖耳子草
- 文殊兰果
- 王瓜子
- 老鼠竻
- 梧桐叶
- 毛山荆子
- 党参
- 莴苣
- 挖耳草根
- 梧桐白皮
- 猬肉
- 猬脑
- 王瓜根
- 无名异
- 武靴藤
- 王瓜
- 莴苣子
- 问题特
- 无患子皮
- 无莿根
- 挖耳草
- 文竹
- 望江南
- 瓮菜癀
- 芜菁甘蓝子
- 问荆
- 文冠果
- 蜈蚣萍
- 蕹菜根
- 晚香玉
- 瓦楞子
- 网纹灰包
- 蜗牛
- 无患子树皮
- 无名子
- 刺天茄
- 蜈蚣藤
- 无患子叶
- 豌豆七根
- 蜈蚣七
- 雾水葛
- 梧桐子
- 蜈蚣藻
- 猬胆
- 碗花草根
- 蜈蚣兰
- 梧桐花
- 楮皮间白汁
- 豌豆
- 梧桐根
- 葫芦巴
- 黄水芋
- 花姬蛙
- 圆叶千金藤
- 灯盏细辛
- 雉肝
- 杯苋
- 石脑油
- 凤仙
- 窝儿七
- 阿里红
- 韭子
- 棵麻
- 珊瑚冬青
- 山荆子
- 玉米轴
- 长梗千里光
- 穗花杉种子
- 粗榧枝叶
- 杜根藤
- 厚叶贯众
- 两指剑
- 南枳椇
- 苦楝皮
- 玉铃花
- 神仙掌花
- 大串连果
- 树茭瓜
- 榕树皮
- 大香附子
- 糖茶藨
- 火赤链蛇
- 火焰兰
- 石刁柏
- 榆树
- 红寒药
- 布荆
- 橙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