蝤蛑
《中华本草》:蝤蛑
拼音注音
Yóu Móu
别名
拨棹子、蟳、海蟳、金蟳、赤甲红、石其角、石蟹、火蠓、红夹子、鬼脸儿
英文名
Swimming Crab
出处
出自《本草纲目拾遗》1.《本草拾遗》:蝤蛑,大者长尺余,两螯至强。随大潮退壳,一退一长。2.《本草图经》:扁而最大,后足阔者为蝤蛑,岭南人谓之拨掉子,以后脚形如掉也。其大者如升,小者如盏碟,两螯无毛,所以异于蟹。3.《闽中海错疏》:海蟳,蝤蛑也,长尺余,壳黄色青。金蟳色黄。虎蟳,文有虎斑。
来源
药材基源:为梭子蟹科动物日本蟳或其近缘动物的全体。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Charybdis japonica (A. Milne- Edwards)采收和储藏:捕后洗净,鲜用,或用开水烫死,晒干。
原形态
日本蟳,头胸甲呈横卵圆形,一般长约60mm,宽90mm左右,表面隆起,胃、鳃区具横委的微细颗粒隆线。额稍突,分6个锐齿,中间2齿稍突。前侧缘拱起,连外眼窝齿共具6锐齿。螯足壮大,不甚对称,长节前缘一般具3粗刺,基部1个最小腕节内末角具1壮刺,外侧面具3小刺,掌节内外面隆起。,外基角具1刺,背面的两条隆脊上各具2齿,两指比掌节长,表面貌纵沟。步足各节背腹缘均具刚毛,前节与指节均扁平,呈桨状。腹肢退化,藏于退化的腹部内侧,雌体4对用以抱卵;雄体2对,转化为交接器。背面绿棕色或深紫色,螯足表面呈深紫色,指深黑色,步足上面紫棕色,下面较浅。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活于低潮线10m的水深内,有海藻的泥沙质水底或石隙间。每年5-6间为产卵期。资源分布:全国沿海均有分布。
性味
味咸;微辛;性温
归经
脾;胃经
功能主治
活血化瘀;消食;通乳。主血瘀经闭;产后瘀滞腹痛;消化不良;食积痞满;乳法不足
用法用量
内服:煮熟,5-15g;或焙干研末。
注意
《中国动物药志》:“孕妇慎服。”
摘录
《中华本草》
《*辞典》:蝤蛑
拼音注音
Yóu Móu
别名
蝤媒(陶弘景),拨棹子、蟳(《本草图经》),海蟳(《闽中海错疏》)。
出处
《日华子本草》
来源
为蝤蛑科动物日本蟳或其近缘动物的肉。
原形态
全体被有坚硬的甲壳,背面灰绿色或棕红色,头胸部宽大,甲壳略呈扇状,长约6厘米,宽约9厘米;前方额缘有明显的尖齿6个;前侧缘亦有6个宽锯齿,额两侧有具有短柄的眼1对,能活动。口器由3对颚足组成,前端有大小触角2对。胸肢5对,第1对为强大的螯足,第2~4对,长而扁。末端爪状,适于爬行,最后1对,扁平而宽,末节片状,适于游泳。腹部退化,折伏于头胸部下方,无尾节及尾肢,雌性腹部呈圆形,雄者呈三角形,腹肢退化,藏于腹的内侧,雌者4对,用以抱卵;雄者仅2对,且已特化为交配器。
生活于浅海中,喜栖于海边沙滩的碎石块下或石隙间。常捕食小鱼、小虾及小型贝类动物,有时也食动物的尸体和水藻等。
生境分布
我国沿海均有分布。
性味
①《日华子本草》:"冷,无毒。"
②《纲目》:"咸,寒,无毒。"
功能主治
①《本草拾遗》:"主小儿闪痞。煮食之。"
②《日华子本草》:"解热气,治小儿痞气。"
摘录
《*辞典》
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不是医药网站,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资料仅供参考。
别人正在查
- 越橘叶
- 野棉花根
- 三叶海棠
- 三爪金龙
- 刷把草
- 十字苔草
- 野巴子
- 三品一枝花
- 三角叶冷水花
- 野百合
- 水八角莲
- 水冬瓜
- 山荆子
- 野大豆
- 栝楼皮
- 郁金香根
- 天葵草
- 头顶一朵花
- 山蜡梅
- 山野芋
- 梳篦叶
- 天香炉
- 山药
- 越橘果
- 伞花马钱
- 野漆树叶
- 柿蒂
- 杉叶
- 柿皮
- 野扇花果
- 山萩
- 水仙桃
- 山荸荠
- 束花石斛
- 三白草根
- 三裂叶犁头尖
- 水八角
- 三叶木蓝
- 山蒜
- 山豆根
- 树火麻
- 桑鳸
- 十八症
- 山银柴胡
- 越西木香
- 柿根
- 柿花
- 三月花
- 野罂粟
- 倒地铃
- 黄缅桂
- 野灯草
- 书带蕨
- 伤寒草
- 野厚朴花
- 三叶金锦香
- 野绿麻
- 三角叶风毛菊
- 大半边旗
- 文蛤
- 野凤仙花
- 野山茶
- 野杜仲果
- 三叶青
- 郁金
- 三叶崖爬藤
- 野甘草
- 三羽叉蕨
- 三花枪刀药根
- 野油麻
- 野洋参
- 丝瓜
- 郁金香
- 伤寒头
- 升药
- 升麻
- 野竹兰
- 野火绳
- 野牡丹
- 野猪脂
- 伞杨
- 野绿麻根
- 丝茅七
- 三条筋
- 丝棉木
- 越南悬钩子
- 野猪外肾
- 野木瓜
- 三叶罗伞
- 三朵云
- 野素馨
- 三棱马尾
- 三棱
- 野牡丹根
- 郁李根
- 野牡丹子
- 三叶槭根
- 三尖杉根
- 三角泡
- 野料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