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大豆藤
《中华本草》:野大豆藤
拼音注音
Yě Dà Dòu Ténɡ
别名
野毛豆、鹿藿、 饿马黄、柴豆、野黄豆、山黄豆、野毛扁旦。
英文名
Herb of Wild groundnut
出处
出自《浙江民间草药》;《救荒本草》:LAO豆,生平野中,北土处处有之。茎蔓延附草本上,叶似黑豆叶而窄小微尖,开淡粉紫花,结小角,其豆似黑豆形,极小。
来源
药材基源:为豆科植物野大豆Glycine soja Sieb.et Zucc.的茎、叶及根。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Glycine soja sieb.et Zucc.[G.ussuriensis Regel et Macck.]采收和储藏:秋季采收,晒干。
原形态
野大豆 一年生缠绕草本。茎细瘦,各部有黄色长硬毛。三出复叶,薄纸质,顶生小叶卵状披针形,长1-5cm,宽1-2.5cm,先端急尖,基部圆形,两面有白色短柔毛,侧生小叶斜卵状披针形;托叶卵状披针形,急尖,有黄色柔毛;小托叶,狭披针形,有毛。总状花序腋生;花梗密生黄色长硬毛;花萼钟状,萼齿5,上面2齿连合,披针形,有黄色硬毛;花冠紫红色,长约4mm。荚果长椭圆形,长约3cm,密生黄色长硬毛。种子2-4颗,黑色。花、果期8-9月。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海拔100-800m的山野、路旁或灌木丛中。资源分布:分布于东北及河北、山西、陕西、甘肃、山东、江苏、安徽、浙江、河南、湖北、湖南、四川、贵州等地。
性味
甘;凉
归经
肝;脾经
功能主治
清热敛汗;舒筋止痛。主盗汗;劳伤筋痛;胃脘痛;小儿食积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0-120g。外用:适量,捣敷或研未调敷。
复方
①治盗汗:野大豆藤一至四两,红枣一至二两。加糖煮,连汁吃。(《浙江天目山药植志》)②治伤筋:野大豆鲜根、蛇葡萄根皮、酒糟或酒。捣烂,烘热包敷患处。(《浙江天目山药植志》)
各家论述
1.《救生苦海》:治痘毒,(野毛豆)连茎、根煅存性,研,麻油和敷。不同初起、日久,未溃、已溃。2.《浙江民间草药》:平肝健脾。3.《杭州药植志》:止盗汗。4.《上海常用中草药》:滋养,强壮,敛汗。
摘录
《中华本草》
《*辞典》:野大豆藤
拼音注音
Yě Dà Dòu Ténɡ
出处
《浙江天目山药植志》
来源
为豆科植物崂豆的茎、叶及根。秋季采收。
原形态
捞豆(《救荒本草》),又名:野毛豆(《百草镜》),鹿藿、饿马黄(《植物名实图考》),柴豆、野黄豆、山黄豆、野毛扁豆。
一年生缠绕草本。茎瘦细,各部疏被黄棕色长硬毛。三出羽状复叶互生,薄纸质,侧生小叶扁卵状披针形,长1.5~5厘米,宽1~2.5厘米,全缘;具长柄。总状花序腋生;萼钟状,5裂;花冠蝶形,紫红色;雄蕊10,单体;子房上位,无柄,花柱短,柱头小。荚果线状矩形,略弯,长1.5~13厘米,宽约5毫米,被长硬毛,有种子3~4粒。花果期8~9月。
本植物的种子(野料豆)亦供药用,另详专条。
生境分布
生长于田边、水沟旁。分布东北、河北、山东、湖北、湖南、陕西、安徽、江苏、浙江等地。
性味
①《浙江民间草药》:"性平,味淡。"
②《上海常用中草药》:"甘,微寒。"
功能主治
健脾。治盗汗,伤筋。
①《救生苦海》:"治痘毒,(野毛豆)连茎、根煅存性,研,麻油和敷。不问初起、日久,未溃、已溃。"
②《浙江民间草药》:"平肝健脾。"
③《杭州药植志》:"止盗汗。"
④《上海常用中草药》:"滋养,强壮,敛汗。"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4两。外用:捣敷或研末调敷。
复方
①治盗汗:野大豆藤一至四两,红枣一至二两。加糖煮,连汁吃。(《浙江天目山药植志》)
②治伤筋:野大豆鲜根、蛇葡萄根皮、酒糟或酒。捣烂,烘热包敷患处。(《浙扛天目山药植志》)
摘录
《*辞典》
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不是医药网站,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资料仅供参考。
别人正在查
- 山姜
- 金银花露
- 一枝蒿
- 海螺厣
- 早禾树
- 南鹤虱
- 双肾子
- 挂兰
- 红树皮
- 番荔枝根
- 宝盖草
- 马甲子叶
- 山桂花
- 野牡丹根
- 枪刀药
- 牛舌癀
- 鼍甲
- 海蚯蚓
- 纤枝山柑
- 芭茅果
- 西北莸
- 柚皮
- 蜢臂兰
- 小黄断肠草
- 铜线草
- 香樟果
- 蝴蝶藤
- 大乌金草
- 大避债蛾
- 小麦苗
- 了哥王
- 金老梅花
- 苦草
- 腰子草
- 紫硇砂
- 金雀根
- 五托莲
- 铁苋
- 铁树叶
- 香排草
- 桃根
- 白石脂
- 中华蹄盖蕨
- 蛋不老
- 鹰头
- 梧桐白皮
- 石仙桃
- 枇杷花
- 拦路虎
- 瑞香花
- 黄背草
- 药用小阴地蕨
- 黄囊杓兰
- 花叶秋海棠
- 革叶蓼
- 鳍蓟
- 鹿藿
- 牛心果
- 葶苈
- 红吹风
- 云南荚蒾根
- 蘽根
- 多花八角莲
- 白千层皮
- 野葡萄根
- 油柑叶
- 南方红豆杉
- 骆驼黄
- 野大豆藤
- 双籽棕
- 南瓜子
- 铺地黍根
- 腊雪
- 红葱
- 落霜红根
- 川桐皮
- 鸽粪
- 麻柳果
- 赤茯苓
- 罗锅底
- 橘根
- 甘蔗皮
- 白云瓜
- 竹头草
- 露蕊乌头
- 绣球防风
- 白背青荚叶
- 豆梨
- 鸡胆
- 大丁草
- 透明草
- 海燕
- 藿香露
- 石楠
- 穗花蛇菰
- 都拉鸢尾
- 短茎独活
- 肥荚红豆
- 莳萝子
- 黄木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