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五味子
《中华本草》:山五味子
拼音注音
Shān Wǔ Wèi Zǐ
别名
老米酒、冷饭子、糯米果、冷饭团
英文名
Fruit of Pearl Viburnum
出处
出自《昆明民间常用草药》》
来源
药材基源:为忍冬科植物珍珠荚蒾的果实。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Viburnum foetidum Wall.var. cean-othoides (C. Y. Wright) Hand.-Mazz. [V. ceanothoides C. H. Wright]采收和储藏:秋季采收,晒干。
原形态
珍珠荚蒾 常绿灌木,直立或攀援状,高达3m。小枝多,被有粗毛,老渐无毛,具有近圆形的皮孔。叶对生;叶柄长3-6mm;叶纸质至厚纸质;倒卵形、倒卵状椭圆形,长2-5cm,宽1.5-2.5cm,先端急尖或圆形,基部楔形,边中部以上具少数不规则圆或钝的粗牙齿或缺刻,很少近全缘,下面常散生棕色腺点,脉腋聚集簇状毛,侧脉2-3对,于下面突出。聚伞花序复排为圆锥状;花梗长不及3mm;萼筒筒状,长约1mm,萼桅具5微齿;花冠白色略带淡紫色晕,辐状,长约1.5mm;雄蕊5,稍长于花冠。核果红色,卵状椭圆形,长6-8mm;核扁,有2条浅背沟和3条浅腹沟。花期4-6月,果期9-12月。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海拔900-2600m的山坡密林中或灌丛中。资源分布:分布于四川、贵州及云南。
性味
味酸;涩;微甘;性平
功能主治
解表;清热;解毒;止咳。主感冒;咳嗽;头痛;口疮;血热吐衄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9-15g;或研末。
各家论述
1.《昆明民间常用草药》:清热,解表,止咳。治头痛,周身疼痛。2.《贵州药植目录》:清热凉血,疏风止咳。治白口疮,风热咳嗽,刀伤出血。
摘录
《中华本草》
《*辞典》:山五味子
拼音注音
Shān Wǔ Wèi Zǐ
别名
老米酒(《昆明民间常用草药》),冷饭子(《贵州药檀目录》)。
出处
《昆明民间常用草药》
来源
为忍冬科植物山五味子的根、叶、果、树皮。果实秋季采收;根,叶、树成全年可采,晒干。根除去须根后,洗净切片,晒干。
原形态
灌木,高1~2.5米。茎直立,带棕红色,小枝多数,被有粗毛,老渐无毛,具近圆形的皮孔。单叶对生,排列紧密;倒卵形,长12~21毫米,宽9~15毫米,先端钝或稍尖,基部楔形,叶缘有浅波状钝齿,叶脉于下面凸出,被毛;叶柄长3~6毫米。聚伞花序复排为圆锥状;花白色,花梗长不及3毫米;花冠管状,先端5裂,裂片钝圆;雄蕊5。核果红色.热盾色深,椭圆形,长约5.4毫米。种子1枚,长椭圆形,具5棱,表面常粘附果肉。花期夏季。
生境分布
生于山野成山坡灌丛中以及林缘,路边。分布云南、贵州等地。
性味
《昆明民间常用草药》:"酸微甘,平。"
功能主治
①《昆明民间常用草药》:"清热,解表,止咳。治头痛,周身疼痛。"
②《贵州药植目录》:"清热凉血,疏风止咳。治白口疮,风热咳嗽,刀伤出血。"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5钱。
复方
治热咳:蜂蜜溶化后,将山五味子(研末)放入搅匀即可吃。(《昆明民间常用草药》)
摘录
《*辞典》
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不是医药网站,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资料仅供参考。
别人正在查
- 四念癀
- 四照花皮
- 山五味子叶
- 山吴萸
- 山峰西番莲
- 双籽棕
- 双股箭
- 山枇杷叶
- 山枇杷根
- 山木通根
- 山枇杷
- 山李子
- 人尿
- 山柰
- 山扁豆子
- 毛千屈菜
- 山慈姑花
- 苦白蜡
- 山杨树皮
- 山扁豆
- 山杜仲
- 山杨柳
- 山枝根
- 山柑算盘子
- 山枝仁
- 臭草
- 山木通
- 山柏
- 黄背草苗
- 透骨香
- 狗筋蔓
- 戟叶瓦韦
- 九节菖蒲
- 牛耳枫子
- 麒麟尾
- 蓝锡莎菊
- 草原老鹳草
- 斑鸠菊
- 玉带根
- 山臭草
- 铜锤玉带草
- 红背叶
- 石仙桃
- 赤茯苓
- 天牛
- 塌菜
- 小乌泡根
- 毛蒌
- 土金耳环
- 麂肉
- 土黄芩
- 苦菜根
- 还阳参
- 鸢尾
- 红毒茴
- 雪梨膏
- 鹿蹄根
- 虎掌草叶
- 头顶一颗珠
- 透茎冷水花
- 露兜竻蔃
- 常春油麻藤
- 苦茶叶
- 山白果
- 西瓜黑霜
- 大花列当
- 青杠膏
- 雪里见
- 大叶刺篱木叶
- 大叶紫薇
- 矮地茶
- 东北堇菜
- 了哥王
- 青蟹
- 过岗龙
- 雀榕叶
- 穬麦蘖
- 阔叶假参
- 雀梅藤叶
- 芭茅果
- 苦苣根
- 青海防风
- 红酸杆
- 通经草
- 翁波
- 榕树皮
- 牡荆子
- 淡味当药
- 青蒿囊虫
- 铁钉菜
- 南方红豆杉
- 萆薢
- 栀子叶
- 十三年花
- 桔梗
- 矮叶书带蕨
- 千解草
- 土马鬃
- 九节风
- 小三棵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