辣蓼草
《中华本草》:辣蓼草
拼音注音
Là Liǎo Cǎo
别名
辣蓼、酸模叶蓼、旱苗蓼、苦蓼大马蓼、白辣蓼
出处
出自《江苏植物志》
来源
药材基源:为蓼科植物柳叶蓼的全草。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Polygonum lapathifolium L.var.Sali-cidolium Sibth.采收和储藏:夏、秋间采收,晾干。
原形态
一年生草本,高0.5-2.5m。茎直立,多分枝,表面有多数紫色斑点,被绵毛,节稍膨大。叶互生;有短柄或几无柄;托叶鞘膜质;叶片披针形,先端渐尖,基部楔形,全缘或微波状,上面深绿色,被疏绒毛,下面被灰白色绵毛。圆锥花序顶生或腋生;花小,绿白色或粉红色,密生;花被4-5裂,有脉,无腺点;雄蕊通常6枚;花柱2。瘦果卵圆形,扁平,两侧面中部微凹,褐黑色而光亮,包于宿存花被内。花期初夏,果期秋季。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近水草地、流水沟中,或阴湿处。资源分布:我国南北各地均有分布。
形状
性状鉴别 茎直径约至6mm;表面有紫红色斑点。叶上面中央常有黑褐色新月形斑,无毛或被稀白色绵毛,下面密被白色绵毛,有腺点;托叶鞘无缘毛。圆锥花序,花密生;花被4裂,有腺点。气微,辛、辣。[br]以叶多、带花、味辛辣浓烈者为佳。[br]显微鉴别 粉末特征:①上表皮多列性非腺毛较多,长80-273μm;单细胞非腺毛较少,长约至1120μm,直径约7μm,基部常有一短细胞并生;腺毛较多,头部类圆形或椭圆形,4-15个细胞,直径27-36μm。②下表皮单细胞非腺毛众多,腺毛偶见。③叶肉细胞含草酸钙簇晶。
药理作用
1.抑菌作用 辣蓼(品种未鉴定)煎剂20-60%对各种痢疾杆菌于试管内均有抑制作用。2.外用 新鲜或干燥辣蓼全草的流浸膏或煎剂涂于皮肤,能预防小白鼠感染血吸虫尾蚴。
性味
辛;性温
功能主治
解毒;健脾;化湿;活血;截疟。主疮疡肿痛;暑湿腹泻;肠炎痢疾;小儿疳积;跌打伤疼;疟疾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0-20g。
复方
治痢疾:辣蓼一把。晒干,浓煎温服。(性味以下出《江苏药材志》)
摘录
《中华本草》
《*辞典》:辣蓼草
拼音注音
Là Liǎo Cǎo
出处
《江苏植药志》
来源
为蓼科植物柳叶蓼的全草。
原形态
柳叶蓼,又名:绵毛酸模叶蓼。
一年生草本,高0.5~2.5米。茎直立,多分枝,表面有多数紫红色小斑点,被绵毛,节稍膨大。叶互生,有短柄或近乎无柄;叶片披针形,先端渐尖,基部楔形,全缘或微波状,上面深绿色,被疏绒毛,下面密被灰白色绒毛;托鞘膜质,筒状。圆锥花序顶生或腋生,长2~6厘米;花小,绿白色或粉红色,密生;花被4~5裂,有脉,无腺点;雄蕊通常6枚;子房卵圆形,花柱2歧。瘦果卵圆形,扁平,两侧面中部微凹,褐黑色而光亮,包于宿存的花被内。花期初夏。果期秋季。
生境分布
生于近水草地、流水沟中,或阴湿处。分布南北各地。
药理作用
辣蓼(品种未鉴定)煎剂20~60%对各种痢疾杆菌于试管内均有抑制作用。新鲜或干燥辣蓼全草的流浸膏或煎剂涂于皮肤,能预防小白鼠感染血吸虫尾蚴。
性味
辛,温。
功能主治
消肿止痛。治肿疡,痢疾腹痛。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3钱。外用:捣敷。
复方
治痢疾:辣蓼一把。晒干,浓煎温服。(性味以下出《江苏药材志》)
备注
同属植物辣蓼、水蓼、假长尾蓼和本品的全草,在不同地区均作辣蓼入药。
摘录
《*辞典》
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不是医药网站,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资料仅供参考。
别人正在查
- 银柴胡
- 野木瓜
- 薄柱草
- 葎草根
- 野菰
- 鲟鱼
- 水枇杷
- 碗蕨
- 蜈蚣兰
- 莨菪叶
- 白花果
- 望江南子
- 红花青藤
- 散血丹
- 蛇头草
- 山黄麻叶
- 凉粉草
- 竹节七
- 山姜
- 京大戟
- 蜗牛壳
- 小丁香
- 卤碱
- 搜山虎
- 黑海参
- 凤尾蕉叶
- 羊奶果
- 蛾药
- 寄马桩
- 番石榴果
- 筋骨草
- 薄荷脑
- 川楝子
- 铁丝七
- 藜芦
- 人参须
- 中亚天仙子
- 白菖
- 鯆鱼
- 土当归
- 文蛤肉
- 台湾千金藤
- 紫苏梗
- 三股筋
- 水蛇
- 壮筋草
- 青榨槭
- 柞木枝
- 山鸡蛋
- 龙船乌泡
- 王母钗
- 披针骨牌蕨
- 羊胎
- 雀麦米
- 楮树根
- 星状风毛菊
- 盘龙七
- 长春花
- 黑面防己
- 赤甲红
- 青稞
- 龙角
- 满树星
- 通花根
- 羊舌树
- 披散糖荠
- 孜然
- 枸橘刺
- 灵芝草
- 黑芝
- 榔榆叶
- 独脚柑
- 构菌
- 青鱼胆草
- 三叉苦
- 迭裂黄堇
- 红须须
- 鹊
- 三枝叶
- 聚头蓟
- 狗肾
- 鸡腿蘑
- 土碎补
- 黄鼠肉
- 青礞石
- 黄牛茶
- 三叶委陵菜根
- 五月霜
- 荠宁
- 滇白芷
- 黑乳菇
- 无花果叶
- 蝈蝈
- 柏树根
- 三颗针
- 南蛇竻苗
- 无缝珠
- 鹅血
- 蚬肉海棠
- 苜蓿根