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问荆
《中华本草》:林问荆
拼音注音
Lín Wèn Jīnɡ
英文名
Branched Wood Horsetail,Forest Horsetail
出处
始载于《东北草本植物志》
来源
药材基源:为木贼科植物林问荆的全草。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Equisetum sylvaticum L.采收和储藏:盛夏或初秋采挖,鲜用或晒干。
原形态
多年生草本,高20-60cm。根茎细,黑褐色。春季孢子囊穗的茎褐色,不分枝,有轮生钟形叶鞘。叶鞘齿膜质,红褐色,每2-3齿连接成3-4宽齿,呈卵状三角形永存。孢子囊穗长椭圆形,有梗,钝头,长1.2-208cm;每盾状孢子叶下有孢子囊6-9个;孢子成熟后,其茎上又生出多数绿色轮状分枝,孢子囊穗在脱离后,营养茎再数次分枝,绿色,展开,茎先端平,棱脊有2行刺状突起,分枝的叶鞘齿狭披针形,开展。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林缘、森林草地及灌丛杂草中。资源分布:分布东北、华北等地。
形状
性状鉴别 茎长20-60cm,每棱脊有2列刺状突起,轮生分枝发达,多为数次分枝。叶鞘齿红褐色,每2-3齿连接成3-4宽齿,呈卵状三角形。气微,味淡。
化学成分
全草含紫云英甙(astraglin),杨属甙(populnin),山柰酚-3-双葡萄糖甙(kaempferol-3-diglucoside),山柰酚-3,7-双葡萄糖甙(kaempferol-3,7-diglucoside),山柰酚-3-芸香糖-7-鼠李糖甙(kaempferol-3-rutinoside-7-rhamnoside),异槲皮素(isoquercetin),槲皮素-3-双葡萄糖甙(quercetin-3-diglucoside),槲皮素-3-双葡萄糖-7-葡萄糖(quercetin-3-diglucoside-7-glucoside),槲皮素-3-芸香糖-7-鼠李糖甙(quercetin-3-rutinoside-7-rhamnoside),草棉甙(herbacetrin),4,5-二去氢茉莉酮酸(4,5-didehydrojasmonic acid),止杈酸(abscisic acid)。
性味
苦;凉
归经
心经
功能主治
凉血止血;清热利尿;祛风止痛。主咯血;尿血;淋病;痛风;风湿疼痛;癫痫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5-10g。外用:适量,捣敷;或研末调敷。
各家论述
《新华本草纲要》:全草用于动脉粥样硬化,利尿。
摘录
《中华本草》
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不是医药网站,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资料仅供参考。
别人正在查
- 光叶密花豆
- 光背杜鹃
- 赪桐叶
- 牛羊草结
- 有柄石韦
- 马桑
- 香花刺
- 夏枯草露
- 粟糖
- 化橘红
- 锁阳
- 雅丽千金藤
- 石仙桃
- 红根
- 鲤鱼齿
- 山紫菀
- 貒膏
- 蝴蝶花
- 牛胆参
- 粗腿羊肚菜
- 庐山香科科
- 散尾葵
- 云芝
- 紫花景天
- 红豆
- 毛木耳
- 功劳子
- 关公须
- 干苔
- 光梗丝石竹
- 漆子
- 卵叶鳞始蕨
- 地瓜根
- 割舌罗
- 牛血
- 血藤
- 苏铁果
- 毛茎马兰
- 尖叶川黄瑞木
- 白钩藤
- 浙江七叶树
- 小人参
- 沙地柏
- 杠香藤
- 毛叶木通
- 水芹
- 白叶不翻
- 砧草
- 水椎木
- 紫金标
- 熊脂
- 窿缘桉叶
- 蝇子草
- 斑楮头红
- 肥荚红豆
- 满山红根
- 滚山虫
- 黄接骨丹
- 腊梅
- 八角金盘
- 千脚虫
- 藤壶
- 寄马桩
- 寒莓叶
- 毒根斑鸠菊
- 向日葵子
- 红酸杆
- 光亮密网蕨
- 大一箭球
- 栗花灯心草
- 黄断肠草
- 黄花夹竹桃
- 夜花藤
- 狗筋蔓
- 鳞始蕨
- 石楠
- 红树叶
- 砂仁壳
- 兔耳子草
- 无毛南蛇藤
- 狗宝
- 栗
- 药茴香
- 咳喘木
- 洋芋
- 水毛花
- 地盘松球
- 豆腐
- 瓜馥木
- 酒药花
- 脆骨风
- 阴香叶
- 烟管蓟
- 衣鱼
- 粗榧枝叶
- 大细辛
- 黑顶卷柏
- 姜叶
- 小石藓
- 十大功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