狼萁草
《中华本草》:狼萁草
拼音注音
Lánɡ Qí Cǎo
别名
芒萁、穿路萁、路萁子柴、筲萁子柴、鸡毛蕨、反蕨叶、蜈蚣草、冷猪窝、硬蕨萁、蕨叶草、铁郎鸡、篦子草、狼机柴、芦萁、芒、狼萁、蕨萁草、山芒
来源
药材基源:为里白科植物铁芒萁的全草。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Dicranopteris linearis(Burm.f.)Underw.[Polypodium lineare Burm.f.;Gleichenia linearis Clarke]采收和储藏:全年均可采收,洗净,去须根与叶柄,将根茎与叶分开,晒干或鲜用。
原形态
大型陆生蕨类植物,植株高60-150cm。蔓生。根茎横走,深棕色,幼时基部被棕色毛,后变光滑;叶轴五至八回两叉分枝,一回叶轴长13-16cm,二回以上的羽轴较短,末回叶轴长3.5-6cm;各回腋芽卵形,密被锈色毛;具苞片,卵形,边缘具三角形裂片;除第一回分叉外,其余各回分叉处两侧均有1对托叶状羽片,斜向上,下部的长12-18cm,宽3.2-4cm,上部的变小,披针形或宽披针形;末回羽片与托叶状羽片相似,长5.5-15cm,宽2.5-4cm,篦齿状羽裂几达羽轴;裂片15-40对,披针形或线状披针形,长10-18mm,宽2-3mm,基部上侧的数对极小,三角形,长4-6mm;中脉下面凸起,侧脉斜展,每组有小脉3条,孢子囊群圆形,细小,1列,着生于基部上侧小脉的弯弓处,由5-7个孢子囊组成。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疏林下、火烧迹地或山野向阳地。资源分布:分布于福建、湖南、广东、海南、广西、四川、云南、西藏等地。
性味
苦;甘;平
功能主治
止血;接骨;清热利湿;解毒消肿。主血崩;鼻衄;咳血;外伤出血;跌打骨折;热淋涩痛;白带;风疹瘙痒;疮肿;烫伤;痔瘘;蛇虫咬伤;咳嗽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9-15g;或研末,每次3-6g。外用:适量,鲜品捣敷。
摘录
《中华本草》
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不是医药网站,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资料仅供参考。
别人正在查
- 姬蕨
- 三加花
- 锥螺壳
- 野扁豆
- 莲房
- 鲻鱼
- 细叶马料梢
- 竻苋菜
- 虎咬癀
- 白淋草
- 射鸡尾
- 射尿(虫另)
- 紫椴
- 酸藤果
- 草胡椒
- 慈乌胆
- 黑腺珍珠菜
- 臭柏
- 土桂皮
- 刺南蛇藤
- 天泡子
- 狸尾草
- 穞豆
- 钻天杨
- 苦碟子
- 僵蚕
- 药用倒提壶
- 癣草
- 蜂房
- 黄花香薷
- 茨菇草
- 臭山羊
- 山玉桂
- 吊罗果
- 圆节山蚂蝗
- 梓叶
- 蘡薁根
- 头花杜鹃
- 小叶杨
- 七爪风
- 鲎
- 鸭脚罗伞
- 臭常山
- 秦皮
- 火绒草
- 草乌叶
- 三叶木蓝
- 水团花
- 雪参
- 枸橘核
- 楠木皮
- 土黄芩
- 北鹤虱
- 锥螺厣
- 黄芽白菜
- 痢止蒿
- 五龙根
- 茶条槭
- 枸骨根
- 毛赤车
- 角翅卫矛
- 腊瓣花
- 鸡爪槭
- 西施舌
- 蝈蝈
- 羊耳蒜
- 黄三七
- 白花猪母菜
- 入地金牛
- 圆锥花南蛇藤根
- 黄金线
- 荠苎
- 长毛风毛菊
- 白杨树根皮
- 大叶树萝卜
- 血藤
- 苦竹根
- 饭汤子
- 理石
- 云牛膝
- 野饭豆
- 金橘露
- 黄山鳞毛蕨根
- 异叶青兰
- 凫肉
- 水火麻
- 狼肉
- 楮皮间白汁
- 蓝桉根皮
- 千金藤
- 胡子七
- 密花美登木
- 慈竹
- 地红子
- 菟丝
- 田螺
- 黄麻灰
- 北豆根
- 小白绵参
- 宽叶荨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