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方藤
《中华本草》:六方藤
拼音注音
Liù Fānɡ Ténɡ
别名
五俭藤、山坡瓜藤、拦河藤、散血龙、方茎宽筋藤、六骨春筋藤、抽筋藤、软筋美、软筋藤、复方藤。
英文名
root of Wingedstem Treebine
出处
始载于《新华本草纲要》。
来源
药材基源:为葡萄科植物翅茎白粉藤的藤茎。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Cissus hexangularis Thorel ex Planch.采收和储藏:秋季采收藤茎,应在离地面20cn处割取,去掉叶片,切段,鲜用或晒干。
原形态
翅茎白粉藤 攀援灌木,高3-7m。小枝粗壮,有翅状的棱6条,干时淡黄色,节上常收缩;卷须不分枝,与叶对生,无毛,长达10cm。单叶互生;叶柄长2-6cm;叶片纸质,卵状三角形,长6-10cm,宽4.5-8cm,先端骤收狭而渐尖,基部近截平,钝形或微心形,边缘有疏离的小齿。伞形花序与叶对生,具短梗,长2-4cm,由聚伞花序组成;花梗长3-7mm,被乳突状微毛;花萼杯状,无毛;花瓣长圆形,长2.5-3mm;雄蕊4;花盘波状4浅裂;子房2室,无毛。浆果卵形,长约9mm,宽6-7mm。有种子1颗。花期9-11月,果期10月至翌年2月。
栽培
生物学特性 喜高温半荫蔽的环境,怕严寒。月平均温度在25℃以上时,生长迅速;月平均温低于15℃,绝对低温为9-4℃时,生长逐渐处于停滞,短期霜冻,生长亦逐渐处于停滞,因短期霜冻时,生长点和嫩叶受害而枯萎。对土壤要求不严,以肥沃、排水良好的砂质壤上栽培为好。[br]栽培技术 用扦插繁殖。于春季3-4月,选择健壮二年生枝条,剪成长15cm左右的插穗直接插于苗床上,行珠距15cm×3-4cm,斜插,插后压紧,浇水保湿,1个月左右,长很出叶时移植。按行株距150cm×100cm开穴定植,每穴栽2-3株,稍压紧,浇足定根水。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山地疏林中。资源分布:分布于广东、海南、广西等地。
性味
辛;微苦;凉
归经
肾;肝经
功能主治
祛风除湿;活血能络。主风湿痹痛;腰肌劳损;跌打损伤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5-30g;或浸酒。外用:适量,捣敷或煎水洗。
各家论述
《新华本草纲要》:味微苦;性凉。有祛风活络、散瘀活血的功能。用于风湿关节痛,腰肌劳损,跌打损伤。
摘录
《中华本草》
《全国中草药汇编》:六方藤
别名
方茎宽筋藤、翅茎白粉藤
来源
葡萄科白粉藤属植物六方藤Cissus hexangularis Thorel ex Planch.,以藤入药。全年可采,晒干或鲜用。
性味
微苦,凉。
功能主治
祛风活络,散瘀活血。用于风湿关节痛,腰肌劳损,跌打损伤。
用法用量
0.5~1两。
摘录
《全国中草药汇编》
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不是医药网站,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资料仅供参考。
别人正在查
- 树舌
- 桑芽茶
- 蜀葵苗
- 金花茶花
- 驴肉
- 橙子皮
- 山黄皮
- 野凤仙花
- 瓢瓜
- 土千年健叶
- 鹰不泊薳
- 茄根
- 芒小米草
- 生瓜
- 塔黄
- 猪毛参
- 细叶铁线莲
- 浙地黄
- 夏腊梅
- 沙棘豆
- 蛇疙瘩
- 牛角(角思)
- 一碗泡
- 艳山姜
- 紫薇根
- 荆芥
- 马唐
- 野芋
- 鬼毛针
- 红簕钩
- 猪肤
- 柱果木榄果
- 棕叶七
- 狗头骨
- 止血扇菇
- 獾骨
- 半支莲
- 窄叶鼠李
- 红花山牵牛
- 矮人陀
- 钩栲
- 白仙茅
- 冬葵
- 蝗虫
- 倒水莲
- 鸭脚木叶
- 叶底红
- 鸡树条
- 红地榆
- 粗榧根
- 潺槁树
- 跳八丈
- 三块瓦
- 蜘蛛抱蛋
- 华泽兰
- 何首乌
- 雷公藤
- 圆果罗伞
- 土三七
- 红茎黄芩
- 藿香根
- 慕荷
- 白杨树根皮
- 白叶不翻
- 圆叶乌桕
- 桑霜
- 华东瓶蕨
- 白矾
- 蓼大青叶
- 接骨树
- 野扁豆
- 红丝线
- 银边吊兰
- 草苁蓉
- 野灯草
- 假茼蒿
- 刺楸
- 山狸子肉
- 新疆雪莲
- 鸡冠苗
- 樟树果
- 竹柏
- 白背叶
- 匙叶黄杨
- 尖山橙
- 红根草
- 黑种草子
- 地瓜藤
- 榕须
- 接骨紫菀
- 扁青
- 小金钱草
- 倒提壶
- 细叶大戟
- 蒲州豉
- 大皂角
- 牛耳岩白菜
- 千层楼
- 川鄂山茱萸
- 长管蝙蝠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