蝤蛑
《中华本草》:蝤蛑
拼音注音
Yóu Móu
别名
拨棹子、蟳、海蟳、金蟳、赤甲红、石其角、石蟹、火蠓、红夹子、鬼脸儿
英文名
Swimming Crab
出处
出自《本草纲目拾遗》1.《本草拾遗》:蝤蛑,大者长尺余,两螯至强。随大潮退壳,一退一长。2.《本草图经》:扁而最大,后足阔者为蝤蛑,岭南人谓之拨掉子,以后脚形如掉也。其大者如升,小者如盏碟,两螯无毛,所以异于蟹。3.《闽中海错疏》:海蟳,蝤蛑也,长尺余,壳黄色青。金蟳色黄。虎蟳,文有虎斑。
来源
药材基源:为梭子蟹科动物日本蟳或其近缘动物的全体。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Charybdis japonica (A. Milne- Edwards)采收和储藏:捕后洗净,鲜用,或用开水烫死,晒干。
原形态
日本蟳,头胸甲呈横卵圆形,一般长约60mm,宽90mm左右,表面隆起,胃、鳃区具横委的微细颗粒隆线。额稍突,分6个锐齿,中间2齿稍突。前侧缘拱起,连外眼窝齿共具6锐齿。螯足壮大,不甚对称,长节前缘一般具3粗刺,基部1个最小腕节内末角具1壮刺,外侧面具3小刺,掌节内外面隆起。,外基角具1刺,背面的两条隆脊上各具2齿,两指比掌节长,表面貌纵沟。步足各节背腹缘均具刚毛,前节与指节均扁平,呈桨状。腹肢退化,藏于退化的腹部内侧,雌体4对用以抱卵;雄体2对,转化为交接器。背面绿棕色或深紫色,螯足表面呈深紫色,指深黑色,步足上面紫棕色,下面较浅。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活于低潮线10m的水深内,有海藻的泥沙质水底或石隙间。每年5-6间为产卵期。资源分布:全国沿海均有分布。
性味
味咸;微辛;性温
归经
脾;胃经
功能主治
活血化瘀;消食;通乳。主血瘀经闭;产后瘀滞腹痛;消化不良;食积痞满;乳法不足
用法用量
内服:煮熟,5-15g;或焙干研末。
注意
《中国动物药志》:“孕妇慎服。”
摘录
《中华本草》
《*辞典》:蝤蛑
拼音注音
Yóu Móu
别名
蝤媒(陶弘景),拨棹子、蟳(《本草图经》),海蟳(《闽中海错疏》)。
出处
《日华子本草》
来源
为蝤蛑科动物日本蟳或其近缘动物的肉。
原形态
全体被有坚硬的甲壳,背面灰绿色或棕红色,头胸部宽大,甲壳略呈扇状,长约6厘米,宽约9厘米;前方额缘有明显的尖齿6个;前侧缘亦有6个宽锯齿,额两侧有具有短柄的眼1对,能活动。口器由3对颚足组成,前端有大小触角2对。胸肢5对,第1对为强大的螯足,第2~4对,长而扁。末端爪状,适于爬行,最后1对,扁平而宽,末节片状,适于游泳。腹部退化,折伏于头胸部下方,无尾节及尾肢,雌性腹部呈圆形,雄者呈三角形,腹肢退化,藏于腹的内侧,雌者4对,用以抱卵;雄者仅2对,且已特化为交配器。
生活于浅海中,喜栖于海边沙滩的碎石块下或石隙间。常捕食小鱼、小虾及小型贝类动物,有时也食动物的尸体和水藻等。
生境分布
我国沿海均有分布。
性味
①《日华子本草》:"冷,无毒。"
②《纲目》:"咸,寒,无毒。"
功能主治
①《本草拾遗》:"主小儿闪痞。煮食之。"
②《日华子本草》:"解热气,治小儿痞气。"
摘录
《*辞典》
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不是医药网站,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资料仅供参考。
别人正在查
- 地刷子
- 竹节人参叶
- 软皮树
- 暗鳞鳞毛蕨
- 猫人参
- 短柄忍冬
- 香雪兰
- 酸藤果
- 山莨菪
- 梁王茶
- 朝鲜梾木枝
- 八角香
- 细叶卷柏
- 钩钱草
- 吐铁
- 顺地红
- 黄鼬
- 藤槐
- 赛莨菪
- 凤仙透骨草
- 蝗虫
- 鱼眼草根
- 红牛尾七
- 香青
- 荜茇根
- 酸枣仁
- 苣荬菜
- 槟榔
- 鄂报春
- 圆叶碱毛茛
- 凹裂毛麝香
- 柠檬桉树脂
- 光枝勾儿茶
- 云南山梅花
- 圆叶白杨树
- 光板猫叶草
- 碎兰花根
- 春尖油
- 白花鹅掌柴
- 小血光藤
- 黄山五叶参
- 密穗砖子苗
- 桃枝
- 香果树
- 金狗脊黄毛
- 臭黄荆根
- 光刺兔唇花
- 牛嗓管树根
- 滇南冠唇花
- 甘青雪莲花
- 矮茎冷水花
- 光果南蛇藤
- 岭南铁角蕨
- 光梗丝石竹
- 念珠根黄芩
- 牯岭凤仙花
- 长管蝙蝠草
- 牛大力
- 益母草
- 楮茎
- 蚌花
- 三匹叶
- 木槿皮
- 毛连
- 貒膏
- 乌尼参
- 灰藋
- 构皮麻
- 绿豆皮
- 獾油
- 缩砂蜜
- 柳杉
- 蚍子草
- 鹿蹄肉
- 四叶参
- 苦马豆
- 飞蛾树
- 瓜馥木
- 暴马子
- 银鲛
- 波罗蜜
- 落马衣
- 柴桂
- 狐狸尾
- 花榈木
- 鸡尾木
- 梅梗
- 羊髓
- 土槿皮
- 桃胶
- 钩藤
- 蟾舌
- 蝎子七
- 七叶胆
- 锁阳
- 硼砂
- 铁苋
- 蝮蛇骨
- 血藤
- 胡颓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